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早期周礼乐语之教中,《周颂》被用于祭祀、太学之教、天子视学等仪式中"升歌"的素材。周礼乐语之教在升歌之后有一种针对"歌"的"既歌而语"仪式,这种仪式是用"兴、道、讽、诵、言、语"六种不同的方式("乐语"),对"歌"之义加以阐发,以体现、强化仪式的教化功能。《大雅》部分诗篇是据周礼乐语之教中的"乐语"而创作,"乐语"的性质决定了《大雅》部分诗篇与《周颂》有一种对应关系──《雅》诗是对相应的《周颂》诗义的阐发。这种对应是由礼仪决定的。周礼乐语之教在《诗》的创作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从西周到春秋,《周颂》的地位经历了由高到低的变化,这决定了现今《诗》文本的编排顺序和结构。  相似文献   

2.
欧阳 《世界文化》2008,(4):41-41
人们都知道,$是代表一种外国货币的符号。在报纸和画刊上,它通常被认为是代表美元。其实它不是美元而是银元的符号。 $是怎么来的呢?16世纪初,西班牙铸造了一种大的银币,名为“比索”(Peso)。“比索”是八枚“里亚尔”小币的意思。“比索”的图案,一面是皇冠和王徽(狮子和城堡),另一面是两根柱子,这是西方神话中大力士赫居里斯的柱子,它代表直布罗陀两岸的山岩。  相似文献   

3.
泰国玉佛寺     
曼谷有一座大皇宫,即曼谷王朝人代君王的王宫。九世国王(现国王)即位后,才将王宫迁至现在的集拉达官,但一些重大活动仍时常在大皇宫举行。宫中宝塔林立,金碧辉煌;建筑雄伟,各具匠心。在』急面积约218400平方米的一方土地上,矗立着大小数十座造型各异的古今建筑,构成了一组典型的泰国风格的建筑群。其中,有一座为众多富丽堂皇的建筑簇拥着的宏伟壮观的殿堂,那就是玉佛寺。该寺始建于泰扎克里王朝(即曼谷正朝拉玛一世皇),至今已有200多年了。走进殿堂,正中央一座金光灿灿的高台上,神圣庄严地供奉着一尊翡翠碧玉佛,高既厘米…  相似文献   

4.
壮锦     
壮锦是壮族人民编织的一种手工艺品,以色泽艳丽、图案别致、结实耐用而闻名于世。宋代(公元960-127),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记载:广西“邕洲左峒蛮有织白(tin),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这种就是壮锦的前身。明清(公元1368—1911)时期,壮锦生产遍及整个壮族地区,据明代(公元1368—1644)魏浚(西事解)记载,壮锦在当时还被列为朝廷贡品。清代(公元16441911)的一些地方志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壮锦的情况。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归顺直隶州志)载:“嫁妆,土锦被面决不可少,…  相似文献   

5.
领带的起源     
穿西装都得系一条领带,这是规矩。但人们对领带起源的说法各异。 一种说法是:古代的西方人,特别是常年居住在深山密林中的日耳曼人,他们习惯披着兽皮取暖御寒。为了不让兽皮从身上掉下来,就用一根草绳扎在脖子上,这是最原始的“领带”。 另一种说法是:17世纪时,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的一支骑兵部队走过巴黎闹市街头,骑兵们个个身着制服,脖颈上还系着一根细布条。法国的部队军官见了,赞叹不已,争相效仿。同时,巴黎一些爱赶时髦的贵族子弟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在衣领上系一根布条,这便是领带的原型。 还有一种说法是:领带是英国妇…  相似文献   

6.
漫话肥皂     
最初,人们自然是用水来清洗衣物,当用水不能完全洗干净时,便开始尝试用其他的东西,比如沙子,牛苦胆和牛骨,蛋黄,牛奶,蜂蜜,锯末,硝石,草木灰等等。在古罗马,人们用一种能把衣服上的污垢吸附下来的粘土洗衣。在其他一些国家,人们还利用含皂素植物的根、皮和果实来洗衣服。这些物质中的液体含有10%的皂角甙(皂素)。几乎全欧洲的小溪,沟渠和洼地周围都生长着各种野生含皂素的植物。洗涤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先把衣物浸入热牛胆溶液中,然后放在泉水中涮干净,衣服晒干之后,洒上干净的细沙,再用棍子敲打,用刷子刷。或者…  相似文献   

