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和编辑工作叶至善我的父亲叶圣陶生于1894年,1988年逝世。他在晚年说:如果有人问他的职业,他就回答说,他的职业是编辑。在一生中,他做编辑工作的时间最长,超过了60年。他进商务印书馆正式当编辑,是1923年年初。在这之前一年,他和朋友们一同编...  相似文献   

2.
人们都说,他是一支“笔杆子”。18年来,他的工作虽在不时地变化,但他执著勤奋地笔耕没有改变,理论文章、调查报告,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500多篇。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功在于他执著笔耕的志向。1976年,他入伍来到部队后,尽管任务重,条件差,却始终坚持认真学习,不丢报道这一行。入伍第一年,他利用休息时间写了反映连队生活的稿件100多篇,年底只见了一篇。第二年,连队执行国防施工,他白天参加施工,晚上坚持在煤油灯下写稿到深夜。这年,他写的稿件在《前卫报》见了7篇。为此,他荣立了三等功,后来调到连部当了文书。营领…  相似文献   

3.
水杉 《兰台内外》2006,(5):50-51
(一) 1954年,牛小鹏出生在北京市的一个干部家庭。1970年初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第3501军用被服厂,成为了一名缝纫工。这适合女人干的活,他一千就是8年。1979年3月,他和深爱他且大他4岁的刘陆结为百年之好。  相似文献   

4.
英国伟大的作曲家戴流士,逝去已半个世纪了。他1862年生于英国布雷佛,其父亲是位羊毛商人。戴流士自幼学习钢琴与小提琴,性格好动,好冒险,他的父母指望他经商,不同意他献身音乐事业,所以1884年他赴美国佛罗里达经营橘园,然而他对音乐的兴趣一直是潜滋暗长的,终于1886年进入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来去挪威旅行,结识挪威的音乐家格里格与辛完,1899年迁居法国格利苏隆,他的重要作品都是在该地完成的。1922年后他身体瘫痪,失明、生活不能自理,由他忠实的妻子伺候着,音乐创作只好由林克郡的一位年青的音…  相似文献   

5.
他入伍第一天,被授予少校军衔。他入伍第一年,就立功受奖。他就是河南省社旗县人武部政工科科长田杰。这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一年之内,利用业余时间,在省以上报刊发稿60多篇,其中在懈放军报》发稿6篇。他被河南省军区政治部评为1996年度优秀通讯员,南阳军分区为他记了三等功。田杰虽然入伍只有一年时间,但在人武战线上工作已有16个年头了O16年来,他在新闻报道工作上不懈努力,开拓进取,在各类报刊电台发稿700余篇,四次立三等功。他是1982年从河南大学毕业分配到社旗县一个乡镇武装部工作的。1983年他采写了女民兵张瑞杰自办家…  相似文献   

6.
兰溪市灵洞乡洞源村,有位受人尊敬的化宫管理员叫章志良。他在土改时当过乡长,1983年办俱乐部时村党支部决定请他当管理员。管理员,要权没权,要钱没钱,是个上不了品位的“官”。他接受了党支部布置的任务,管理员一千就17年。17年的拼搏,17年的开拓,17年的辛劳换来了山村的欢乐。多磨的生活使他额上布满了皱纹,但他脸上时常挂着笑容,还是红光满面。  相似文献   

7.
神奇的蚂蚁     
《出版参考》2006,(1):15-15
一名男子被判刑12年,在狱中颇为无聊。一天,他发现有一只蚂蚁竟然听得懂他的话,于是便开始训练它。几年之后,这只蚂蚁不但会倒立,还会翻筋斗,令他颇为得意。终于他出狱了,第一件事便是跑去酒吧,准备炫耀他那只神奇的蚂蚁。他先向酒保点了一杯啤酒,  相似文献   

