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教书育人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以及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措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核心课程。但在农村小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质量低下。从"强化学习,转变观念;加强管理与督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融入生活,重视实践"等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于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因此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至关重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着这样重大的教育责任,直接关系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深入贯彻实施课程教学的理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深入思考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的问题,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课堂活动的生活化和学习所得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也急需进行整改,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笔者结合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媒体化教学、合作化教学、生活化教学、趣味化教学四种教学策略,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合力打造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优质课堂。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根本目标,积极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努力追求的教学目标。总结和归纳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教育引进农村课堂成为现实,有力地促进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促进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要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出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为每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前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同时,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并且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区,这也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树立全面正确的有效课堂教学理念为先导,立足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及学生的现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依据实践育人的要求,精心组织和开展内容新颖、形式鲜活、具有吸引力的品德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空间,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努力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小学生在校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特点是以生活为基础,旨在培养小学生正确的社会意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树立正确三观和健康心理。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性强,且教学内容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效率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展开探究并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它会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鱼得水,也会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通过学生能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与之相对立的被动的机械学习则只能阻碍学生素质的发展。因此,变被动的机械学习为能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是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出的根本要求。笔者认为应以"求实"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来体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行成有着规范作用,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意识的形成具有启蒙作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评价体系,是课堂教学活动品质提高与教学反馈的重要凭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元评价体系,不仅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发展的需求,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本文以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多元评价的探索为题,对多元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以及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书育人的课程,也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重视,并且正确引导小学生,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这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大有裨益的。主要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讨,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6.
阙瑞雪 《考试周刊》2014,(18):178-179
作为一门具有综合性质的基础课程,品德与社会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核心内容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目的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品德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具有传承中华美德、民族精神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关于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是最具思想性、实践性以及人文性与综合性的一门课程,始终以"教育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以"育人"为基本目标。本文就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该特别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的学习习惯,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沟通和合作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本文主要分析和探索了提高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9.
改革经济的发展促使教育事业逐渐走向智能化人才培养之路,作为教育发展基础的小学教学课程的要求和标准也逐步得到提高。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观的综合课程,对小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经验结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达到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合理运用能显著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结合教育感悟,对此展开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