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故乡》最早发表于1921年5月的《新青年》上,1923年鲁迅将它收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并且在小说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他说自己做小说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里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从这些文字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写小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电脑》2008,(7):109-112
我爱好写作,是因为我喜欢幻想。刚上小学一年级.什么也不懂,却喜欢在纸上胡乱涂鸦。“星期天.姐姐来我家玩。姐姐说:‘今天玩什么?’我说:‘一起画画吧!“好吧!’姐姐回答。我们开始一起画画了。”这篇题为《画画》的日记,是记忆当中自己写的第一篇文章.之所以印象这么深.是因为当时受到了语文老师颜老师的表扬。二三年级时.我写的日记经常都被颜老师当作范文朗读.后来又在《上虞小记者》上发表了《小不点儿的日记》《吃玉米棒》等4篇习作,被颜老师誉为班里的“小作家”。  相似文献   

3.
作家萧乾曾在一篇文章中多次使用“残废”一词称呼残疾人,一位残疾人读了文章后,给萧乾来信说:“你在文章中用‘残废’一词刺痛了我。我是一个失去左臂左腿的人,但我并不是‘废人’。我还开着书店,并且卖着你写的书。我有残疾是事实,可我是否就‘废’了呢?中国成立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难道你没有看报?没有注意到‘残疾人’三个字?”萧乾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文章用词不妥,同时也被这位残疾人的信深深打动了。于是,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短文,向残疾人公开道歉。  相似文献   

4.
我们班曾经集体创作过一首网络明你我唱的诗歌,当时为了写出这首诗,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讨论了好久。记得在谈到网络交友时,我说了一句自己觉得很满意的句子:“写贺卡,送祝福,广交朋友通八方。”没想到遭到了同学的反驳:“‘广交朋友’这个提法不好,我们对网络上的‘朋友’的判断力还不足,应该改成‘谨慎交友’比较好。”而一边又有一个同学发表不同意见认为,“谨慎交友”显得被动,“善于交友”更加符合当代学生的网络明。于是这句诗变为了“写贺卡,送祝福,善于交友通八方。”这首小诗我至今会背,当时的讨论也令我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5.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习语文的能力,注重课外积累,我把语文课的前十分钟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字、词或句子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对此,学生们兴致高昂。又是一节语文课,我满怀期望地走进教室,等待孩子们给我另一个惊喜……前边几个讲得出乎意料地好,有几个还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轮到晶了,他是我们班的怪才,聪明又幽默。他大步走上讲台:“同学们,我讲的是‘流’。‘流’是三点水旁,说明它跟液体有关。在词典里,‘流’有好几个义项……‘流’在课文中组词是‘川流不息’,而我组的词是‘落花流水’‘似水流年’‘流产…  相似文献   

6.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夜读韩愈的《师说》,两年前课堂上的一幕,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那是一节平常的课。在讲到“尴尬”一词时,我问孩子们:“‘尴尬’是什么意思?谁会用它说一句话?”孩子们的回答很完美。虽然教材要求“尴尬”一词只识不写,但我出于习惯,还是作了简单的提示:“‘尴尬’两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尴’是由‘九’和‘监’组合而成,‘尬’是有‘九’和‘介’组合而成。”说罢,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词三首》的“思考和练习”设计出这样一道题:“《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下阕中的‘忆’,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看’和‘忆’分别领起哪几句?”与之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对此问题作了明确回答:“《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下阕中的‘忆’,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很明显,课本和教参表明了如下观点:第一、上阔的“看”与下…  相似文献   

8.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相继发表以后,各种宴请、采访、签名就包围着他,使他极为苦恼。这时,托尔斯泰正准备写一部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的长篇小说《复活》。为了专心致志地写好这本书,有一天,他把佣人叫到跟前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死’在我的房间里。不过别忘了给我送饭。”  相似文献   

9.
凡是读过《最后一课》的读者,大概对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表现有着深刻的印象:“韩麦尔说不出话来,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并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种课堂结束法是非常精彩的,把当时的气氛推向高潮,既感染了小弗郎士和其他同学,  相似文献   

