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清香 《教育》2011,(24):4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何丰富学生的生活实践和体验,让学生享受作文的快乐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开展活动丰富学生体验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写作素材."小学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沟通"是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它的基本途径是:开放语文课程,构建生活课堂;培养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改革作文教学,激发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3.
李娜 《辅导员》2010,(12):53-53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作文的源泉就是生活,引导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学生写作必须拥有写作文的材料,学会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训练学生定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笔记下来,形成作文素材库。  相似文献   

4.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与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语文教学要源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一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渗透到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作文胡编乱造的现象很严重,说假话,说空话,没有真实体验,没有真实情感,这样的作文没有生命力,更没有震撼力,往往千文一面,没有新意,没有个性,所以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体现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让学生走向生活,联系生活,说真话,写实事,抒真情。  相似文献   

5.
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作文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作文基础方面的薄弱。作文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制约他们整体成绩的关键因素。笔者每周都会给学生安排几篇小练笔,令人失望的是,他们所写的练笔没有什么内容,甚至是照着作文书上抄的。对于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他们视若无睹;对于每天都能见到的生活素材,他们也认为难以形成文字运用到作文中去。对生活不在意,他们的作文也缺乏情趣,极其干涩。同时,受应试教育影响,有的教师想走点"捷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淡化了作文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作文书上的优秀范文。种种现象表明,在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将自己的生活通过文字描述出来。当我们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也就会逐步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了。这对学生的写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丁峰 《语文天地》2015,(5):57-58
当下很多中学生写出的作文既没有个性化思想的展示,也没有真实情感的表达,素材也尽是些老掉牙的“陈芝麻、乱谷子”。究其原因,关健是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太少。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少一直是困扰他们作文创作的一个难题,也是教师想方设法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简要讨论。一、写作素材积累方面存在的问题1.生活局限小,缺少写作素材积累  相似文献   

7.
曾容容 《现代语文》2005,(5):120-121
作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谋篇布局的技巧,引导学生写出好文章,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材料,丰富他们的材料仓库,为写作备好丰厚的物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教会学生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广泛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办法.多彩多姿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作文素材的丰富源泉,让学生把他们自己做的、想的、玩的写出来,就能帮助学生摆脱"无米之炊"的苦恼.  相似文献   

8.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写出一篇好作文很难,其原因:一是学生生活积累沉淀少,觉得没东西可写;二是学生生活感受不深,作文内容空洞。我们平常总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写调查报告,是我们将课堂作文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2013年的高考推荐作文中,有的学生运用材料存在不足,有的学生运用得非常精到,这是材料积累程度不一样造成的。部分学生在写作时感叹无话可写,其实是材料积累不够。学生写作尤其是考场写作无疑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积累至少有两个来源,一是从阅读中积累,二是从生活中积累。阅读让人从中积累到丰富的写作素材,得到文学的浸润。学生完全可以透过点滴的生活浪花,窥探市井百态,了解人生诸味,获得生活底蕴。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作文成为折射生活百态的一面镜子。做懂得积累生活的人,要拥有两样利器:一是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能以慧眼看生活;二是有一种发掘的劲头,能用善思说人生。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指导作文难,学生写作文难,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没有积累足够的素材,作文成了"无米之炊",没有内容。作文素材的积累至关重要,作文素材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生活、教材、现代媒体、实践。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积  相似文献   

11.
写作是学好语文的必要一步,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当前,小学作文以书面表达为重要形式。当学生一提起作文,就会叫苦连天,问其究竟答案无非是"没有兴趣,害怕,无话可说,写不出来……"可见,缺乏写作兴趣,已成为孩子进行写作练习的一只凶猛的拦路虎。这该如何是好?1体验、感受生活情趣,消除作文乏味感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文学家的座右铭。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  相似文献   

12.
<正>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但长期以来,"没有什么内容可写"是学生们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是学生习作脱离生活实际,对于所写对象的理解过于简单化、概念化,说大话,不着边际;说假话,虚张声势。没有真情实感,缺乏生命力,语言积淀不够,底子太薄,不能"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目前,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等问题。尽管老师煞费苦心地指导,但是学生的习作还是粗线条、干巴巴。每逢写作,不是抄范文,就是胡编乱造。分析起来,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学生本身积累不足,入不敷出;另一个是作文教学走进了教师“奉命作文”的怪圈。叶圣陶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农村这广阔的天地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问题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孩子去亲近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和双手去体验、发现和表现农村生活的美…  相似文献   

14.
何翠兰 《考试周刊》2014,(93):44-44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把握"唯有生活才是作文的源泉"的宗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审视生活,积累素材,引发激情,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作文和评阅作文,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5.
关宁 《快乐阅读》2011,(9):76-76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让学生立足于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当前作文教学的新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在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进行即兴观察和有意观察,都是促使学生认识生活、从中获取作文素材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内容空洞、平铺直叙,是小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毛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学生们缺乏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仔细观察生活,才有丰富的写作材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样的文章。"叶老的话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很密切。生活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了大量写作材料,但是需要人去认真观察、体验。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储备大量的素材,写作文时才不会感到没有东  相似文献   

17.
作文难,难作文,原因何在?学生说:"无话可写。""无话可写"即缺乏作文材料。作文材料哪里来?叶老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是不变的真理。然而,有些老师往往知道这个道理,却不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而只是习惯于在教室里,在课堂上,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教学生审题、谋篇和遣  相似文献   

18.
写作是学生自身生活积累语言的产物。要想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写作素材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善于用眼睛挖掘写作素材;要持之以恒地勤记勤写;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生活中寻找“新鲜”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永远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写作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构成什么文字","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叶老的话,深刻地阐述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作为  相似文献   

20.
刘樱 《教师》2014,(7):73-74
正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个场景:当教师在台上津津有味地大谈写作方法和技巧时,台下的很多学生可能还在为"写什么"而苦恼。他们总是握着一支笔,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觉得生活中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好像没什么可写,也不知道写什么才好。特别是刚刚开始作文起步的中年级学生,语言积累还不够丰富,生活经验也相对缺乏,很难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更别提如何积累素材和选择素材,所以无法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美,其实无处不在。作为老师,应该利用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