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常常把教化理解为教育,将真理看作是关于世界的现成的知识,因而教化就是将真理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教化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化并不是主体对一种客观知识的掌握和传授,它应该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以某种理念为原型的造形,教化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本质性的转变。海德格尔在关于柏拉图洞穴喻的生存论解读中,对教化与真理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辨析。  相似文献   

2.
关于真理的性质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真理没有阶级性;一种意见认为真理有阶级性(指社会历史方面的)。搞清这一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这里发表一些意见,和大家商榷。什么是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作为认识论的一个范畴和概念来使用的。真理是人们的思维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依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  相似文献   

3.
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常常把教化理解为教育,将真理看作是关于世界的现成的知识,因而教化就是将真理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教化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化并不是主体对一种客观知识的掌握和传授,它应该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以某种“理念”为原型的“造形”,教化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本质性的转变。海德格尔在关于柏拉图洞穴喻的生存论解读中,对教化与真理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辨析。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是一种比传统的认识论真理观更本源的存在论真理观,这种真理观考虑到了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性,揭示了传统认识论真理观可能导致的科学主义以及技术理性的消极后果。他的真理观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此在”在真理展开中所居地位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认为,哲学作为最善好的生活方式,是对"真理的洞见",是爱智慧;爱智慧、"洞见真理"的人被称为哲学家。在柏拉图那里,哲学家"洞见"的"真理"显然与他的理念世界密切相关。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唯一的真实存在,是本体、共相、目的和模型,可知而不可感,而其中善的理念则被视为"理念之理念"。  相似文献   

6.
从"创作"和"保存"两个角度来阐述艺术作品的被创作存在,是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创作作为对存在者无蔽状态的生产,将真理固置入形态,具有一种冲力.这种冲力改变人与世界的习惯性关联,使人进入到存在者的敞开领域中.人作为"保存者",投身、逗留于作品的真理发生过程中,通过"站立"到作品之敞开领域中来认识存在者及人自身.结合两者,进行"诗意创造"的艺术作品具有赠与、建基和开端的创建性力量.海德格尔这种艺术创作观破除了传统形而上学美学的主客二元对立模式,为我们更"本源"地探讨艺术作品提供了一条极富启示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对生一词及其主要思想直接来源于张祥龙教授对海德格尔的研究,但它却是普遍地存在于中西古今的各种哲学思想中。在与二元对立思维进行区分中可以显示出对生思想的"前二元对立"性,从而筑造起了其与海德格尔哲学进行对话的平台。而在对生思想与海德格尔哲学遭遇式的对话中,海德格尔的哲学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传统哲学把真理问题定位于认识论领域,认为物与知的“符合”即为真理的本质。这种观点自身有其无法克服的矛盾。海德格尔则从存在的本体论出发,通过恢复真理的源始形态——Aletheia(无蔽),从而揭示出真理的本质即自由,真理的发生是澄明与遮蔽的矛盾运动;艺术是真理的发生方式,是在作品中对真理的创造性的保持,真理之路通向存在之路。  相似文献   

9.
库萨的三一认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巴门尼德提出了"思维与存在同一"的思想,恩培多克勒将其发展为有二元论倾向的"同类相知"理论。柏拉图区分理念和现象的同时也区分了灵魂和身体、思维和思维对象,这种彻底的二元区分与之前的感知理论依据的"思维与存在同一"相冲突。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用"潜在的现实化"将被割裂的主客体联系起来。库萨在此基础上并结合基督教三位一体理论,把感官、理性、理智、上帝连接起来,构筑了一条从感性到上帝的寻觅真理之路,并且从理性主义过渡到神秘主义。因为上帝在人的认识能力之外,从理智到上帝的超越要依靠启示,理性最终要让位于信仰。  相似文献   

10.
传统哲学把真理问题定位于认识论领域,认为"符合"就是真理的本质.这种看法自身有其无法解决的难题.海德格尔则从存在问题出发,力图恢复古希腊真理的原意--aletheia(解蔽),揭示了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进而转向艺术作品寻求真理,认为艺术就是自行设置入作品的真理.  相似文献   