8.
从1956年发表处女作到1996年的生命绝笔,他度过了整整40年“爬格子”的生涯。他虽然匆匆走了,而许多新闻界朋友不会遗忘他的名字──耿顺喜。他才55岁呀!就在1个月之前,他还和大家互敬问候,谈笑自若,一口气能跑上4楼,根本不像有病的样子,报纸上还在刊登他写的新闻稿件,怎么会……然而,病魔无情地掐灭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丝火焰,他真的离我们而去了。很多人向我们建议,写写老耿吧,他整整写了一辈子别人,其实,他的故事也一样生动。这也正是我们的心愿。1986年8月,一纸命令,耿顺喜从263医院政治处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有人替…  相似文献   

9.
有人叫他老姚,他答应。因为在市广播电视局里,他的工龄最长,资格最老。即使是在全省的广播电视系统中,他也是属于最老的那一批广播电视工作者了。1990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向全国广播电视战线连续工作三十年以上的人员颁发荣誉证书,萍乡仅有老姚获此殊荣。有人叫他姚科长,他答应。因为他长时间在局里事业技术科当科长。即使以前局里还没有这个科时,他就开始干这个活,当时叫农管组。有人叫他姚台长,他也答应。因为1992年萍乡有线电视刚建网不久他就从事业技术科抽调出来,负责筹建工作一直到现在。凭着二十万元贷款起步,短短几…  相似文献   

10.
厚德 《军事记者》2004,(7):42-43
他说他搞新闻这20年,基本是顺其自然,只管种不管收。后来他又说,顺其自然是一种境界,他达不到,再说也没有只种不收的道理,就叫亦种亦收吧。他说一提20年,就有点算总账的感觉,是“过去时”了,但他说没有跌荡起伏起码是耐人寻味的事件作支撑,波澜不惊,平淡无奇,他只能算总账,加巴加巴也许才有点分量。  相似文献   

11.
石金发,1924年12月生,金坛市茅麓镇杨山村人。1938年6月他14岁时第一次参加新四军。1941年7月第一次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是指导员范书斌。1942年12月,他的继父请人送来一封烧了角的信,说明母亲已病危了。部队批准他三天假。因侵华日军“清乡”,石金发所在的部队打游击战,驻扎地址不固定,三天假期之后,他失去了和部队的联系,只好暂在人家当帮工。1943年7月,他再次参加新四军,编入四十七团一连三排七班。第二次入党是1946年3月。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60年3月转业,先后在金坛县钢铁厂、手工业局、柴油机厂任职。1981年9月离休,享受副处级待遇,定居金坛。  相似文献   

12.
为报道员当好“参谋”,是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医务副院长──閤明文常说的一句话,他也是这样做的。閤明文,七十年代毕业于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军医系,后修业于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卫生勤务专业,93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他从军28年间,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喜爱新闻报道和学术研究工作,在1983年和1984年,他的新闻作品,分获河南省军区通讯报道工作二、三等奖。同时,1984年他还获得河南省军区后勤部机关文书评比一等奖。1991年和1993年,他先后两次被济南军区后勤部评为军事后勤学术研究先进个人。由…  相似文献   

13.
横刀 《天津档案》2007,(3):43-43
中专毕业后,他去了深圳打工。不到半年,凭着个人的勤奋和超强能力,他坐到了管理层位置,每月能挣到5000元。那时他才17岁,可他并不满足。为了大学梦,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家乡补习功课,准备参加当年的高考。可是没有一所中学愿意收他,因为他没读过高中,所有人都认为他考不上大学.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最后,好不容易有个学校收了他,第一次月考,他考了全班倒数第二。但他毫不气馁,依然刻苦努力。第二次月考,他升到全班第一,第三次已经是全市第一。一个学期后,他成为当地15年来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大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南京政治学院众多令人敬仰的师长中,有这样一位教员,他创下7年授课量达400多课时、同时担任5门主课的最高记录。他就是新闻系业务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盛沛林副教授。60年代初,盛沛林副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91年,他从西安政治学院调到南京,如今,他已在部队院校教学第一线默默耕耘了14年。我是1993年9月考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一进校门就认识了他。如今,4年过去了,我和他许多的学生一样已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而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他不想张扬的许多“小事”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对于新闻系93级学员来说,谁都…  相似文献   

