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子晚报》的“扬子时评”版是该报最有特色的部分。“扬子时评”刊登的新闻评论能够站在百姓的立场,关注社会热点,褒贬现实,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本文分析了《扬子晚报》如何从平民角度出发,发挥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职能,及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2.
艾君 《青年记者》2004,(9):21-22
因为时评的繁荣,也引发了人们(准确说也是一些时评人)对时评的各种议论,其中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对时评指责的多,褒扬的少,更有人对当前时评存在的问题拿了“放大镜”看,发出“不得了”的惊呼,忽略了近几年来时评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明进步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旭鑫 《新闻与写作》2004,(8):10-11,14
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近年来,报刊时评作为一种新闻样式正大行其道。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众多媒体,都以各自的方式开办起了时评类栏目,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为什么?当前的报刊时评写作应如何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4.
新闻时评是新闻媒体对时事发表的评论,以快捷、深刻、尖锐等为特点,帮助受众及时解读新闻背后的意义,有聚焦、“消化”新闻,宣泄公众情绪、调节社会舆论等作用,从而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和喜爱。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灵魂”和“旗帜”。近年来,新闻时评作为新闻评论中的一个受欢迎的特殊载体,活跃在媒体上。它以快捷、深刻、尖锐的特点和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赢得了渎者。时评的影响范围扩展后,其导向作用不可忽视。时评运用得好,对于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大有裨益。反之,有害的评...  相似文献   

6.
今年第8期《青年记者》以集束炸弹的形式对近几年逐渐窜红的时评进行了“全盘否定”。看完全文后我有这样两种感受:时评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却被忽视了,起码没有遭到重点轰炸;这些文章观点不客观,因为它一是出自从不写时评、没有或不屑深入研究时评、对时评一知半解的所谓“专家”之手;二是出自不能写时评而强写时评、时评长期不能被采用而牢骚满腹的“怨妇”之手,而众多读者、时评作者、时评编辑、媒体老总们对其有啥看法,这里几乎不能找到。于是我有了发表一点看法的冲动。我这里只选择“时评公式化”这个题目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不少杂文家感叹“纯杂文”阵地正在逐渐丧失之时,一种名为“时评”的新闻评论异军突起。这种游离于传统意义上的“纯杂文”和“新闻述评”之间的时评,正“攻城掠地”,成为许多报刊的“招牌菜”。  相似文献   

8.
新闻时评是新闻媒体对时事发表的评论的文体, 它以快捷、深刻、尖锐等特点,帮助受众及时解读新闻背后的意义,具有聚焦、“消化”新闻,宣泄公众情绪、调节社会舆论等作用。历来为传统新闻媒体所  相似文献   

9.
关于“时评”的写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评,不是四平八稳的专论,也不是自由联想的杂感、随笔、旁敲侧击的讽刺;它是面对新闻事实本身的一个毫无避让的回答:这事儿,我怎么看。它是清晰的判断形式,是针对这种判断的有效率的表达。   时评的核心是判断 时评的基本内容无非事实与道理。在时评的结构中,“事”与“理”的关系,就是判断关系。什么是判断呢?普通逻辑告诉我们:“判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新闻进行认识。判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 对一件事随便说点什么是容易的,但对一件事作出判断,则是难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新闻评…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评论是城市党媒的一面旗帜,是弘扬主流声音、传播正确价值导向的重要武器。多年来,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苏报集团)始终把新闻评论放在突出位置,下足功夫。不仅在《苏州日报》头版适时配发社论以及评论员文章,而且在第二版开设了“新苏时评”专栏,还在每周二至周五固定推出4个“时评”专版。再加上“引力播”客户端“时评眼”、微信公众号“苏州圆桌”“思想+”理论月刊等,组成了一个放大好声音、传播正能量的新闻评论矩阵,让新闻更有分量。  相似文献   

