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汝山 《军事记者》2007,(11):27-28
2007年3月20日,《人民前线》报一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题为《导火索剪去5厘米》的稿件,受到部队广大官兵的好评,并被报社高票评为优质稿。这篇稿件是一篇由某装甲团宣传干事撰写的自然来稿,之所以能够配"编后"直接搭乘报社开辟的"头条直通车",是因为它紧紧扣住了军区党委大抓军事训练,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提高部队训练质量效益这贯穿全年的中心工作的主题;客观、准确地抓住了基层部队在开展军事训练中,向实战要战斗力所展现出来的"闪光点";回答了"我们天天喊向实战贴近,怎么样才能贴近"的现实问题。稿件的编辑过程说明:要增强稿件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就要紧贴中心工作,弹准中心工作的强音。  相似文献   

2.
看罢《人民前线》报羊年春节亲情行动,记者探望战士家庭之《太阳照在小平房上》、《我家里外好着呢》和《擦着喜报过年》等10多篇文章,一股暖意悄然而生,心里热乎乎的,这几天,虽然金陵天寒地冻,我的心头却是幸福常驻,温暖常在,不禁眼睛湿润、浮想联翩起来。作为一名从戎20余年的军人,我想起了远在农村故里年逾古稀的双亲,想起了我当时从戎的情景,一股激情、乡情、亲情在心中升腾,升腾,潜能和信念潜滋暗长起来,前行的动力和底气莫名地涌了上来,军人没啥克服不了的困难,有党和组织的关怀、有亲人支持,战士眼前就没困难。“亲…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硬骨头六连”被国防部命名40周年,2003年12月上旬至今年1月中旬,《人民前线》报以“高规格、全方位、多波次、大容量”的宣传强势,持续36天,对硬六连在军事变革大潮中的新风貌新成果进行了规模空前的集中报道。回顾和总结此次宣传,有很多体会和收获,最突出最强烈的感受是,在重大知名典型宣传中,记编辑只有将“责任”二字贯彻到宣传活动的全过程、全时空,才能不辱使命,迎潮而立。  相似文献   

4.
陈鹏 《军事记者》2006,(6):22-23
《空军报》2002年1月29日一版头条刊登的通讯《龙世雄踏上探亲路》,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尤其受到基层官兵的交口称赞。几年后,本文编辑就这篇稿件“出笼”的过程,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反刍。这是一篇差点“流产”的稿件,由于编辑随机捕捉到新闻线索,并紧追不放、精工细做,进行再创作,才使一条很容易“擦肩而过”的新闻登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  相似文献   

5.
前段时间,我有幸参加江西抗灾救灾任务,亲眼目睹了《人民前线》报编辑李根萍编辑稿件的全过程。那天晚上10点多钟,正在房间写稿的李编辑收到江西省萍乡军分区一名报道员传来的稿件。阅后,李编辑觉得是一篇很有新闻价值的稿件,但中心不突出、语言不精炼,又有不少错别字。经过李编辑精心提炼,编辑成了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新闻。我拿着原稿和定稿进行对比,心里不禁为李编辑甘为他人做嫁衣的行为所感动。  相似文献   

6.
刘希 《新闻爱好者》2006,(12S):67-67
“我的稿件写得不错啊,为什么上不了呢?”当了几年企业报编辑,常常有通讯员问我这样的问题,而作为编辑,我们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手拿自然来稿,开始觉得不错,但准备编的时候,却又因种种原因而舍弃。原因究竟在哪儿?在此,笔结合几年的工作实际,将通讯员来稿中较易出现的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葛松 《军事记者》2012,(1):48-49
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胜任本职,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各种不同手法表现新闻的能力。特别是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新闻事件、表这新闻主题。刊登于2011年4月2日《火箭兵报》三版头条位置的《坑道走来俩博士》一稿,就是因为善于以小见大。通过一件具体事件反映出了一个带有共性的新闻主题.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反响,在报社月评中被评为优质稿。4月7日,稿件被《解放军报》的“军壤视界”专版转载。  相似文献   

8.
今年4月上旬,《人民军队》报在二版突出刊发了一篇题为《我从电脑军事游戏中摸索训练诀窍》的稿件,受到广泛好评。报社领导两次在业务会上称赞"此稿不错";作者所在部队领导也赞扬稿件问题抓得准、写得实。此稿在报社月评中被评为优质稿。回想编辑此稿的过程,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要善于从基层官兵自发来稿中提取新闻,沙里淘金。  相似文献   

