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谈场效应     
在有机化学的电子理论中,除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外,近几年来,国内外大学有机化学教材中,出现了一个新理论“场效应”。那么,什么是场效应,本文仅就一些有限的实例,对场效应进行粗略地介绍。 为着讨论场效应的方便,有必要回顾一下诱导效应。在一个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各原子在整个分子中的直接或间接联系,一个键的极性将影响到分子中的其他部位,使分子中的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它表现在分子中电子云密度的偏移,这种偏移是由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引起,并随静电诱导作用沿着分子链而传递。我们把这种原子间的相互影响叫诱导效应。概括地说,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或原子)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按取代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为了对学生释疑解惑而作的一些分析思考.一、关于诱导效应在分子中引进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后,可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部分,也可以影响到不直接相连部分,这种因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而引起电子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亦即σ键的电子移动,称为诱导效应.例如,氯原子取代碳上的氢后:Cl←C←C←C因为氯原子的电负性较强,因此C—Cl键的电子不能均匀分布,电子向氯原子偏移,产生偶极,直箭头所指的方向是电子偏移的方向.在C—Cl键中,偶极带正电的一端碳又吸引邻近碳上的电荷,因此使氯原子邻近的C—C键的电子也产生偏移,但这种偏移程度要小些,产生小的偶极,这样依次影响下去,可以到达不直接相连的部分.氯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大些,即带部分负电荷,用δ~-表示,碳原子上失去的电荷比获得的电荷多,因此带部分正电荷,用δ~+表示,当然距离愈远,影响愈小,失去的电荷也少,如下式所示,C_1上失去电荷较多,C_3上失去电荷较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碳原子IS电子轨道能级计算含杂原子的烷基的屏蔽-钻穿数S’_R,并以此定量基团的取代基效应,讨论了S’_R与基团的电负性(X_G),与基团的诱导效应指数(I)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原子的电负性电负性这个概念是 Pauling 最先提出来的。他定义电负性为“分子中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少化学家曾对它作过各种解释。较受欢迎的一种解释是:“除了两个原子相同和带有同样取代基以外,两个原子成键的电子云是不对称的(相对于该键的垂直等分面),电子云基本上不是向键的这边就是向键的那边移动,这要看哪个原子(核加电子)对电子云有较大的引力,这种吸引就叫电负性”例如,在 BrCl 分子里电子云向 Cl 这边移动,以致于在 Cl 旁发现电子的几率比在 Br 旁的大,也就是 Cl 对电子云的吸引比 Br 大,Cl 的电负性比 Br 大。从元素周期表看:右上角的原子电负性最大,左下角的原子电负性最小。电负性的近似  相似文献   

5.
有机化学反应中的邻基参与作用是近几年来才出现在教材中的一个新理论。这种作用普遍存在于亲核取代、消除和重排反应中,对反应速度,反应产物的立体化学等有较大的影响,是有机化学领域中一种不可忽视的作用。邻基参与作用是由Winstein于1942年首先发现并提出来的。这种作用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即有机分子中某些原子、原子团、π键或σ键对β-位(或相距较远的)缺电子反应中心的影响,除了通过熟悉的电子效应和立体效应以外,还能发生直接作用,部分或完全地与反应中心成键,以形成有一定稳定性的中间体来影响某一反应。  相似文献   

6.
基于元素的Pauling电负性、原子成叮键的电子数,原子直接键连的氢原子数目和原子在形成离域π键时所提供的Pz电子数,定义了一种原子点价公式,构建了分子连接性指数。研究了脂肪醇对蝌蚪麻醉活性,沙蜀幼虫麻醉活性,藤壶幼虫麻醉活性,番茄植物毒性和红蜘蛛毒性与分子连接性指数^1x的相关性。研究了取代苯并咪唑抗菌活性,取代苯甲醇对黑曲霉幼虫抑制活性分别同分子连接性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分子连接性指数具有良好的结构选择性和性质相关性,可用于预测其它取代苯并咪唑、取代苯甲醇和脂肪醇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7.
在多原子分子中,元素的电负性受所连原子(或基团)、原子的杂化方式及氧化态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电负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一种能力,其大小主要决定于元素的本性,另外也与外界条件有关。本文主要阐述了元素所处的氧化态、元素成键时轨道杂化的类型及周围不同原子的存在对电负性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CNDO/2法计算数据及13CNMRδ值和PMO理论及实验事实,对烷基分别与双键、阳离子、阴离子、含孤对电子的原子相连时的电子效应作系统探讨,提出烷基的电子效应是诱导效应、超共轭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烷基直接相连的原子的电行变化是诱导效应所致,不直接相连的原子的电荷变化通过超共轭、同共轭所致.其强度各异,烷基既有供电性又有吸电子性.并从理论上进行阐述讨论,总结出烷基的电子效应同FMO能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置换反应和取代反应都是指物质中组分互换的反应,即反应物中某一组分被另外一组分所替换从而形成新的物质的一类反应。置换反应这一名称多用在无机化学的反应中,而取代反应这一概念多出现在有机化学的反应中。鉴于习惯上两者有各自的使用范围,它们的定义也就有着明确的针对性和应用的局限性。我们通常指的置换反应是说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相作用,生成一种新的单质和一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取代反应一般指化合物中的一种原子或原子团被另外一种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显然,在这里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是有着  相似文献   