11.
在不少杂文家感叹“纯杂文”阵地正在逐渐丧失之时,如今。一种名为“时评”的新闻评论,却异军突起。这种游离于传统意义上的“纯杂文”和“新闻述评”之间的时评,正“攻城掠地”,成为许多报刊的“招牌菜”。2004年,笔者尝试着在《衡阳晚报》一版,开设了一个时评专栏“茶楼闲谈”。  相似文献   

12.
看到《青年记》杂志上一组讨论目前时评现象的章时,我离开时评编辑的岗位已经有两个多月了。我原先服务的浙江《青年时报》,应该算国内较早涉足时评的媒体之一,从2002年7月23日开始,就以2版的重要位置推出时评版,每天以整版的篇幅发表对新闻的解读和对时局的建言。  相似文献   

13.
肖余恨 《青年记者》2003,(11):14-15
时评之“红”近两年,一种新闻文体迅速窜红,成了“热得快”,那就是新闻时评。新闻时评现正处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有的媒体如《南方都市报》则以高质量的新闻时评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跻身主流媒体之列。  相似文献   

14.
因时应事而发,议论精辟辛辣。作为近几年流行于媒体且受读者欢迎的文体,时评正在越来越多的报纸上大行其道。与传统的新闻评论相比,时评更强调时效性、针对性,题材和作者也更加广泛。这些内容上贴近百姓生活,姿态上与受众平等交流的时评,“放下架子谈心,张开笑脸对话”,在润物无声或击掌称快中影响着社会和公众。不过,在时评版面越来越多的同时,泥沙俱下的现状也应引起业界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看问题的视野会越来越广阔,发表意见的趋向也会越来越多样,这也对时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保证公众对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和评论的权利,又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这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肩负的责任,也是有待于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田勇 《新闻实践》2004,(11):35-36
基于互联网互动性之上的网络新闻评论,已是当前新闻网站的关注点和生长点--仅仅依靠即时新闻已经不能满足网民的需要,新闻正向专题化评论化的方向发展。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和"人民时评"、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和"焦点网谈"等,在新闻媒体和网民中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网络评论中最具互联网特征的无疑是网民的交互性评论,这是新闻网站吸引网民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6.
王兰 《新闻记者》2007,(3):44-45
时评要有新闻性强的由头评论是新闻的衍生物,是对新闻的进一步拓展,所评论的新闻本身是否可读及可拓展,对时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时评由头的新闻性强,受众的关注度高,评论的读者相对来说也会较多。而且比较而言,在评论之中,时评的时效性要求更高一些,这也是时评从其它评  相似文献   

17.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这个定义明确地把它与“新闻评论”和“杂”区分开来。它包括“新闻评论”,或说“新闻评论”是它的“子集”,换言之,“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被动”地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不依傍“眼前”的新闻,而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意见,就是“时评”。新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新乐府"--我的"时评"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刊第8期前沿报告“时评之惑”刊发后,引起圈内强烈反响,时评中人纷纷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本期再发表一组稿件,请读者朋友看看时评编辑如何说。  相似文献   

19.
简言之,新闻时评就是对时事新闻的评述、评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形式,新闻时评大有方兴未艾之势。那么,其与传统的新闻评论在性质上究竟有何区别?在写作或编辑新闻时评过程中应如何把握其性质与界限?应该说,尽管时评的实践发展很快,但有关上述类似问题的理论储备明显不足,这是导致当前新闻时评写作中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从事新闻时评工作的思考和体会,特写此文,以就教于同仁。主客观相统一是正确认识新闻时评性质的关键性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性状和特征,所谓新闻时评的性质是指新闻时评区别于传统新…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而来的新闻媒介机构的多元化和报纸自身职能的转变,国内报纸的新闻评论也日益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观,而在此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则是新闻评论逐步走下话语“神坛”,回归大众,体现出明显的“平民化”倾向。本文将从南方都市报的“时评”版入手,就当代新闻评论在实践和理论中出现的平民化趋势做些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