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肉糕文化     
此文材料很独特,有乡土气息;对有关"肉糕"的细节写得很生动。但要得满分,还得在"文化"的指向上更具体一点,让"肉糕"承载鲜明而又独特的思想内涵--是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还是邻里的乡情?是对乡土的眷念,还是对致富的向往?  相似文献   

2.
小猫最爱吃甜食。蜜糕啊、奶糖啊,一吃起来就没完。它从早吃到晚,就连睡觉也含着糖。  相似文献   

3.
千层糕     
<正>妈妈倒了碟清醋:"吃千层糕咧。"我从房间里探出头,看见一大块千层糕乖乖巧巧地躺在白瓷盘子里,嫩黄色,好可爱。"慢点吃。刚才在街上买的,有点冷了。"妈妈嘱道。我总觉着千层糕就该是用手卷着吃的,洗干净手,绕过筷子,三下两下卷起一层,轻轻一咬。果真不热乎了,却也别有风味,温凉,很嫩,也很韧,而这韧也是温柔的。蘸了蘸清醋,更添  相似文献   

4.
"养不教,父之过。"现在时代不同了。父母年纪大了,子女也负有教育父母的义务。话说起来好像有一点刺耳,而事实往往确是这样。"吃到老,学到老。"前半句人人皆优为之,后半句却不易做到。  相似文献   

5.
我拿着钩着鲜鱼的鱼竿,左摇摇,右摆摆,海狮也跟都条"鲜鱼"蹦起来,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好像在跳拉丁舞似的。这时,我故意提高鱼竿,海狮也许是感觉到它无法吃到,有些丧气,离开了,但还是不停地朝我这  相似文献   

6.
高枕无忧     
《小学时代》2015,(Z2):62
春秋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养了三千多个食客,他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能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作冯谖(xuan)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  相似文献   

7.
营养问与答     
鱼肝油是需要吃到2岁吗?我家宝宝从42天检查的时候医生给开的鱼肝油,自己从来没买来吃过。那时候好像只吃了4个星期左右。昨天忽然听同事说鱼肝油要吃到宝宝2周岁呢。请问有这个必要吗?  相似文献   

8.
表里不如一     
<正>"枣泥糕,香香甜甜的枣泥糕……"叫卖声逐渐远去,我趴在二楼的窗边,看着那个叔叔吃力地蹬着车子,我尝过他的枣泥糕,不是记忆中的味道,不甜也不香。孩童时期,每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过年去外婆家了。那是一个比城里不知要热闹多少倍的地方,到处都是孩子,走到哪儿都有长辈给你压岁钱。我喜欢趴在二楼的窗边,看邻居们的孩子在天气好的时候放纸鸢。他们的纸鸢很漂亮,冬天微风吹来,纸鸢后头的丝带飞  相似文献   

9.
余秋雨 《下一代》2014,(5):11-12
正请给我一个机会九旬老母病情突然危重,我立即从北京返回上海。几个早已安排好的课程,也只能调课。校方说:"这门课很难调,请尽量给我们一个机会。"我回答:"也请你们给我一个机会,我只有一个母亲。"妈妈已经失去意识。我俯下头去叫她,她的眉毛轻轻一抖,没有其他反应。我终于打听到了妈妈最后说的话。保姆问她想吃什么,她回答:"红烧虾。"医生再问,她回答:"橘红糕。"说完,她突然觉得不好意思,咧嘴大笑  相似文献   

10.
减压舱     
《父母必读》2011,(4):129-129
《一个都不正经》洪秀全从吃到拉的器皿全是黄金的,李鸿章攻陷南京后惊呆了,说:"噢卖糕的,跟洪逆比,陛下算个哪根葱啊!"本书就是这样的一些历史段子集结,一部分来源于作者的微博,一部分是他最新的创作。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1.
手记二则     
正"千人糕"回忆十岁前后上初小时,印象最深甚至可以说影响我一生的一篇课文,题为《千人糕》。说的是一个小孩被他的同学邀约到家吃"千人糕",充满了好奇,但摆到面前的不过是常见的麦粉做的蒸糕罢了。于是他听到了这块糕命名为"千人糕"的理由。先说面粉的来源:是由农民选种、播种、灌溉、耘田、收获以至脱粒、磨粉、装袋等工序,  相似文献   

12.
<正>对于大多数闽南人来说,"妆糕人"也许是儿时最期待的街头"表演"了,那些普通的面团总会在"妆糕人"的指尖上神奇地幻化为驾着"筋斗云"的孙悟空、扛着钉耙的猪八戒或擎着荷花的何仙姑……传说中的英雄好汉,市井里的芸芸众生都在"妆糕人"的小担上相遇,演绎着比戏台上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精彩故事。但在商业文化的逐渐冲击下,泉州"妆糕人"正逐渐消亡。如何保护闽南丰富的民间艺术,让我们闽南千姿百态的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13.
好厨师做出的菜总是色、香、味俱全,让看到的人想吃,吃到的人满意。我们写作文也要达到这个目的,让看到作文的人想要看,看了作文的人很满意,就好像令孔夫子三月不闻肉香的音乐一样,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吸引力。那  相似文献   

14.
<正>鲮鱼和鲦鱼生物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条鲮鱼和一条鲦鱼(注:鲮鱼很喜欢吃鲦鱼)放在同一个玻璃器皿中,然后用玻璃板将它们隔开。开始时,鲮鱼很兴奋地朝着鲦鱼进攻,渴望能吃到自己最喜欢的美味,可每一次它都"咣"的一声重重地撞在玻璃板上,不仅没有吃到美味,反而把自己撞得晕头转向。就这样连续多  相似文献   

15.
馊糕     
有叫卖糕者,声甚哑。人问其故,曰:"我饿耳。"问:"既饿,何不食糕?"曰:"是馊的。"明·冯梦龙《广笑府》【解说】有个卖糕的小贩,叫卖招徕生意,声音很低哑。别人觉得奇怪,就问为什么他这样有气无力的。小贩答道:"我太饿了,没劲儿。"别人更  相似文献   

16.
糙米糕     
晚上,我家附近有很多人围在一起,我很好奇,也很想去看看,于是我拉着妈妈挤了进去,原来是一个叔叔在做糙米糕。  相似文献   

17.
小时候,邻居潘姥姥的嘴很瘪,妈妈让我把刚刚蒸好的蜂糕送去给她吃,她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吃那糕以前,她把糕上的红枣都抠下来,让我很吃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邻居潘姥姥的嘴很瘪,妈妈让我把刚刚蒸好的蜂糕送去给她吃,她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吃那糕以前,她把糕上的红枣都抠下来,让我很吃惊,后来听妈妈说,如果潘姥姥有钱安上假牙,她就可  相似文献   

19.
1.倾听--让我们的耳朵更灵敏 以集体、小组等形式,灵活利用各种时间,让孩子或坐、或站、或闭上眼睛,欣赏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听完后让孩子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好听吗?"你会惊讶于孩子的听力:"这首歌曲是轮唱.""我听到了小提琴、吉他的声音.""好像有几个声部、很好听、很和谐.""这首曲子很优美、很平静.""好像小鹿在奔跑."……  相似文献   

20.
造句     
<正>那天,班主任李老师上语文课,她让同学们用"好像……好像……"造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这其中,蔡小春把手举得最高,嘴里还一直喊:"李老师,我会;李老师,我会。"蔡小春是上学期从农村转过来的一个男生,他上学穿着名牌鞋,背着名牌包。他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嗓门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