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曾经有一位语文教师.在讲读不到100字的一个自然段时,向学生提出了近20个问题.引来了教师们对课堂提问的大探讨.现在,走进我们的小学阅读课堂,类似于这样"满堂问"的情境,可能已经不再重演了,但教学中"随意提问"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比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一位教师连续问了这样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今的课堂又步入了新的怪圈。课堂上大问套小问,一问接一问,不把学生问个垂头丧气,不把课堂问成“静静的顿河”,教师绝不罢休:这是为什么?就是教师对学生读书的理解不放心。  相似文献   

3.
一、开放式阅读教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在呼唤生成的课堂,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一一设计.为了“完美”地完成既定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师生步步为营,短兵相接,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卡壳”或“争议”时,就急于把所谓的“标准”答案“抖包袱”给学生,殊不知这是在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期待、独特体验吗?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呢?在孙建峰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中,他对于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激情四射,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这时候,有些教师就会抱怨学生不活跃,不与老师配合.那么,静下心来想一下,问题全在学生这儿吗?为什么自己使尽了浑身解数,而学生却无动于衷呢?如果我们不是一直在演独角戏,而是给学生留有余地的话,课堂还会这样吗?在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既激活了学生,也释放了教师,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相似文献   

5.
王剑平 《现代语文》2004,(12):29-30
传统的语文教学经常运用"串问式"教学法--一节课漫无目标,问这问那,一问到底.其具体表现为:一问作者是谁,二问段落怎样划分,三问中心思想是什么,四问表现手法有哪些等等,问得茫无边际,问得无穷无尽.由于问题提得过于烦琐、零碎,湮没了主问题,把语文课上成了"满堂问"的课.曾听一位教师教朱自清的<春>,老师开始讲解课文了,问道:第一个"盼望着"是什么意思呢?那么第二个"盼望着"又是什么意思呢?"东风来了"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脚步近了"又是什么意思?这样提问岂不是文章有多少句话就可以提多少个问题吗?而在这些问题中,有许多是明知故问,问倒了学生的学习胃口,问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我听了这样一堂语文课.课堂上,一名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说了一句"晓不得",教师便对"晓不得"这个语词作了分析,说:"怎么是'晓不得'呢?应该是'不晓得'.'晓得'是一个动词,'不,是一个副词,这副词应当放在'晓得'的前面,不应当插在它的中间.明白了吗?"教师的分析很对,我也点头表示同意.可教师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站了起来,问:"那'恨不得,中间的'不'字是不是也要提到前面去呢?"教师愣了一下,还未开口作答,类似的问题便此起彼伏:"还有'了不得'"还有'巴不得'","还有'动不得'","还有'怪不得'"……课堂上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相似文献   

7.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但其阅读质量又如何呢?应当说所存有的问题仍然不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坚持努力构建真性阅读课堂,在一定层面上提高了低年级学生的文本阅读水平和能力。一、真性阅读课堂构建需要尊重低年级学生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相关的阅读教学:"有的教师似乎不在‘教语文’,而在‘讲课文’。舍本逐末,主次颠倒,繁琐分析,无效提问。把课文讲‘肿’,将学生  相似文献   

8.
"还教于师",是美国学者罗宾·巴罗在《还教于师:课程批判导论》(1984)一书中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似乎有点怪.因为只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都能见到教师在"教",见到教师"满堂讲",或"满堂问",学生"满堂听",或被动地答,难道成千上万教师不是几乎每天都在"教"么?有什么"教"可还?相反,我们有感于教师"教"得太多,学生"学"得太累,所得甚少,倒是呼吁教师把"学"还给学生,而"还教于师"又从何说起呢?  相似文献   

9.
学起于思,思源于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一堂好课往往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为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当前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矫枉过正,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教师牢牢把握"问"的话语权.笔者认为,教师与其紧握话语权,倒不如及时更新观念,勇敢探索实践,转换教学形式,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既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又可以充分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那教师该如何指导高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相似文献   

