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胥传红 《中国德育》2005,(9):50-51,49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是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中的第3课。众所周知.发明于20世纪初的塑料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新型材料.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人们对废弃塑料制品的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随意丢弃塑料垃圾,  相似文献   

2.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是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苏教版)第三单元的第三课.从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是中国人”中的有关要求来看.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从生活的角度看,  相似文献   

3.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对新课程标准下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苏教版第二册教材第三单元"爱心行动"中的《他们需要关爱》一课为例,浅谈《品德与生活》中如何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有效教育。  相似文献   

4.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对新课程标准下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苏教版第二册教材第三单元"爱心行动"中的《他们需要关爱》一课为例,浅谈《品德与生活》中如何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有效教育。  相似文献   

5.
<正>一、案例背景1.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闻名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就以"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为单元主题,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悟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从而萌生出民族自豪感。引人入胜的京剧是第三课《我们的国粹》一课中的第一个小主题。2.学生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京剧最多只能做到"耳熟"而不"能详",他们对京剧不了解,对京剧在世界上的影响,更难有深刻认识。京剧对他们而言是居庙堂之高的,与他们没有任何情感关联。从心理上来说,五年级学生已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本课重要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是谁》是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4单元的内容,这单元的主题是“我的角色与责任”。它让学生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不同的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了使学生健康地成长,能扮演好人生中的各种角色,我们老师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案例与反思《不一样的你我他》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的第4课,属于“我们共快乐”单元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自己会整理》是小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现将本课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 《小心,别伤着》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中的主题之三。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围绕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让学生体会意外伤害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痛苦和烦恼,从而,懂得避免意外伤害的必要,初步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案例与反思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中的第四课《汉字和书的故事》中的内容。旨在通过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探寻和研究汉字的起源和特点,体验和感受祖先的智慧,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案例一片段一:畅想无字世界,唤醒情感师:同学们,假如没有汉字,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内容 这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品德与社会》第六单元《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中的一课。  相似文献   

12.
台湾南一版《生活》二年级上册的《我的家》单元和大陆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的《我爱我家》单元,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我与家"来展开的,虽然年级不同但是所针对的学生年龄很接近。探讨两地教材同一主题单元编写上的异同及各自特色,对大陆《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编写以及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有助益。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及处理: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的规则”的第一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的第二、三目【生活离不开规则】和【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主要有:第一,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必须回归儿童生活。首先,品德教育要从生活中来,淡化教育痕迹;其次,品德教育必须到生活中去,重视生活实践。第三,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主要有:第一,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必须回归儿童生活。首先,品德教育要从生活中来,淡化教育痕迹;其次,品德教育必须到生活中去,重视生活实践。第三,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在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趣味盎然?我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国的行政区》时,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7.
一、课前预设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农产品的家园》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胡柚的旅行”,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教师要准备有关“胡柚旅行”的录像,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决定根据塘栖的特点,改编成《枇杷的旅行》。  相似文献   

18.
吴卫东 《中国德育》2015,(23):75-78
【教学目标】《生命只有一次》是《品德与社会》(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通过本课学习,能正确地认识生命只有一次,初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并产生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愿望。【教学重点】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因而格外宝贵。  相似文献   

19.
"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这是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的"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然而,怎么体现生活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怎么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我想: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学习生活,并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学习,也使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提升,生活观点得到发展,也使我们常说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基本特征,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的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中.其教学形式也因此更加强调体验、研讨与探究。但是,按照每周两课时的教学时间,教师很难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知识传授与调查探究有效地结合起来.针对这一矛盾,在实践中,我们结合教材单元主题活动编排的特点,尝试进行了“单元组织教材、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具体步骤是:提出探究问题——制定探究计划——自主调查探究——汇报交流深化——实践拓展内化.其中,“提出探究问题”和“制定探究计划”为第一个阶段,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课时完成;“自主调查探究”为第二个阶段,由个人或学生自愿组成的合作探究小组,深入社会生活,用一至二课时和相应的课外时间自主完成;“总结汇报交流”为第三阶段,由学生将各自的调查探究成果,在课堂上交流,实现信息共享,用一课时完成;“实践深化提高”为第四阶段,由学生将探究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检验,逐步内化为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