9.
2010年11月24日,《人民前线》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消息《舟桥某旅接受总部军事训练定级考查——18个优秀彰显平时过硬》一稿,这篇经过记者精心采写和编辑反复打磨的稿件见报后,赢得一片叫好声。该报道写法灵活,中心突出,此次军事活动报道重点把握得当,相关训练成绩穿插自然,对正在开展的专业训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报社在周例会优质稿评比中,将这篇稿件评为优质稿,还表扬此稿有追求、有新意。此稿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军事活动报道不能走老路、就活动写活动,只有下功夫把活动写"活",稿件才能出彩。  相似文献   

10.
彭银华 《军事记者》2011,(10):24-25
2011年6月6日,《中国国防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题为《如果求生,生的希望他最大》的人物通讯,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好反响。该稿编辑经过反复打磨,使一篇普通的表扬稿成为一篇生动反映典型事迹的人物通讯,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要采写、编辑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就要重视稿件的二度挖掘和深加工。  相似文献   

11.
黄建新 《军事记者》2008,(11):64-64
花甲逢春生,喜事又重来。今年《人民前线》迎来了创刊60周年的喜庆日子,我重新翻开当兵第一天所珍藏的那份发黄的《人民前线》报,又翻开曾数次搬家、不曾丢弃的厚厚硬本抄——一本伴随我度过20多年军营生活的《人民前线》手抄本时,不禁思绪滚滚,感慨良多。就是这本密密麻麻厚厚实实的手抄本,字里行间充满着我的幼稚天真和对生活的不懈追求,更勾起我新兵岁月点点滴滴的回忆。  相似文献   

12.
颜培华 《军事记者》2009,(12):26-27
2009年7月8日,《前进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篇消息《偶然发现一个问题特意研制一种产品》。原稿是一篇再寻常不过的工作报道,但经过重新采写,显得新颖独到,寓意深刻,刊后受到好评。其启示意义在于:好新闻常常蕴藏在寻常的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在“寻常”之中发现“不寻常”。  相似文献   

13.
张宁义 《军事记者》2009,(10):68-68
我走向“爬格子”的路,完全是“铁哥”牵的线。 “铁哥”,我的亲大哥.名叫张铁国.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是《福州日报》记者、党报热线组组长。从军8年,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人民前线》报、《福建日报》、《军事记者》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500多篇。  相似文献   

14.
1948年9月18日,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第一期《人民前线》报,在山东曲阜孔夫子的故乡诞生。  相似文献   

15.
自去年以来.南京军区航务军代处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与《人民前线》报等军内外媒体发表新闻稿件160余篇(幅),一跃成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这个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政委张德崇痴心不改抓新闻的劲头。  相似文献   

16.
陆高峰 《今传媒》2005,(8X):59-59
在2005年全关国的考试“IOWA”中,年仅12岁的沈阳小女孩赵雨会荣幸地夺得了小学组数学第一名的桂冠,获得了由美国总统亲笔签名的总统教育奖(见7月25日《现代快报》等媒体)。这条沈阳媒体较早报道的消息,7月25日成了各地媒体纷纷转载的对象。有的还上了要目,甚至成了头条。但是,事情往往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  相似文献   

17.
给张军有“三栖新闻精兵”的称呼一点也不为过:文字、摄影、电视.三职一肩挑.样样都拿手。他自2006年担任省军区新闻干事以来,成绩斐然,连续两年被军区政治部评为新闻报道质量奖特等奖,连续3年被《人民前线》报评为新闻报道质量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8.
一次参观后的联想 还是在1996年8月,那时我在《人民前线》报三版组任编辑,分管《后勤战线》专版。一次,我和社长一起,应邀跟随军区后勤部童军副部长去参观军区军需副食品基地,真是开了眼界:满架的葡萄大如乒乓球,芹菜粗壮得像手指,养的猪大如牛,茄子足有一尺长……我顿感,这哪里是个副食品基地,分明是个科学试验生产基地。中午在基地吃饭,几个小菜,虽然简单,但色、香、味儿俱全。回来的车上,我们和童副部长自然谈起生产、生活要讲究科学的事。  相似文献   

19.
办报纸如同开展其它工作一样,最忌讳的是“虎头蛇尾”,也就是俗话说的顾头不顾尾,年初干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年尾却搞得平平淡淡,毫无声势。去年是蛇年,12月份的军报宣传不仅没有给人“蛇尾”之感,反而让大家从中掂量出了“豹尾”之力,各项工作宣传得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受到了总部领导和广大读的肯定与好评。  相似文献   

20.
张兵 《军事记者》2008,(7):53-54
2008年5月10日,人民军队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篇消息:《“草船借箭”进试卷》。稿件见报后,引来不少好评。一些读者称赞此稿内容颇有新意读来令人眼睛一亮。此稿被报社评为当月优质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