11.
张霜梅 《天中学刊》1997,12(2):101-104
有机化学中的分子重排是一类很重要的反应,在科研和实践中应用很广,对有机反应及有机合成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谓分子重排,就是指在试剂、加热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取代基从一个原子迁移到另一个原子上使碳胳或官能团的位置发生变化的一类反应.按历程不同,分子重排可分为富电子重排(也叫亲电重排)、缺电子重排(也叫亲核重排)及自由基重排.本文针对分子重排及其应用进行简要浅显的讨论.1富电子重排(亲电重排)在亲电重排中,反应物分子消去一个正离子留下一个碳负离子或具有活泼的未共用电子对的中心,迁移基团不带电子对迁移.1.1…  相似文献   

12.
一、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1.卤代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卤素所代替。CH4 Cl2光CH3Cl HClCH3CH2OH HBr△CH3CH2Br H2O2.硝化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硝基(NO2)所代替的反应。一般指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硝基取代。 HNO3(浓)浓H2SO4NO2 H2OCH3 3HNO3(浓)浓H2SO4NO2O2NCH3NO2 3H2OCH3CH2CH3 HNO3(浓)CH3CH2CH2NO2 H2O3.磺化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磺酸基(SO3H)所代…  相似文献   

13.
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是《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就十类有机反应的具体内容辨析如下: 一、取代反应 1.定义:有机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相似文献   

14.
元素电负性的三种标度 元素电负性(X),自鲍林(L.Pauling)于1932年最先提出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化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之一。所谓元素电负性X,就是元素相互化合时“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化学物质中以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即键合原子,都有得失电子的能力。若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强,称电负性大;若原子提供电子的能力强,称电正性大。人们把一个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对的相对能力称为该元素的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X)。由于定义和计算的方法不同,所得电负性的数值也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标度有以下三种: 1.Xp 1932年鲍林(1.Paling)在研究化学键的键能E和化合物的生成焓ΔH_f等热化学数据时发现如下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有机化学中歧化反应的机理及其应用郭景光歧化反应又称为失衡反应。是指中间价态的分子、离子或自由基由于相互传递电子或原子(团),它同时一部分变为较高状态,另一部分变为较低价态,而产生几种化合价态不同的分子或离子的氧化与还原作用。因此,歧化反应是一种特殊的...  相似文献   

16.
在有机化学中,取代基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包括电子效应和立体效应。电子效应通过影响分子中电子云的分布而影响有机物的性质,根据电子效应传递的方式,可分为诱导效应(包括场效应)和共轭效应(包括超共轭效应);根据取代基对电子的约束能力大小,电子效应分为供电子效应(+I、+C)和吸电子效应(-I、-C);根据分子是否存在于试剂电场中,电子效应分为静态电子效应(I_s、C_(?))和动态电子效应(I_d、I_d)。一般来说,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中,诱导效应存在于一切键中。以下结合一些实例说明电子效应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也谈“原子”团广东连州市教育局教研室(513400)邹腾贵刊94年第四期刊登的“原子团”之我见一文,谈到对“原子团”概念的看法,我有同感。原子团只能以离子(根)或基的形式存在,或存在于分子中,而不可能象分子一样单独存在:“SO3”只能表示三氧化硫分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在溶液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机理,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和例证:1.由电子的直接传递。2.原子或原子团的传递。这样比较通俗地解释了氧化—还原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可能发生付反应而生成付产物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利用酸碱质子理论可分析分子结构对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及强弱的影响.有机化合物酸碱性的定性比较受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场效应、主要元素电负性、主要原子杂化状态及分子内氢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取代反应 1.概念与特点: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其特点是"交换成分,有上有下".2.常见反应:(1)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酚等的卤代反应.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