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家要求开展耕读教育的背景下,涉农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传统耕读文化元素缺失、英语表达重技巧轻内容、对外传播中国农业故事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历经7年探索和实践检验,凝练出“懂农·爱农·话农”三维育人模式。该模式的具体内涵为:建设英语“金课”群,重构中华农耕文明知识体系,助力学生“懂农”;依托中国农业故事,厚植当代学生“三农”情怀,引导学生“爱农”;多样课堂有机融合,提升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能力,教会学生“话农”。该模式在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和育人方法三方面均有所创新,且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和示范辐射效益。  相似文献   

2.
张琪 《华章》2011,(20)
“涉农”专业与我国农村问题紧密相连,职业学校能否办好“涉农”专业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农”字号专业在办学中的困难与问题、主动与当地农村经济接轨,建立新的教学机制、加大力度,切实办好农业专业三个方面来具体探索如何办好涉农专业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迫切需要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农业创新创业人才主要来源于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人员及新型农业从业人员。农业创新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涉农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不强,领军人才数量不足,人才结构失衡,技术创新与推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新型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等。培育路径主要有:深化涉农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农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培育科技型农业企业家和职业农民等。  相似文献   

4.
培塑涉农大学生科学就业观,能最大限度释放农科人才培养红利,提升其到基层和农业相关行业就业的充分性、稳定性和职业契合度。综合考虑地方农林高校涉农人才培养需求、新农科建设需求、更高质量充分就业需求,本文提出优化基于校本资源的“学农为农”就业观培塑模式,建立校本生涯文化就业育人环境和机制,深化一二课堂贯通式培养改革,优化校地企融通协同实践育人体系,完善涉农人才服务行业就业精准供需匹配机制,并阐述四川农业大学的实践与创新举措,为地方农林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观培塑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冯喜凤 《科教导刊》2023,(22):23-25
农业高校开展耕读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更多知农爱农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课程育人视角梳理农业高校耕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课程服务人才培养为切入口,分析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服务耕读教育的功能价值以及实现路径,为提升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巩固提高都市农业建设成果,在农业国际化视域下,涉农外语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形势下至关重要的步骤,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关键在于提高外语人才的实践能力。本文在地区范围内对涉农外语人才供求关系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涉农外语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以及实践能力评估策略,为缓解高校人才培养与涉农外语人才社会需要的供求矛盾提供了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7.
如何为迅猛发展的农业经济培育出合格人才?地处扬州市西北郊的邗江县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的师生,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多年的实践,终于闯出了一条坚持为农办学、实行科技统筹发展的办学新路。邗江农职技校的前身,是杨寿乡林木园艺职业中学,最初开设的专业为花木繁殖栽培管理和盆景的剪扎、制作,同时进行了一定面积的池杉和稻麦间作的科学实验,为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一批有文化、肯吃苦、懂技术的人才。他们的办学经验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肯定,《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新华日报》、《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报刊先后作了报道。全国相继有18个省、市数百个教育代表团来该校视察、参观,1988年经过复查验收,被江苏省教委批准为省属重点农职业中学,学校正式定名为“邗江县农业职业技术学校”。  相似文献   

8.
涉农高职院校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载体,乡村振兴背景下积极探索涉农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对于破解人才瓶颈、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宏观视角,分析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涉农高职院校的新诉求,如重塑从事有关涉农职业的新观念、增强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适应性、开放合作带动涉农人才素养提升以及新诉求之下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如涉农高职院校数量相对较少、涉农高职合作化办学力量不足、涉农“双师型”师资队伍匮乏、涉农高职院校招生吸引力欠佳、专业设置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脱节,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涉农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江苏大学打造了新工科和新农科相互融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构建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同时,以“现代农业机械设计”为中心,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农业装备智能化”两个支撑点,建设“现代农机”一流涉农专业集群,为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型农林人才贡献“江大力量”.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统筹视野下“面农”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统筹视野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应包含新型职业农民(留农取向)和农民工(离农取向)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应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构建:统筹相关国家战略一体化、农村和农业人才体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体系、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城乡人才双向流动体系、支撑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农职业学校要立足“农”字,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要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为己任。但是,作为农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他们对农职业学校的发展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为了了解他们的想法,吉林省通榆县教师进修  相似文献   

12.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根本是加强新型农民的培养.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国家目前急需要这样的人才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因此,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向农业现代化转变,这样既能解决职业学校的发展问题,又能培养出新型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如减免学费、发放助学金等一系列政策来扶持涉农专业,帮助职业学校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然而,职业学校要真正做到服务现代化农业,取得长远的稳定发展,就应该从具体的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来制定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的实用性、专门性人才.  相似文献   

13.
庞明强 《职教论坛》2001,(11):39-40
九十年中期,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职教开始“滑坡“,尤其是涉及到传统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专业,招生人数不断下降,农职教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造成农职教“滑坡“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经济开始由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化;另一方面是农职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实验设施等比较陈旧,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具备现代农业所要求的素质,使得农职教步履维艰.当前农职教发展遇到这样大的困难,不等于农职教已走到尽头.相反,它具有广阔的前途.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发展农职教应因势利导,练好内外功,在四个创新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必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目前,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持续改善,但是仍然面临产业需求、政策待遇、创业环境等机遇与挑战。为探索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出路,从育人新体系、发展新方向、培养新范式、时代新青年四个角度找到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遵循砥砺前行、科学应变、守正创新、厚植情怀的原则,大力培养有知农爱农情怀、强农兴农本领的时代新人、创新人才,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农业中学和农业中等技术学校发展的需要,逐步建起一个新型的半工(农)半讀的教育体系,河北省有关部門在張家口、保定、廊坊各建立一所半农半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教育体制也得到了相应的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农类高职院校更是不例外.各农类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出综合性技能人才,就必须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研究与创新.本篇文章针对当前农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对农类高职高专院校在“三农服务、科技特派员、导师+项目+团队”等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现在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普遍重视农职业教育,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都分别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法规,采取不同政策,对农村青年学生、农民进行农职业教育,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高农民的文化、农业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充分利用哈尔滨市农科院先进的现代农业设施条件和技术力量,与其携手构建"校农联合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培养+农科院培养+企业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双方均为育人主体,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资源共用,人才共育,共同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强工作技能的工厂化农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一流学科:作物学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畜牧学获评A-高校底色116年前,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在强国开智的思潮中创办而成,1956年从成都西迁雅安独立建校为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建校以来,学校不仅在农业上取得了成就,也在其他学科的探索中稳步前进,2017年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作为一所农业特色显著的高校,她也承担着兴农强国的使命,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学校从2020年起连续5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重点围绕"十百千万"4级目标持续发力,构建一套服务乡村振兴的"组合拳".此外,学校通过推动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不断探索、创新地方农业高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川农模式";强化科技赋能,助推产业升级,着力打造"川农大样本".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面向涉农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校服务“三农”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浙江省87家涉农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实地走访、座谈,深入了解涉农企业对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为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涉农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