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智哲学与语言认知关系密切,作为语言运用的翻译活动与心智哲学存在内在联系.意向性和心身随附性是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它揭示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典籍翻译活动主要涉及理解和表达两大过程,贯通整个翻译过程的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译者的心智活动.从心智哲学中的意向性和随附性理论出发,以《红楼梦》若干英译为例,来探讨典籍翻译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翻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翻译产生以来,人们不断思考探索翻译的本质,开展翻译研究,并试图从哲学、理论及应用等层面解释翻译理论。该文将从翻译实践与哲学的关系和哲学思维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论两方面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从翻译实践过程方面提出哲学思维在此过程中的运用与体现,第二部分则就翻译、翻译过程以及哲学的定义进行简单陈述,由此提出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进一步阐述了在哲学思维指导下所运用的翻译方法,最后指出哲学是指导翻译实践及其理论运用的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3.
分析哲学自从诞生以来,一直把语言,尤其是语言中的语形、语义、语用作为研究对象和重点,通过分析语言来揭示思维和世界的关系,把语言视为连接思维和世界的纽带。近年来,随着哲学和翻译关系日益紧密,分析哲学也把翻译纳入其研究范畴,然而,翻译毕竟涉及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问题,而不同语言之间独特的语形、语义、语用等差异,使分析哲学在翻译欧洲大陆哲学术语时,力不从心,最终陷入语言和文化不可译的深渊。从表面上看,语言独特的差异性是导致不可译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深层次上,语言差异所反映的思维差异,才是导致不可译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4.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理论选择的问题,文章指出虽然语言学理论有很多,但并非都适用于翻译研究,因为不同的语言学理论是因不同的目的而形成的,如人工语言学是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理论,而本体论语言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对语言与存在关系的反思.作者认为,只有以实践哲学为指导、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日常语言学理论才适合于作译学的语言学基础,它可以引导译学研究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实践哲学的意义是通过其方法论得以彰显的.通过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现、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致性,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改造的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真正把实践哲学"改变世界"的主旨落实在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论层面上.事实上,毛泽东实践哲学的许多命题本身就是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哲学、近现代认识论和现代语言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哲学,经历了科技理性在方法论上的推动和认知科学的强力扶持,越来越注重语言研究中的人的因素,突显了人的体验。这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尤为突出,使得传统上属于隐身身份的译者在人本主义观照之下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真实范畴,并由此生发了大量充分结合后现代哲学话语资源的翻译研究途径,这些形成了后现代哲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7.
翻译研究可以分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而翻译理论又分为翻译基本理论和应用翻译理论。长期以来,搞翻译实践的人多有瞧不起搞翻译基本理论研究者。本文试图从翻译理论的新发展在文学翻译、哲学研究、建构翻译学及具体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等角度分析一下翻译基本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由于翻译课程的特殊性.急需教师在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和课下相结合、教法和考法同步改革上作出积极探索和新的思考,本文从教学各环节讨论翻译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作者结合切身体会,从翻译的实践、教学和研究三大方面,阐述了对翻译有限的认识.翻译实践是翻译方向硕士生的生存之本,也是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之本,三者相辅相成.作者呼吁非重点高校翻译方向硕士生找准定位,以便日后在职场上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中没有与西方哲学的“存在”相对应的概念,但有类似的思想,知道、气、理等;不过仅仅是类似,而不是相同,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所理解的这些范畴虽然具有本质的含义,却并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与感性事物融为一体的.在现代中国哲学中引入了西方哲学的诸多概念,包括存在(being)概念,但由此引发了翻译问题的讨论,许多学者主张把being翻译为“是”.这种翻译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将其译为存在是合适的,翻译根本上是一种理解,是把另一种文字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嵌入本族文字和文化的过程,而理解就会有差异.因此将一种哲学完全准确地翻译为另一种文字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哲学研究的重点就不应放在文字的理解上,否则便会舍本逐末,妨碍哲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