15.
翻开他稿件剪贴本和一大摞荣誉证书,我吃了一惊;在剪贴本的扉页上一行刚劲的大字更是惹人注目:“衣带渐宽终不悔”。他是谁?他就是中外闻名的太极故里──河南省温县宣传部副部长赵士军同志。1988年元月,已是正营职干部的赵士军告别绿色军营,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县委通讯组任通讯干事。这时他已年近不惑,但他不计较职务、地位,愉快地干了起来。此刻,他对通讯报道还是门外汉。怎么办?不懂就学,从学中干,于中学。白天,他深人采访,倾听群众的呼声;夜里,他用手中勤奋的笔歌颂那些使他感动的新入新事。7年来,他在(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6.
作者简介:牛文玉今年50岁,出生于山东文登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喜爱绘画。1969年牛文玉步入军营,在这所大学校里,他的才智得到了发挥,绘画技艺也大增。他从军15年,先后有百余幅剪纸、撕纸、木刻作品被《解放军报》、《中国民兵》、《前卫报》等报刊刊用。退伍后,他仍乐此不疲。入牛文玉从1975年就开始从事撕纸作品的创作,从1989年起对撕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1993年他的撕纸艺术已别具一格,在国内外独领风骚。1993年1月他在潍坊成功地举办了“牛文玉撕纸艺术作品展”,在美术界引起了震动。著名书画家魏增芳先生给他题写了…  相似文献   

17.
1989年,中国速记学会出的一本学术论文集,收录了他4篇论文,他成了这本集子入编篇数最多的作者。1990年9月,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速记学术交流会,并在会上作了发言。与会的500多名代表中,军队代表只有3名。1992年10月,他参加了中国速记学会在四川重庆举办的“青年杯”全国速记大赛,并获得了第二名。年底,他被中国速记学会吸收为会员。1993年9月,他应邀参加了在中央党校召开的中国文献信息速记学会成立大会,是与会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个,并受到了伍修权、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今年9月,他在北京参加了“纪…  相似文献   

18.
1995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立40周年。看到它成长壮大,我自然首先想起我们的第一任系主任安岗同志,想起他当年率领全系师生艰难创业的种种情景,想起1955年秋我随他在河北邢台那次短暂但印象深刻的采访。提起安岗,我国新闻界对他都很熟悉。他是一位资深的著名记者、总编辑、新闻教育家。抗战前夕,他就喜欢新闻工作,为天津《益世报》撰稿。1938年他20岁的时候,便成为中共晋冀特区机关报《胜利报》的总编辑。我开始知道安岗的大名大约在1952年或1953年,是读了他以人民日报记者身份写的一系列东北通讯之后。那时,我在重庆《新华日…  相似文献   

19.
他走了,我新闻界的挚友汪应祥,已经走了整整两年。在这些日子里,我经常想起他,也常常在梦里与他相会。我很少梦见亲人,竟然在梦里见他不下5次,每每都泪湿枕巾。我们之间10多年的感情和友谊,终生难忘。他一走,我就说要写写他,可一拖就是两年。这期间,每当我提起笔来,他那真诚的言谈、真诚的待人、真诚的笑容,就浮现在我眼前,挥之不去,常常是还未下笔,泪已潸然,以致难以握笔。我曾多次想过,我已是被判了“死刑”的人了,为什么不让我走,而让他走了?为什么老天爷就让这世上的好人早早夭折呢?……在他走了两年之际,我说…  相似文献   

20.
彭雨 《新闻界》2001,(1):32-33
许川同志辞世十年了。人们深深怀念这位资深记者,宣传、新闻战线的领导干部对四川新闻宣传工作所作的贡献。   1990年 9月下旬的一天,听说许川同志因病住院,我赶到医院去,走进病房一看,这哪儿是病房 !高朋满座,议论风生,竟和办公室一般。问起他的病情,他说不要紧的,最近肠胃不适,医生让住院检查检查。哪知从此他竟然没有出院,半年之后与世长辞。   许川的病并非不治之症,但他公务繁忙,特别是 1989年之后超负荷的工作,错过了癌症早期诊断、早期手术的时机,虽然有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仍然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可说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