10.
王洪钟 《语文知识》2004,(11):20-20
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祝福》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教材对“蒙胧”一词作的注释是:“[蒙胧]现在写做‘朦胧’。”对此,笔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1.
没有功利的阅读是幸福的从1982年师专毕业到1990年我的第一篇很不像样的论文《中学文言词“以形索义”举例》在刊物上发表,这一时间跨度是整整8年。8年间,我没有思考或者说不会思考,当然谈不上有什么思想……回想起来,那是一个充满了激情和变革的年代,一个拥有梦想、少有喧嚣和物欲的年代。我至今对那个年代和那个年代引领过我的人和书心存感激。我清晰地记得,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徐庆桢老师无意间经过我的课堂。课后他对我说:“你教《周处》一文时,‘其(乡人)更相庆’中的‘更’字没讲好。‘更’是‘不断’的意思,乡…  相似文献   

12.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笃信这一点,所以决定在高三第一学期布置学生做一篇“亲情”作文。 我先把我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上的“下水作文”《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这是我追忆已故父亲的一篇纪念文章,读过之后,我对“亲情”作了一番自我理解意义上的阐释,话不多,但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反响。有学生后来在作文中写道:“如果老师不布置我们写这篇作文,如果没有他那寥寥的几句,我还一直以为,父母亲为我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我无需报答。然而,我现在明白,这十多年,我愧欠太多…  相似文献   

13.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虞世南《蝉》中有名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临江仙·柳絮》中有名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虞世南、曹雪芹的诗句启示我们思考“‘自远’与‘借力’”的问题。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罗尔纲先生所著的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中,谈到忠王写自传的动机,他认为是‘企图用自传去打动曾力藩释放他,以恢复太平天国。’他的理由是:‘太平天国实力不但是完整的,而且是方兴未艾的。’‘忠王是太平军统帅,太平天国全军拥护他,广大人民拥护他,他跟捻军又有深远的联系。’因此,他认为,‘忠王采取伪降藉图复国,这一方式是适应他当时的客观情况的。’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这首《清平乐》是"一九二九年秋"做的,在刊本上标题为《蒋桂战争》.关于这首词,我在一九六二年曾经写过一点读后感.目前《光明日报》准备把主席的墨笔手迹发表,同时要我再写出一些体会.我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这首词无论从内容上或者格调上来说都是革命的词.要读懂得这首词,首先要重新温习一下当时的革命形势.当时的中国基本上还是军阀混战时代的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四册《词的不同色彩》中写道:“‘怂恿’是鼓动人做坏事,是个贬义词。”我认为此说欠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怂恿”为“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此解释是将“怂恿”视为中性词的。“怂恿”不带褒贬的感情色彩,它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例如:这本小书能够印行问世,首先要感谢当时编辑《新闻业务》的丛林同志,没有他的怂恿和敦促,我大概不会去写本书开头那些篇文字的。(《<语法·修辞·作文>后记》),这里的“怂  相似文献   

17.
盛建东 《山东教育》2009,(11):59-59
点点滴滴的文字,起源于何时,不太清楚了,只记得上中学时第一篇作文《老师》被语文老师在班上当作范文读给大家听,当时老师有那样的话语:“写得多好啊,我看比魏巍写得还要好。”上中专时,因一篇作文《父亲》,老师把我选为语文课代表。接下来就是工作后,论文的不断发表,证书的不断获得。  相似文献   

18.
一天上作文课,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语“谋定而后动”,让同学们说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经过考虑后,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张文说:“谋就是考虑、计划的意思,‘定’就是好了、妥当的意思……”,张文的话还没说完,李红就抢着说:“我知道了,‘后动’就是然后去做的意思,‘谋定而后动’的意思就是:做什么事都要先考虑好计划好然后才去做,可是这个词同我们写作文有什么关系呢”?李红的话音一落,同学们带着满脸的疑问。  相似文献   

19.
近日,笔者收到一位外地的高三女生寄来的一篇散文稿《女孩子》和一封信。她在信中说:“……听说散文姓‘散’,人人都会写,最自由,最不受拘束,可以随心所欲,任笔纵横,要怎么写就怎么写。但自己写了好几篇散文稿,投给报刊均未录用,真感到苦恼。这次寄给您的《女孩子》,是我认为写得比较好的一篇,请您帮我看看,编辑老师他们为什么不用?另外,请您告诉我,怎样写好散文?写散文有什么‘秘诀’吗?如果您有时间的话,请帮我修改这篇习作,好吗?谢谢!”  相似文献   

20.
正《我的爷爷叶圣陶》是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2010年1月应《人民教育》杂志编辑部约稿而写的一篇文章,其文字就像她的爷爷那样朴素自然,真切无华。其中有一个章节题目叫"养成好习惯",深深吸引了我。叶圣陶说:"我想‘教育’这个词,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叶小沫举了几个例子,叶圣陶经常讲,为了不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