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特征,强调鲁迅力图以文字“画出国民的灵魂”来达到救治国民心灵,改造国民性,由“立人”到“立国”,改良社会,寻找希望和拯救国度.这对今天的时代仍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提起“改造国民性”这个话题,我们自然会想到鲁迅,因为鲁迅是开创这个文学启蒙主题的先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除了鲁迅之外,还有老舍、郁达夫、沈从文、张天翼等作家,他们也都在作品中提出了这一主题。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创作态度在创作中贯穿这一主题思想的,却也只有鲁迅和老舍两人。他们在创作中都贯穿着“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我们在其创作中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二人对“国民性改造”这一主题的严肃而执着的思考与探索,但老舍在思想…  相似文献   

3.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受到多种文化资源的影响,其中梁启超的影响不容忽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整套话语:将国民性作为政治变革的前提、以文学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工具、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概括,都是对梁启超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梁启超的国民性理论是鲁迅国民性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是对中国思想史的重大贡献。本文通过对鲁迅所处的时代现实、“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内涵等内容的分析,认为“国民性改造”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且是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5.
<正> 鲁迅的一生,贯穿着对于“国民性”问题的研究。“国民性”问题,既反映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深邃目光,也表现了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思想特色,还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个革命家的韧性战斗精神。 那么,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呢?从字面上说,“国民性”就是国民的性质。从精神实质而言,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又由于鲁迅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他所看到的这种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鲁迅所揭露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的弱点”,即国民的“劣根性”。鲁迅曾经说过:中国的“国民性”是在“满是血痕”的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品主题的深邃意蕴 ,丰富的象征性 ,措辞的艰深多义及含蓄晦涩的语言风格 ,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本文指出 :抓住其总主题———“立人” ,“改造国民性” ,深入理解鲁迅彻底否定封建思想、封建礼教 ,对国民根性痛切批判的重大意义 ;理解鲁迅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及独创的表达形式 ;教学与学术界密切结合 ,是纠正僵化教学模式的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7.
关于鲁迅前期思想中改造国民性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是鲁迅研究领域中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只是到最近几年,这个问题才逐步得到了重视。确实,回避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是无法正确评价前期鲁迅的战斗业绩的。如果我们把改变国民精神理解为改造国民性的同义语的话,那末,鲁迅走上文学的战斗道路。正是这个主张  相似文献   

8.
鲁迅笔下挖出了多少国民劣根性山东/桑文彬扎扎实实地进行改造国民性的工作,是鲁迅一生的追求。那么,鲁迅在其创作(主要是小说和杂文)中主要揭示了国民的哪些劣根性呢?专制性和奴性。鲁迅曾借用“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来形容国民的这一劣根性。专制者和奴才的逆...  相似文献   

9.
鲁迅壮怀激烈,肝胆照人,“创作总根于爱”,但文笔却极为冷隽,格调挺峭,凛然有寒气。设若不仔细分析鲁迅思想中的早期国民观,势必对鲁迅及其著作产生误解。 所谓国民观,即是指对国民性认识的总观点。而国民性,则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概念,它指的是以人种为基本而形成的国民的思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了“国民性”的基本主题.他的小说创作,大都致力于国民心态的探索与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努力寻求中华民族崭新人格的建构点和支撑点,从而达到“立人”与“立国”的目的.早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就对国民性提出了着重探讨的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后来,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尽管较多的是揭示国民灵魂里的精神痼疾,但鲁迅的根本的美学目标仍是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伟人,在他的一生中,改造国民性是他的主要奋斗目标,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精神上的消极因素,一句话,是中国民族的精神弱点和劣根性。他弃医从文,立志改变愚昧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这些作品像惊雷闪电一般,划破了黑暗中国的长空,对唤起民众去认识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起着很大的启蒙作用。《药》就是这类作品的一个优秀范本。《药》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画面,简单地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暴露群众的愚昧麻木,并以夏瑜的巨大悲剧激发…  相似文献   

12.
鲁迅认为,由于在中国传统奴性文化和封建专制政体长期的奴役和压制下,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已被扭曲,因此形成了不少国民性的缺陷——即国民的“劣根性”,如果不先行对此进行揭露和批判的话,那就很难完成“人”的主观精神的觉醒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于是就把“改革国民性”作为“立人”的手段,一生孜孜不倦地予以澄清和批判。该文试图对鲁迅“国民性”思想发展的轨迹作一些探索,以期重新诠释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章认为,“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并且概括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章接着探讨了鲁迅“立人”思想的渊源,指出它乃是中西化的历史撞击在鲁迅精神领域中形成的火花;论接着指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关键;最后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思想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其各种著述特别是杂文和小说创作中,这一思想贯穿始终.在考察这一思想的成因并探究其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国民劣根性的病灶.鲁迅先生终生怀抱忧患意识和沉重担当,支撑起最伟大深沉的"民族魂"!  相似文献   

15.
对鲁迅的误读与妄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鲁迅的妄评由来已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鲁迅的误读。这一状况在当前鲁迅评论与研究中仍表现得很突出。冯骥才将“国民性”与“国民劣根性”等同,而以阿0为“国民劣根性”的标本,作出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来源于西方人的东方观”的结论,把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说成是一种“西方的霸权话语”,就是对“国民性”的严重的误读。思想家与一般读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因而被误读、误解是会有的,作为评论应尽量避免误读。评论需调整心态,才能走近或走进鲁迅。  相似文献   

16.
“国民性”话语其实是一种“描写”或“叙述”,从“国民性”话语诞生的源头上来考量,鲁迅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描写”的客体。鲁迅的独异之处在于,他在对后殖民性质的“被描写”的拒斥和接受中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内在功利性。鲁迅同时也充当“描写”的主体,毫无讳饰地“描写”着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孜孜以求“改造国民性”,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的“立人”目标。因此,鲁迅的“描写”和后殖民性质的“被描写”可以划上一道截然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7.
鲁讯作品主题的浓邃意蕴,丰富的象征性,措辞的艰深多义及含蓄晦涩的语言风格,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本文指出:抓住其总主题-“立人”,“改造国民性”,深入理解鲁迅彻底否定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对国民根性痛切批判的重大意义,理解鲁迅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及独创的表达形式,教学与学术思密切结合,是纠正僵化教学模式的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18.
鲁迅葬仪上“民族魂“的挽旗,是对鲁迅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内在联系的历史性肯定.鲁迅改造国民性(民族性)思想,包括从“检讨过去“出发针砭国民性的弱点,发掘形成这些弱点的历史根源,从“追求将来“着眼重铸民族灵魂以形成“理想的人性“等丰富内涵.鲁迅作为民族解放的伟大战士,其业绩主要体现在文学实践上.因此,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内涵不能作孤立的、抽象的研究,而应该紧密地结合鲁迅的文学实践活动,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具体探讨.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鲁迅是针砭国民性的国手,重铸民族精神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19.
“改造国民性”一直是现代进步作家所关注、探索主要母题。 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就开始研究中国国民性问题。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为扫荡废物,“以造成一个使新生命得能诞生的机运。”在一系列农村题材的小说中,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展示了国人麻木的灵魂,从中揭示出改造国民性的历史要求。在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首推他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鲁迅在为阿Q作传时,概括了国民的劣根性。阿Q的麻木健忘、欺软怕硬、妄自尊大与狭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重建是贯穿其一生的重要思想,也是最具有生命力、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部分,近年来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中大量的成果集中在“改造国民性”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