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阚景忠 《现代语文》2003,(11):46-46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六册的《鱼我所欲也》一课,是选自《孟子·告子上》。文中有这样几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其中的“一豆羹”,教材只注“豆”没注“羹”。许多教辅材料将“一豆羹”释为“一碗汤”,这一解释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解释应为一碗菜,更准确些说,应当是一豆菜肴。理据如次:其一,“羹”上古的含义不是汤,而是煮制的带汁的菜肴。“羹”的本义是调和五味煮制的有汁的肉食,《说文》:“羹,五味(调和)羹也。”有时也在其中加些蔬菜,煮制成肉与蔬菜相混合的羹。…  相似文献   

3.
(一)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第1—10题  相似文献   

4.
汪艳波 《教学随笔》2008,(1):33-33,32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早自习老师请大家阅读了4则材料并布置了思考题。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这道思考题:4则材料中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或者说四则材料中主人公舍弃生命选择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6.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推崇文学作品对于涵养精神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要以审美能力的发展来带动语文能力的提高。按照这个精神,《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重;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在语文教材里展现着它的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推崇文学作品对于涵养精神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要以审美能力的发展来带动语文能力的提高。按照这个精神,《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重;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在语文教材里展现着它的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9.
徐江,南开大学副教授,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讲并不陌生,他一向以犀利的语言和对中学语文全方位的批判闻名于中学语文界。尤其是《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我就是要搅乱中学语文教学》、《评语文“课标”的缺陷》等文章的发表,使徐江成为争议很大的公众人物,各种评论扑面而来,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我们也一直关注着徐江先生。早在2003年本刊就曾经发过一篇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从徐江副教授讲读〈改造我们的学习〉说开去》的长文,  相似文献   

10.
11.
徐江 《天津教育》2009,(6):45-47
语文教师水平高低的突出的表现就是有没有“精致的解读能力”。或者说,他是否是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在于有没有“精致的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孙迎光先生的《教师是园丁吗?》(载《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3期。以下引言除非特别注明,均出自该文。)一文开宗明义,直接“亮剑”:“教师是园丁是一个需要被颠覆的隐喻。”要颠覆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成说.是需要过人的眼光和勇气的,孙先生对“园丁”这个隐喻“发人所未发”是有些启发意义的。遗憾的是他的分析没有顾及“隐喻”的特点和“园丁”的实指,所以其“见人之所未见”更多的是“偏”见。  相似文献   

13.
孙迎光先生的《教师是园丁吗?》(载《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3期。以下引言除非特别注明,均出自该文。)一文开宗明义,直接“亮剑”:“教师是园丁是一个需要被颠覆的隐喻。”要颠覆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成说.是需要过人的眼光和勇气的,孙先生对“园丁”这个隐喻“发人所未发”是有些启发意义的。遗憾的是他的分析没有顾及“隐喻”的特点和“园丁”的实指,所以其“见人之所未见”更多的是“偏”见。  相似文献   

14.
新鲜,真新鲜,这学期街道居委会竟然聘请我这个小学生担任和睦楼的楼长,这可把我给忙坏了。  相似文献   

15.
16.
拜读了赖配根先生的大作《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见《人民教育》2006(23)),感到受益匪浅;掩卷遐思,觉得有话要说。三个思考一、课程改革:以什么作参照?赖先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课程改革,为课程改革鼓与呼。新  相似文献   

17.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有时候“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最近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0年第6期上刊登的《〈剪枝的学问〉教学案例与评析》一文,对其中一个案例中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特与作者倪鸣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8.
丁启阵先生在<杜甫、严武"睚眦"考辨>一文中引用了大量杜诗来证明杜甫、严武之间发生过"睚眦",然而对于所引杜诗如<哭严仆射归榇>等分析多不够客观,尚需重新解读;且最能说明杜甫、严武之间关系深厚的<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和<诸将五首>其五,丁文却都没有全篇引用并加以解析,难免有隐匿反证之嫌.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20106年第2期《立足阅读主体,构建学生的生命意识——(我与地坛)教学手记》是马玉平老师教学《我与地坛》的教学思考。其文第二点着重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在于生命过程的美好,于是举了园子里卑微的生命例子给作者的启迪:“‘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生命总是处于一种奋斗的过程。即使忙碌的间隙也没有丝毫留恋花枝、驻足香巢的余暇;‘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生命过程就是行动和思考交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王有鹏老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要“脸”,还是要“头”?》一文,以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眼光,对年轻老师的“失败”课案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给予的高度热忱和全新期待,也应该感谢王老师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语文教学,激发我们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反思。然而,对于王老师的观点,笔者有不能认同之处,现提出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