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许珊 《考试周刊》2011,(29):177-177
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什么样的历史课堂是有效的?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历史专家、学者及广大的一线历史教师都有深刻而精辟的论述。作为一线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有效的历史课堂要"有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职历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也随之产生变化。"一言堂"和"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以"中国历史文化"课程为例,教师应在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利用多媒体等信息化设备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推进教学进程,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故历史教育。实即服务于我们生活与人生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与本刊编辑部合办的专栏“人教走廊”。亦即”借助历史进行人生教育的走廊”.旨在围绕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用全新的理念、开阔的视野、鲜活的思想、有效的办法.来解析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课程、反思教学、评估学习……“人教走廊”应是多姿多彩的.编、读、教、学诸方同仁。漫步其中。撰稿参与,阅读思考,交流协商,互动互助,广益教学。对理解历史、感悟人生、服务生活发生积极作用.乃专栏之最大愿望矣。  相似文献   

4.
5.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理念逐步在中小学推行。数据表明,智慧课堂如何能促进学生的深度教学,目前尚属于探索阶段。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和课堂实践经验,分析了智慧课堂促进深度学习的优势,总结了在课堂上利用智慧课堂促进深度学习的一些方法。以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探究手写数字识别技术”一课为例,分析了如何利用智慧课堂实现以学定教、互动互评以及建构探究,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大屠杀"为例,阐述中学历史课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从表面到本质——透过历史事件的表象,揭示其中蕴含的概念和原理;从抽象到具体——用典型素材外显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抽象概念进行形象描述,使历史事件变得生动鲜活;从孤立到系统——追溯事件的前因后果,认清其深层根源;从史实到史鉴——运用历史事件蕴含的概念和原理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把游戏教学引入高师历史课堂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的“智慧PK”具有游戏性、竞争性和合作性等特点,有助于提升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竞争和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8.
9.
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浪潮,振荡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①”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②毫无疑问,创新已成为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赋予人才创新的思维品格。  相似文献   

10.
巩赟 《中国教师》2013,(20):54-55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甚至认为历史老师、学者都是"老学究"。这主要是由于教科书的编排和考试制度的不合理所致,殊不知历史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特别是中国古代史,在政权的更替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如果教师能够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从展示中国文化的视角来进行古代史的教授,相信会让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改观,提起兴趣。本文以清朝为主线,来谈谈中学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11.
现在学术界关于教育科研的成果相当多,教师在培训时也接触了较多的教育科研理论.但中学一线教师在教育科研研究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科研未对教学实践产生变革影响,一线中学教师需要的是实践的教育研究能指导实践的教育科学.本文试图对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实践活动的制定,来谈历史教育科研,以期促进历史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2.
杨弢  刘乃秀 《今日教育》2007,(4S):22-22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掀起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高潮.一批抗日战争史研究新成果纷纷出现。这些新成果中不乏对先前研究结论的质疑和批评之声,例如:《历史教学》杂志2005年第11期刊登中央党校郭德宏教授《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一文.郭教授从抗日战争史研究角度、领导者、主战场、三次“反共高潮”、抗日人物评价等13个方面对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传统结论提出质疑和商榷.表达出有别于传统历史教材基调的“新声音”。在抗日战争史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中学历史教师是应该固守历史教材中的“老基调”.还是追随历史学术研究的“新声音”呢?历史教师如何正确把握学术研究新成果这种新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只是一种思想意识,更是一种认识水平,不只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所谓创新,一定是充满个性色彩的,对所看到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这种想法是非常规推理的,有跳跃性的,有灵气的,乃至有灵感的。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及早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历史课教师更应首当其冲,肩负起这个重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历史课作为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必须把创新作为目标,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主旨。在历史“活动课”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呢?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就此问题做了一些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历史研究诸领域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对文化考察、分析与论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之一环。尤其是在今天,国家倡导发展文化事业,提高国家软实力,历史教育中"文化"的部分较以往更为凸显。然而,由于文化的复杂性,针对文化问题的争论也是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5.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效性教学”和“教学的有效性”成了基础教育课堂改革最时髦的词语,“打造高效课堂”成了一线教师迫切追求的目标,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一夜之间变成了言简意赅的四个字两个词——“有效”、“无效”,常规的教学模式似乎成了“无效”的代名词,如何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有效”就成了老师们的现实困惑。为了摆脱困惑,走出迷局,  相似文献   

16.
课堂要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探索真理。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课堂的资源。这些问题中,有些是教师能预见的,教师能正确引导;有些是教师预想不到的,这些可能是对教师教学权威和教学水平的挑战.可它恰恰暴露了学生知识的缺陷、思维的漏洞.有利于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表面上看是课堂教学的危机,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契机、转机和生机所在。教师应摆正心态.灵活处理,巧妙引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大胆地创造教学条件,让课堂巧出“意外”,多出“意外”,将不利的“意外”资源转为有利的课堂资源.提高课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课堂由低谷走向高潮,从平淡走向生机。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选修课不仅是对必修课的有益补充,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策略。下面笔者就以“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明治维新的举措”为例,谈谈课堂教学内容处理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素材,巧妙应用历史人物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打造"名人"效应,对塑造高中学生的优秀内在精神品质、深化其历史理解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充分发挥历史人物的教学价值,保障高中历史教学的高效性是当前历史教师急需探究分析的重要课。以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为例,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基础,分析探讨巧用历史人物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以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智慧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是需要教师用"智慧"来教,学生用"智慧"去学,这样的教学让生物课堂充满活力。而微课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是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与优化,教师如何利用微课,达到智慧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读书要“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由于历史教科书的语言高度凝练、言简意赅,在新授课阶段历史教师必须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补充,以使历史课堂生动风趣且充实饱满,是为“由薄到厚”;复习阶段时教师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小结,是为“由厚到薄”。但是增加历史的“厚度”,对课本的历史知识进行拓展补充总要有依据。巧妙利用课本或历史地图册中的地图进行拓展补充,不失为增加历史“厚度”的好办法。下面我就以《中国历史》(人教版)为例谈谈这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