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方体、正方体设计者鲍艳滨教学内容:义务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目标: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实物;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学生准备:魔方、墨水盒、火...  相似文献   

2.
长方体是特殊的六面体,本文讲述了通过合理、恰当地构造出长方体模型,利用其中的面对角线和体对角线.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巧妙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长方体是空间图形中最为常见而又最为特殊的图形之一,根据长方体的性质特征,巧妙、合理地构造长方体往往能使我们的解题简捷明快,充满了美感.1由长方体的一个角构造长方体图1例1在三棱锥A-PMN中,AP⊥AM,AN⊥AM,AN⊥AP,C1是底面PMN内一点,且C1到侧面AMN、AMP、ANP的距离分别为1,  相似文献   

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基础。学生只有清楚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才能清楚地理解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一、新课导入1.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取出长方体盒子的一个面,让学生摸一摸。师:摸的这个面是什么图形?生:长方形。把这个面完整地粘到盒子的一个面上,追问:"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生:长方体。2.感知生活中的长方体师: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生举例:高楼、冰箱、药盒等。师: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继续认识长方体。3.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认识长方体小丁点随麦斯来到了体积国,最先认识了正方体,知道了正方体的特点。一天,麦斯带着小丁点来到长方体部落,小丁点一见到长方体,便礼貌地打招呼:"你好!不用介绍,你准是长方体吧!  相似文献   

7.
<正>课前思考:1.教材是如何编排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做中学”,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从而找到不同制作方法之间的联系。通过一系列的“做”,既巩固所学知识,又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认识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对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识图,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  相似文献   

9.
“九义”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三部分内容。一、教材特点本单元教材内容是学生较深入地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是从一、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观念的认识的飞跃,也是进一步学习圆柱、圆锥等图形的基础。本单元教材编排体现了以下特点:1.重视联系实际。用实际物体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通过实物模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把牙膏盒、药盒沿棱剪开再展平,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所编题目均联系实际。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10.
杨国义 《数学小灵通》2005,(5):12-13,16
将一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根据题意将分解后的质因数作适当的组合,使问题得到合理地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分解法。正确地运用分解法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疑难问题。例1.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体积是120立方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分析与解]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必须知道它的长、宽、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是120立方厘米,所以由长方体的体积=  相似文献   

11.
[理解]   1.编排意图   本节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墨水瓶盒、罐头盒、排球等实物,说明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不同,接着要求学生指出这些图形中哪是长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对比中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然后通过“例1“,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来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材又通过“例2“,用铁丝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抽象和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这样编排,不仅能使学生动用多种感官,较好地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做一做“中还要求学生照书上的图样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模型,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了准备.   ……  相似文献   

12.
一次听一位年轻老师的课,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老师拿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着介绍了长、宽、高.然后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三者长度相等吗?"学生齐答:"不相等."突然一位男生抢着回答:"我见过长、宽、高都相等的正方体."老师先是一愣,接着一脸不高兴地训斥:"你认真听讲了没有,现在讨论的是长方体,不是正方体.我问东,你答西."刚才还兴高采烈的学生如同被当头浇了一瓢冷水,难为情地低头坐下.课堂上出奇地安静下来,原先举起的小手都缩了回去.  相似文献   

13.
小朋友,你在过去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现在,你将系统深入地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等知识。这将为你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正方体”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更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理清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相似文献   

15.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应该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构建。因此,在教学共同体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形成的“参与”与“发现”,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和合作.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例如: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教师在利用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后,提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分别加以研究。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来研究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学生四人一组,边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模型边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案例(一)〗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引入新课学习后,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学具,在四人小组内共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之后,学生进行了毫无头绪的感知活动……交流开始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生a: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生b:长方体的面大小不一样。生c:正方体和长方体形状不一样。生d:长方体的棱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学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煞似“热闹”,有的甚至翻着书念着……学生交流过后,教师便开始抽学生代表小组进行汇报……开展合作学习的要求不明确,这是常见的一种误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集体性…  相似文献   

17.
现行教材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没有总结出求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有些老师认为这是教材编写的一个疏漏,于是好心地在教学中给学生总结出这两个计算公式,并让学生熟记应用。其实这样做,并不符合教材的缩写意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是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发展,也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通过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很大作用。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帮助学生弄清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现行教材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故意不出现表面积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一种技巧——以长方体或正方体为载体解三视图问题如果把立体图形置于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则它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前后侧面、左右侧面、上下底面的投影分别为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如此则可非常容易地作出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2~85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对比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培养空间观念。2.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搭建长方体模型,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提高总结概括的能力。3.借助长方体模型清晰、有序地描述长方体的基本特征,提高数学语言的应用水平。4.运用长方体的基本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与学生一起经历了以下教学过程。上课伊始。教师左手托着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盒子,右手指着其中的一个顶点问道:“这是长方体盒子的什么?”“顶点。”孩子们整齐地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