7.
“歌哭出嫁”与少数民族的婚俗文化●陈崇凯(一)歌哭出嫁,是民俗文化中的一种现象,是婚姻习俗中一种特殊仪式。许多人认为哭嫁是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男女不平等的产物,是妇女为失去人身自由和痛苦生活开始的感情渲泄和悲痛,其实这只是表面的认识和片面的理解。哭嫁至...  相似文献   

8.
在宁夏回族人民中间,流传着许多自娱性乐器。别看他们的外观简陋,但奏出的乐曲却十分悦耳动听。这些乐器制作简单,学起来也很容易,但他们却有着上千年的久远历史,蕴涵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感情。一、口弦幽曲动心扉口弦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自娱性乐器,在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中都有流传。中国黎族人称为“口方”,纳西族称为“响笛”,高山族称为“嘴琴”,赫哲族人称为“空康吉”,印第安人称为“口号”。(北史)卷95中说:“用竹为簧,群聚鼓之,以为音节。”(皇朝文献通考》中说:“以铁为叉,中置一簧,鼓之成音”。古文献记…  相似文献   

9.
邓玉娜 《寻根》2005,(6):82-85
经过晚清几十年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之后,民国时期的中国礼俗呈现出新的形式特征:一方面传承着几千年来的本国传统仪式,一方面吸纳了西俗的新仪式。具体到婚姻礼俗,则表现为新旧两种婚礼形式的并存,即传统婚礼和文明婚礼(也称西式婚礼)兼行。本文以豫南信阳地区为例,依据地方志材料,试对当地民国时期的婚礼仪式加以论述,期能引玉。  相似文献   

10.
卡图卢斯(约公元前84—约前54年),生于意大利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16岁开始写诗,青年时代成为罗马“新派诗人”的领袖,传留至今的诗歌有116首。他是古罗马地位相当重要的一位大诗人:“不仅是罗马第一个有完整诗集保留下来的诗人,也是第一个让世人了解罗马上层社会内心感情的诗人,更是第一个让世人了解一个人内心的罗曼史的诗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可以列入世界诗人之林的罗马诗人”(刘文孝主编(《罗马文学史》)。在世界诗歌史上,卡图卢斯不愧为一位具有开创意义的抒情诗人,是近代爱情诗人的祖师:他“继承发扬了萨福的个人化抒情诗传统,  相似文献   

11.
东巴文化是几千年来纳西民族不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内容十分丰富的传统的东巴教文化。东巴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东巴、东巴文、东巴经、东巴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美术、东巴教祭祀仪式。其中,东巴是纳西族东巴教的祭司,是东巴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展现者和主持者。东巴文是东巴教用以书写经书的文字,一种是东巴象形文字,绝大部分的东巴经书是用这种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是格巴标音文字,是在东巴象形文字基础上改造过来的更符号化的意音文字,其中已吸收一部分汉字字符,格巴文只是在小部分纳西族地区使用。东巴经是东巴教的经典…  相似文献   

12.
吃粥的习俗     
粥是我们的祖先特别喜爱的一种食物,也是一种主食。其中最受欢迎的要数荞麦粥。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粥。在举行洗礼、婚礼、重大聚会以及葬礼等一切仪式宴会上,粥是必不可少的。它的这种作用与它曾被异教徒用作祭神的供品有关。19世纪在乌克兰,人们有用粥祭祀大地神灵的习俗:大斋期(复活节前40天)的第一个星期,姑娘们在粥内添加罂粟种子,然后把粥在地下埋一段时间。选粥作祭品是因为粥最早由谷类(谷粒或谷粉)制作而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食物。古老的仪式上用谷物做的粥  相似文献   

13.
作家“实际上是现实的忠仆”──厄普代克与阿尔文·P.萨诺夫一席谈金微编译厄普代克(1932-)是美国当代小说家和诗人,他擅长用小说形式描写其青年时代的日常生活经历。1960年出版的《兔子,跑吧》被认为是他的最佳作品之一。本文是他的谈话录,他以朴素的、...  相似文献   