10.
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这就要改变教师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11.
每位教师都曾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相同的科目,同样的一课时,不同的教师,取得的课堂效果却不一样?答案很简单,就是有的教师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通过精湛的教学艺术授课,使学生在课堂上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艺术是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它可以出神入化,化平庸为神奇,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学懂.  相似文献   

12.
当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以后,表面上看学生把课文读得很熟练,甚至显得很有"感情"了.其实深入地问几个问题,发现学生还是游离在文字之外.研读文本重点段时,还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有人美其名曰"个性阅读",实质是远离作者初衷的.看上去课堂热热闹闹,其实阅读的效益很小,这也是语文课堂低效的原因之一.其问题在于学生没有找到阅读的突破口,没有抓住文本的"要害".如果把文本比作一份密电,阅读的关键点也就成了文本的"阅读密码".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应试教育束缚和压抑学生阅读中的主观情感的弊病,指出了教师在学生阅读中的指导作用,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现在初中英语教学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也对教师和学生有了一个新的标准和要求.而相对来说,学生在课堂上学英语的时间实际上比课外要多些,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有了新的要求和目标.那么怎么样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阅读能力?对于这样的课应该怎样设计?对此,谈一些个人想法.  相似文献   

15.
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位教师为了引出"天"字的教学,问学生:"你头顶上有什么?"学生回答:"有头发."教师又问:"头发上面有什么?"学生回答:"有帽子."教师再问,学生再答,从电灯到天花板、瓦片、树枝、小鸟、白云,绕了一大圈,就是绕不到教师心里想要的答案. 这则故事的真实性虽然无从考证,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所揭示的不正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状吗?如今的语文课堂,"问"字当头."问"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从问开始,以问完结束,问贯穿课堂的始终.而问题基本不外乎三种情况,即问预习、问结果、问水平.我们看到的是一问接一问的满堂问,却缺少学生独立、冷静思考问题的时间.如此千万次的问,不过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问",在教学活动中,既普遍又重要.常言道:不学无以知疑,无疑则无以思问.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经典诗文阅读课堂由于受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发生了惊人变化.这就是课堂上师生的地位改变了,教与学的观念改变了,学生们的意见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意见一多.难免出现一些"错读"和"误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规范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呢?这就需要寻找到一种既重视读者的创造性意见,又重视文本所涵容的意见,还兼顾文本作者的意见的阅读理论来指导.什么样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可以指导学生正确解读出这三种意见呢?这就可以借鉴西方正统文本解释理论阐释学.  相似文献   

17.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紧握"讲练结合"的法宝,批阅作业如山,学生成绩却不如人意;孜孜以求于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学生课堂表现仍是云里雾里,一片茫然;因课前设置了太多的教学任务,而使教学内容处于游离状态,无重难点可言;课后总有学生反复询问课堂上刚刚讲过的某例题的解法.为什么呢?为什么非要等到课堂结束后我们才发现问题呢?我们在上课之前设计教学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们的设计是否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是否考虑了学生们的兴趣?这个设计是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有的?还是仅仅为了课堂花样多些、热闹些?我们的课堂设计是否真的落到实处?我们的课堂设计是否真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18.
课堂上,一张小嘴嗫嚅着说不出来;黑板前,一道题目做了一半却怎么也进行不下去……这些情况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是急躁地打断,还是给他们一点儿思考的时间? 有些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急于听到学生"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往学生的头脑中填塞……这样,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又得到什么了呢? 为什么不给学生多一点儿动脑思考的时间呢?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面对内容丰富的课文,如果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才能既让学生学好阅读,又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呢?答案是高效课堂。本文就从两节《夏》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教学案例入手,谈谈我对语文阅读高效课堂的理解。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夏》这篇文章,甲、乙两位教师在激发学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中的中学课堂既需要注重教师有律的"问",也少不了学生开放的"问".本文针对中学课堂提问现象,结合案例培析,重点就如何提高教师的提问水平与培养学生的提高能力作探讨,以期对教学实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