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的学习,传递修已治人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教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历来重视青年教育问题,指出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青年教育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纪委教育和历史教育四个方面内容;青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人”新人。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价格举报中,“教育乱收费”问题2003年占第二位,2004年位居第一位。我们应当对合理的教育收费和“教育乱收费”严格加以区分,认真对待治理“教育乱收费”和“乱”治理“教育乱收费”,把“教育乱收费”置于教育竞争秩序、公共选择与“分立的个人知识”视域中考察,才能对“教育乱收费”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吴友智 《天津教育》2001,(11):12-13
说当代教育是“苦难的教育”未免太过于悲观,但说我们(校长、老师和学生)不少人正经受一场“教育的磨难”,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知在这样的教育中,我们丢失了多少激情,流失了多少才智,丧失了多少机遇,损失了多少事业。就像需要足够的空气和空间一样,我们也需要“宽松的教育”。这不唯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范式,而且是已经为不少教育工作者所践行的原则,追求的境界。一———“宽松的教育”是一种遵循规律的教育。它承认人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不急乃宽”。中国古代教育学有“学不躐等”之说,就包含着要循序渐进、拒绝揠苗助长的…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教育目的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外历史上先进的教育学论,从中国国情出发,创立崭新的符合中国国情对各类教育都有适用的教育理论,并身体力行地执着于教育前沿的实践和探索,用自己的生命来实践培养有高尚人格的“有农夫的身手、科学家的头脑、改进社会的精神”的人的教育理想,创造着一种“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困难教育”、“战时教育”等教育理念,也就是为了用最优质最适合的教育培养强健和优秀的国民.勇敢和智慧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是爱国主义教育,与其他地区相,戏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认真研究和把握这一特殊性,探寻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中如何结合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和地区特征,是搞好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三个特征”着重进行“二个结合”,“三项教育”和解决好“二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人们在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以专门的教育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认识教育问题的实质和类型、发现并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教育问题的意向和能力。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教育问题的发现,主要有实践归纳、献综述和理论演绎等基本途径;教育问题的提出,可以有“科学式”、“价值性”、“发散性”和“质疑式”等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其必要的,这就首先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而“渗透性”、“隐蔽性”极强的无意识教育是最常用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具有有意识教育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无意识教育”是“有意识”与“无意”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倡导和谐教育 提高大学生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为用而学”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的纯“工具意识”不断强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偏离的趋势。针对这种倾向本文提出“和谐教育”的问题对“和谐教育”的概念、“和谐教育”的效果和目标、实施“和谐教育”的途径等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什么     
“教育”这两个字,大家都很熟悉,但“教育”的丰富内涵,又有谁能道得尽,说得明呢?“教育”在古汉语中是“上施下效”的意思,在英语中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语中则有“引导、唤醒”的意味。教育到底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走科研兴校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中,有“科研”和“教研”之分。从二者的区别看,“科研”是指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构建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教研”是指对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并寻求解决的方法。从二者的联系看,广义的“科研”包括“教研”。二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其一:其二,  相似文献   

12.
杨贤江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有丰富的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全人生指导论”是其教育思想之核心内容,与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之“全人教育思想”有何渊源及异同,作一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一些人们熟知的概念其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认真辨析这些概念,有助于消除歧义,推动教育思想的转变,本选取“服务”,“生源”和“教育产品”等三个有一定关联的概念,逐个分析了它们的变化,语境和历史条件,并试图探索一种观察教育现象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在教育上表现为注重德育。张载作为宋明理学和理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充分肯定教育对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立人之性,分“为人”、“贤人”、“圣人”三个不同层次。加强道德规范的教育是提高社会道德风尚,达到德治的重要手段。从德育方法和原则上看,总体上要把握好“自明诫”与“自诫明”的关系,具体方法要得当。  相似文献   

15.
孟子说,理“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明理便可“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这两段话的大致意思是,“理”不难求,只患不去探求,“明理”可知是非善恶。我们的先人关于“理”的著书论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和可贵的思想教育借鉴。在盛世的今天,在教育理念不断探求和发展的新时期,在思想教育的园地里,我们探求的“明理”教育通俗地说,就是使学生“明白道理,事理”的教育。从本质上说,我们的“理”既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即“凡事必以理”,“理存高远,心纳天地”,也有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时代内容,即我们的“明理”创新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政治思想合格的人才,“理”的起点是社会主义祖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闲暇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综观目前的学校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就实际的教育状况而言,仍然是以知识和智能为主要内容。在我们的理解中,闲暇教育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在直接和间接的意义上增强学生的素质。现仅就管见所及,对闲暇教育的几个问题作些分析。一、闲暇教育的发展早在我国2000多年前《学记》中“藏息相辅原则”就对闲暇教育做了精辟的论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  相似文献   

17.
《教育导刊》2001,(11):48-48
《教育导刊》将继续坚持“研究教育理论,推介教改经验,反映广州特色,展现南粤风格,推动教育改革,繁荣教育科学“的办刊宗旨,紧密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组织编发稿件,以更好地发挥刊物的理论导向作用和指导实践作用。本刊设置的主要栏目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比较与借鉴”、“教育建模与实验”、“德育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研究”、“教育管理纵横”、“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区、县级市教育天地”、“‘珠三角’教育之窗”等。下面是近期组稿重点及来稿规范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柴时钟 《湖北教育》2004,(24):30-31
教育观念是所有教育教学行为的“总开关”,是统率,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校长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思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对“素质教育”观的理解有其不足或缺憾:“活动说”把教育活动过程与教育目的混为一谈,用教育目的取代了教育过程;“方法说”把素质教育等同于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误解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技能说”把素质教育庸俗化为“匠人培训”。其实,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手段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与把握。“素质教育观”最坚实的思想基础是教育的“三个面向”;“素质教育”的哲学意义在于依据它建立起关于教育的完整科学体系,其现实意义则集中表现为可以据此纠正关于教育的种种谬误与曲解,指导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的确立;“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认识与把握上。  相似文献   

20.
论学校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作为一个专门教育机构,既有“正教育”.也有“反教育”。“反教育”现象是教育负功能的表现。复杂多样的‘‘反教育”现象有负榜样性、隐蔽性、相对性及影响的深刻性、长久性、消极性等特点,且形成原因复杂,危害严重、广泛。学校必须通过提高教职工素质、加强学校管理、建构教育网络等几个方面来消除“反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