14.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是美国哲学家、诗人、散文家。他生于新英格兰一个显赫的牧师之家,幼年丧父,家境清贫。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接受唯一理教教义,毕业后任波士顿第二礼拜堂唯一理教牧师六年余,后因对该教一些古板仪式持异议而辞职。爱默生在赴欧洲旅行时,结识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和威廉·华兹华斯(Wil iam Wordsworth),同英国史学家、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建立了终生友谊,因而受欧洲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思想影响颇深。他回国后著书立说,发表讲演,足迹遍及美国;同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布朗森·奥尔科特(Bronson Alcott)、玛格丽特·富勒(Margaret Ful er)等人结成非正式的“超验主义俱乐部”,出版期刊《日规》,传播超验主义思想,成为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杰出代表。他高风雅望,博学景行,生前名扬欧洲,誉满北美,为其同代人中最富影响的哲学家和文豪。爱默生既是美国本土文化要摆脱欧洲束缚独立发展的首倡者,又是浪漫主义思潮下超验思想的领军人,而当我们稍稍检视一下受他影响的多位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组成的队伍,就会发现他又是美国自然文学当之无愧的先驱与精神导师。  相似文献   

15.
由德国frommann-holzboog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荷尔德林书目),是与诗人荷尔德林(Holderlin,1770-1843)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这位诗人在生前生后沉寂了百余年之后,在德国诗坛声名大振,独占鳖头,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和崇拜者。鉴此,符兰腾堡州立图书馆在1941年创建了“荷尔德林档案馆”,并在馆藏书目与新征集到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于1953年出版了它自编的第一部(荷尔德林书目)。该书目后由MariaKohlr续编,陆续刊登在(荷尔德林年鉴)上。(国际荷尔德林书目)是在这几个(书目)的基础上扩充修订的。之所以被称为“国际”,…  相似文献   

16.
菲律宾国父黎刹根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少川 《寻根》2000,(6):45-51
一、族谱:珍贵历史的见证 时间:1966年“文革”岁月。 地点:福建省泉州市晋江罗山镇上郭村。 人物:柯贤清,男,34岁,上郭大队会计。 事件:柯贤清冒着被打成黑帮的危险,在负责监烧“封资修黑货”时,毅然从烈火中抢救出一部破旧残缺的《柯氏族谱》…… 结局: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部即将化为灰烬,后来又被柯孙提、柯文海父子长期保留下来的古族谱,竟然是记载菲律宾国父黎刹的高祖父柯南哥(DOMLNGO LAM-CO)的海内孤本,成为考证黎刹家族根在中国的最重要的依据。 “文革”三十多年后,我们来到晋江罗山镇上郭…  相似文献   

17.
简单的道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在原地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来不及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相似文献   

18.
张博 《寻根》2008,(6):82-85
切腹(seppuku),日本也称之为“割腹(kappuku)”、“屠腹(tofuku)”、“腹切(harakiri)”,在中国常被意译为“剖腹自杀”。乃是用短刀切开腹部以自杀的手法。一般认为起始于日本的平安时代、成形于镰仓时代、盛行于中世及近世。切腹起先并非特限于武士,但随其仪式化及荣誉化,便在近世作为一种特别对武士施行的“闰刑”而与武士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是故历代学者在研究切腹时,常借武士道来进行说明;反之在论说武士道时,也常引切腹作为实例。  相似文献   

19.
鼻烟盒上的每一平方厘米均可视为世上最精雕细琢的艺术珍品观赏鼻烟盒真是令人陶醉,上面是精雕细刻的缕金,甚至白金。有些是素面,有些上边镶有珠宝钻石或饰有珐琅釉的袖珍画,这些画非常精致,只有用一根发丝的毛刷才能画  相似文献   

20.
走进位于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东侧的苏州民俗博物馆,人们便会被它所展示的浓厚的婚俗与寿俗氛围深深吸引。婚俗厅里,张灯结彩的庭院响起一阵阵喜庆鼓乐声,人们仿佛置身于一场古老的婚礼中:一抬木质楼花的宝塔花轿,朱漆深金,制作精良,美观豪华,在吹鼓手的簇拥下,送来了新娘;婚礼喜堂上,正中挂着象征夫妻百年好合的和合二仙画像,供桌上红烛高烧,一对新人正在拜堂成亲;洞房里,苏式家具精雕细刻,典雅贵重,新郎挑下新娘的盖头方巾,夫妻从此开始了家庭生活。这种富于江南特色的婚俗吸引了许多外国朋友,有一对美国新婚夫妇饶有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