11.
从海德格尔解释学现象学的角度,分析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与真理关系的三个著名命题,即柏拉图的"艺术是真理的影子的影子",尼采的"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以及海德格尔的"艺术是真理的源泉"。在这种艺术观与真理观的比较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作为"历史性此在"的人类自身、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状况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被后世尊崇的几位结构主义大家都在论著中具体实践了二元对立思想。在他们具体的阐释背后,可以窥见结构主义文论最基本的两组二元对立项: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而作为一种文论思潮,结构主义本身也在实践着二元对立原则,它与英美新批评理论和阅读理论都有着诸多交叉点。不过,二元对立也给结构主义文论带来了致命伤,给日后的批判和颠覆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3.
蒂里希关于勇气的本体思考深受存在主义尤其是海德格尔的影响。本文便以此为立论之基,深入探讨他对勇气的本体追寻如何关联人的生存境况,由此存在的勇气根源于“超越上帝的上帝”,进而最终需要“终极关切”;指出面对生存境况,基督信息与时代境况的关联是一个很好的范式,而此范式的核心“终极关切”于今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哲学中能从政治事物的理解延伸至真理学说的重要比喻。它对于理解整个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追求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虽然海德格尔表面上对政治和伦理维度有所拒斥,但他的"洞穴比喻"解读打开了理解政治事物与哲学真理关系的新视野。海德格尔的"存在真理"观提供出一种对话理性的模式,为抵抗后现代主义洪流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在企图调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原则指导下,莱布尼茨提出了两种真理的学说。所谓两种真理:一种是推理的真理,一种是事实的真理。他严格区分了这两种真理,认为二者是绝对对立、不可逾越的。实际上,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并非泾渭分明,二者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它们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在这点上,它们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很多人认为,海德格尔执着于用语言显示存在,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摈弃语言才能把握“道”本身,其实,这是武断的结论.海德格尔和老庄都试图超越主客二分,他们都反对用主体性的语言来把握“道”和“存在”,推崇自然流露出的“无心之言”.此外,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的语言观也有很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命题使得“存在”这个终极视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原本性.而在老子、庄子看来,某种语言是否能够开启道境,不取决于它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而取决于言说者是否去除了“成心”.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语言观差异的根源是中西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西方,“存在”必须通过语言呈现,但由于西方的日常语言本身预设了主客二元对立,所以海德格尔不得不借助于类似于汉语类比思维的“诗言”来彰显“存在”.  相似文献   

17.
艺术:柏拉图心中的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并非如通常所说的敌视一切艺术,他驱逐的仅是摹仿现实的艺术及其作者,而推崇呈现理念的艺术。这是因为,就其与真理的关系来说,摹仿艺术远离真理,而呈现理念的艺术接近真理;就艺术的社会功效来说,摹仿艺术会腐蚀读者的心灵,而呈现理念的艺术能培养读者的美德。按照柏拉图的逻辑,呈现理念的艺术是可能产生的,因为灵魂不朽提供了其产生的前提;去蔽提供了其产生的手段;虔诚和知识提供了其产生的基础;而神灵凭附是其产生的保障。不过,呈现理念的艺术很有可能使得艺术单一化并导致艺术的最终消亡。这正是柏拉图没有正面提出呈现理念的艺术的原因,也是柏拉图艺术理论遭人诟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真理的语言,才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并不仅是人们通过肉身的发音说的话,就其本源性来讲,它是诗性的空间,是天、地、神、人共聚的生成空间。海德格尔从存在的高度,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给予批判,这种思想对梅洛·庞蒂及伽达默尔的语言观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为西方语言思维的转向做出了明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姚建伟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1):11-13,36
伽达默尔认为西方自从柏拉图之后,就走上了一条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符合论的真理观自那时以来就一直盛行不衰。近代以来,人们试图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探求真理,伽达默尔则认为,科学方法不能保证人们获得真理;他认为科学的方法导致人类成为自然的主宰,同时,也变成了主宰人的生活的东西。伽达默尔认为在当代,真理已经无家可归并处于放逐的途中,只有通过艺术、历史、语言的途径,才能回归到主客统一的原始的真理,才能使它从异化中重返家园,在更高的水平上回归到古希腊的前真理。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基督教对于上帝的信仰来源于犹太教的神的启示,那么,这种信仰的说服力则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对终极实在的理性探索。从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最终发展为“上帝”的观念,不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理论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