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关于古代家庭形成的时间,大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家庭;也有人认为,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了家庭。但有一点是大家所公认的,即家庭形成的历史是极其悠久的。家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缩影,也是家庭成员的心理慰藉和精神依托。  相似文献   

2.
旅游产业在滇西新华村的兴起与发展对该区域的村落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家庭角色和宗教设置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重构了村落社会文化的基本结构。文章认为旅游产业从强制和诱惑两个维度作用于地方社会,改变了传统的村落文化结构,促使新华村从一个传统村落向现代村落转变。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对以农业生产的村落一直被称为乡村,农村一词是近代才开始出现并使用的,它的出现既反映了由于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和区域分工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农村问题的凸现是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以户籍制度为标志的社会身份体制是农村职业教育产生的基础,也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农村职业教育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陕北长城外地区农村聚落的形成历史、分布位置、聚落规模与形态、建筑结构及居住形式等方面,阐述了该地区农村聚落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了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历史发展的关系,指出陕北长城外伙盘地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人为作用下、在无视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与自然相结合而形成的特殊的聚落实体。  相似文献   

5.
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其实都是中国特殊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产物 ,每一位中国家长身上都背负着这一沉重的历史积淀物。在人类的历史上 ,自婚姻家庭产生以来 ,人类已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 ,形成了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学说。进入近代社会以来 ,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开始分化 ,从家庭教育的目的上看 ,就出现了个体与群体不同的价值取向。继往才能开来 ,我们应立足于传统去创立适应我国当代家庭教育需要的家庭教育新理论。  相似文献   

6.
当前,滇中塔冲彝族村不同代际人群间产生了代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年青人取代了年老一代,成为村落社会文化的主角;二是代沟对传统家庭结构造成了冲击,致使该村出现了较大比例的老人家庭;其三,民族传统文化在代际之间的传承中断,传统民俗、信仰、仪式渐趋式微。  相似文献   

7.
对家庭这个人类生活的组织形式应下一个怎样的定义?我认为,家庭定义应包含三大基本特征。第一,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首先,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当历史发展到蒙昧时代低级阶段的后期,才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家庭形式——血缘家庭。对于思格斯这个观点,几十年来,学术  相似文献   

8.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人生中的第一课堂.纵观古今,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分割,家庭的社会功能、文明作用不可替代,家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红色家风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红色家风形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是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坚定信仰、甘于奉献、作风清廉、严...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写于1884年,是恩格斯晚年的一本重要著作。恩格斯以大量的历史材料分析了人类早期发展的历史,系统地论述了家庭发展、氏族制度的特征和它的组织形式,阐明了在氏族制度解体的基础上私有财产、阶级、国家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从而揭示了原始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阶级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必然产生的过程和规律。婚姻、家庭问题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是从动物到人类逐步演变而形成的。恩格斯首先从婚姻,家庭问题着手进行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就有许多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法学家对婚姻问题作过研究,但由于他们的局限性,没有把婚姻家庭组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考察,认为婚姻、家庭是绝对不变的永恒范畴,因而至多只能搜集罗列一些有关婚姻、家庭的历史事实,却不能揭示出婚姻、家庭关系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巴可芬、摩尔根等人,才真正开始了对婚姻,家庭史的科学研究工  相似文献   

10.
生产过剩形成的经济危机伴随着资本主义历史的全过程,消费刺激经济只是鼓励人类暴殄天物,疯狂攫取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的环境灾难,可资本主义经济从来也没有走出危机、萧条、复苏、膨胀、再危机的魔圈。失业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生产出现过剩,人类步入阶级社会,精神生产开始同物质生产分工。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升,精神生产者数量逐步增加。在生产力水平极高的现阶段,错误地鼓励高消费和超前消费来求得生产和需求的平衡无异于缘木求鱼。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以及服务业之间的用人比例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