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自然》第三册十至十七课组成一个单元,都是认识力和物体运动形式的共性。后面四课着重认识液体和气体的压力和浮力,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初步认识升力的原理。  相似文献   

2.
凸透镜实验的设计与探讨钟祥市实验小学张自强(431900)小学《自然》第5册第11课,课题是“凸透镜”。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凸透镜的三大作用:会聚光线,放大物体,使物体成像,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找出成象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感到本课的实验内容多,时...  相似文献   

3.
小学科学课上,常见一些很粗浅的知识和内容满堂灌,而一些较有深度,且很有学习和研究价值的内容却被忽视,致使很多课堂看似生动活泼,实则无内涵和学养,学生受益很小。本文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摩擦力的秘密》一课为例,具体谈谈在教材深度统领上的认识和思考。 既然研究"摩擦力的秘密",那么,这一课的重点就在"秘密"上,摩擦力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呢?很多老师都是按照教材上内容,把研究的对象放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物体重量’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两个因素上。  相似文献   

4.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有《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教学内容,这课的教学要求是要让学生明白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同时要求学生能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方案,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研究过程。教学重点是如何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研究方案。难点是在实验中如何加盐。笔者近些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觉到如果不好好处理教材,将课本中繁琐的实验简化,一节课是很难完成这教学任务的。现将我在该课的教学中是如何将繁琐的实验简洁化,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从而轻松完成教学任务的做法简要告诉同行,以便求得大家的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5.
小学自然第三册第十四课《水的压力和浮力》,要通过实验先将上浮和下沉的物体予以分类,这是不难办到的。但怎样找出上浮物体或下沉物体的共同性质呢?今介绍一个实验方法,来比较物体与同体积水的重量。 一、采用排水法取得与物体同体积的水。 取一烧杯(有溢水杯更好),将其注满水后放置于一个较大的烧杯中。将被试物体全部浸没于水中,溢出在大烧杯中的水,即与物体的体积相同。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课本(试用本)第八册第九课<摆的秘密>怎样做好摆的实验呢?课本上是将摆的实验分开来做的:用一支架系一重的物体用另一支架系一轻的物体;又用两个支架系同一重量的物体,只是一个的摆线长,另一支架上的摆线短.  相似文献   

7.
李建军 《现代教育》2003,(12):55-55
关于质量、重量和重力,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认为是一样的,尤其是重量和重力,他们认为是同一概念,认为是物体重量就是重力。在现在日常生活中,重量一词尤为突出,一提物体的质量是多少,他们往往与物体重量是多少相混淆。现在我们就把“质量”“重力”“重量”来分析和区别。  相似文献   

8.
学习《质量和密度》一章时,因为有关《体积》的知识,只在小学高年级的算术课里简单地介绍了一点,然后要到高中立体几何中才全面研究.这样,初中物理需要用到的体积知识,在同学头脑里便十分贫乏,甚至一片空白.因此,抽出一个课时。补上《体积》这一课十分必要。怎样补上《体积》这一课呢?一、首先认识体积概念和它的单位从观察不同的物体占有空间的情形出发,如一条木凳和一张木桌、一杯水和一桶水…,它们占有空间的多少不同.于是,人们把物体占有空间的多少叫做物体的体积.注意,容器的容积是指容器能够容纳液体的体积,实际上也…  相似文献   

9.
近日,我聆听了本校王老师执教的“吨、千克、克”一课。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指出:“吨、千克、克是质量单位。”但我听课时发现: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往往会说成一个物体的重量是多少吨或一个物体的重量是多少千克。难道质量等同于重量吗?这引起了我的疑惑。评课时,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讨论,大部分教师认为:重量是我们平时常用的词,它就表示物体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反向思维对比诱导——“钢铁轮船为何浮着”教学谈平乡县老吾庄小学王建勋小学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课后第2题“钢铁在水里要下沉的。可为什么钢铁造的大轮船能浮着呢?”这既是对本课中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的巩固和引申,又是学好十五课《大气的压力和浮力》及...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第三册“物体的重量”课文,基本可分为:①物体的重量相当于向下的压力或拉力;②常见物体的比重;③物体重量的产生和为什么表现为竖直向下的压力或拉力?这里的①、②可用直观实验进行讲解,并使学生掌握测称物重和求物体比重的方法,结合物体比重表熟悉部分常见物体的比重;最困难的是③,这需要把十——十三课全单元讲完后系统、总结、提高才能初步明了,因为这关系地球的作匀速圆周运动比较高深的物理知识,对教师需要明白,对学生只能照书上“物体的重量是受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叙述。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备课札记肥东县实验小学王国兴,应毓生第四册《称象》(五年制第回0课)(六年制第8课)教学时,在学生理解了三种称象方法之后,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认识_匕得到升华:曹冲用大船称象的方法是怎样想出来的?你从"大树"与"木船","一块块肉"与"一块块...  相似文献   

13.
小学《自然》第三册十至十三课,是用运动状态和力的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其教学目的是,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是受到力的作用,几种运动方式移动、摆动、转动的特点;物体自由落地,具有重量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引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教学“物体的运动”一课,应着重让学生懂得,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14.
学校正在研究基于预习的小学数学"学导式"教学模式,前一段时间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一课,引起了笔者对小学数学预习题有效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题 在光滑斜面的底端静置一个物体,从某时刻开始有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去。经过一段时间突然撤去这个力,又经过相等的时间物体又返回到斜面的底端,且具有120J的动能,则:(1)恒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为多少?(2)撤去恒力F时,物体具有动能为多少? 此题是下面两道高考题的变形题。  相似文献   

16.
小学自然第三册《摩擦起电》一课教学设计苏玉彩[教材分析]:本课由以下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实验,观察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东西的现象。第二部分:通过实验,证明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东西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带了电。第三部分:通过游戏,验证课文第一、二部...  相似文献   

17.
小学三年级自然教材《热胀冷缩》一课,我设计了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时、分的认识」说课设计□丹东市福民小学于道莉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0—71页。关于教材的分析本节课学习的时间单位时和分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不是以前学过的满1...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备课参考资料(一)王文林1.自然数和0(第一册)。自然数1,2,3,4,……中,后面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多1,掌握了满十进一的规律,就可无限地数下去。当它表示多少个物体时,称为基数;如果用它来指明被数的物体是第几个时,称为序数。前者指数量、大小...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听了一节小学科学的市级公开课,内容是《定滑轮和动滑轮》,这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节课的内容。这节课中有一个环节就是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问题。这位老师设计的很好,首先让学生质疑: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测试定滑轮是否省力呢?学生的想法大多是一致的。那就是在定滑轮两端的绳子上挂钩码,假设左端绳子上挂的钩码代表物体的重量,右端绳子上挂的钩码代表你拉这个物体用的力。当两端的绳子挂上相同的钩码后保持平衡,说明物体的重量和拉物体用的力是一样大的,也就是说物体有多重,你就得用多大的力去拉动它,没有让你省力;如果定滑轮绳子的左端是3牛顿的钩码,而你在定滑轮的右端挂上1或2牛顿的钩码,定滑轮就处于平衡状态,说明你拉物体用的力小于物体本身的重量,就证明定滑轮是省力的。在学生明白了怎样去测试定滑轮是否省力的理论后,又让学生猜测实验结论,学生有的说定滑轮省力,有的说定滑轮不省力。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学生汇报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