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的家长会,都是"教师讲、家称听",把学生置于门外,教师向家长片面地表场与批评部分学生.这么做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学生在班里学习、生活的时间要比教师长,他们比教师更了解班里的情况,更能准确真实地反师班里的问题,学生才是班级的主人.因此,我们组织的这次家长会打破先例,以"你能来真好"为家长会主题,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  相似文献   

2.
时常听我们的老师对学生说,你再不认真学习或再不好好表现,就把你的家长叫来。他们将家长当成了惩罚孩子的武器。尤其是在明令禁止教师体罚学生的今天,有些教师更是喜欢使用这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一些儿童教育专家,总结出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可能出现的"七大忌讳"-- 居高临下--如"你这么做就得挨揍"、"我在你这个年龄时早就……"、"你不听也得听"等等.如果家长老是"高高在上",孩子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最后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4.
"倾听",就个人而言,是一种涵养;就群体而言,是一种文化。作为教师既要听学生,也要听专家,听同事,听自己,都要细心地听。我们反观自己的教学生活,观察许多的公开教学,总是感觉行色匆匆,浮光掠影,难免作秀之嫌,不由扪心自问,作为教师,你我都会"倾听"吗?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现象】"想说爱你不容易"近年来,我发现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做作业了,教师在一起也经常反映某某学生不肯做作业,为此大伤脑筋;也有很多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不肯做作业而恼火,恨铁不成钢。我们还发现,有的教师责令不肯做作业的学生带家长来,找家长"告状",其结果只能使少数学生改正,而大多数学生依然故我。教师、家长往往从成人自身的角色出发,而很少关注到  相似文献   

6.
王晓春 《河南教育》2008,(11):20-21
说服,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班主任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但现在较为常见的现象是,老师们往往把说服看成是对学生的单向"训导",而不是双向交流,于是教师"说服"学生的姿态就和"授课"差不多了.而且许多班主任看不到说服的局限性,他们竟然以为:我一"说",你就应该"服";既然我说得对,你为什么不听?……  相似文献   

7.
正"咚咚咚",教室里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习惯性地说了声"请进",推开门的不是学生,而是小伟同学的家长。只见他怒气冲冲地说:"徐老师,你出来一下。"我心里一紧,出什么事了?看到家长的态度,估计问题不是马上就能解决的。于是,我安排好学生上自习后,就去见家长。我还没开口,家长就生气地说:"你的班规合理吗?"我一愣,说道:"您说说,有什么地方不合理?"家长说:"中午小伟没有佩戴胸卡,被学生会查到了。听孩子说,你们班的班规规定,不带胸卡,每次要给班级每个学生买一个雪糕。这一算,最少得25元钱。"  相似文献   

8.
时常听我们的老师对学生说,你再不认真学习或再不好好表现,就把你的家长叫来。他们将家长当成了惩罚孩子的武器。尤其是在明令禁止教师体罚学生的今天,有些教师更是喜欢使用这种方法。这样做,也许对学生能起到一时的教育和震慑作用,但长此以往,必将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产生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9.
家长会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渠道,是联结教师与家长的纽带,是促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措施.但家长会历来是学生怨、家长烦的会.学生们甚至把"今夜有暴风雨"作为家长会的代名词.传统的家长会囿于教师讲、家长听,家长问、教师答的模式,效果往往不太明显.如何开好家长会,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暴风雨"变成"毛毛雨",让孩子们更好地成才呢?我尝试让学生成为家长会的主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一、情景回放: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就看到这一幕幕情景:一些教师常有这样不以为然的习惯动作,如在发本子时直接把本子扔给学生;"口关禅"就是"你给我……",像"你给我坐好了,别跟一摊烂泥似的"、"你回家把作业写好了",甚至于"走开"、"老师说什么,你不听就不行"的恶言恶语,都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毫无平等可  相似文献   

11.
"完成试卷的同学请把试卷放上讲台,就可以去家长休息室了,没有完成的请继续做."只听监考老师这么说,我便飞速地把试卷"奉上",匆匆地向家长休息室走去.我在门口望去,一位时尚的妈妈映入我的眼帘.  相似文献   

12.
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听一些所谓的"好课",初听觉得不错,但品味以后才感觉到那只是表面的华丽,课堂不是真正有活力,学生也只是教师进行表演的道具.所以笔者认为,要想自己的课堂有活力,你就必须是一位有情感的老师,只有把情感真正融入你的课堂上,你才能走得更远.笔者就从小学数学"活力课堂"中的情感人手,谈几点浅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我们经常在语文课上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课文刚读了一半,教师便开始讲课,或者教师唱"独角戏",或者学生"东拉西扯",或者多媒体"一灌到底",或者师生"展示才艺"……课堂上真可谓"热闹",可课后空空荡荡,学生收获甚微。为此,学生意兴索然,家长百般抱怨,社会纷纷指责。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入手,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教育》2007,(27)
要了解学生的"听力"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做了有关"教师语言的调查报告",就学生喜欢听的教师话语和讨厌听的教师话语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统计出大多数学生喜欢听到的和讨厌听到的频率最多的10句话,作为这次调查分析出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惯用话  相似文献   

15.
一位教师到国外一所学校考察时,耳闻目睹了这样一件事:美术课上,教师对怎样画苹果作了一番精心指导后,便安排学生进行绘画.讲评作业时,这位教师发现有位学生画的是方苹果,于是询问:"苹果都是圆形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学生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就不会掉到地上摔烂了."老师听了便鼓励他:"你真会动脑筋,祝你能早日发明出方苹果."  相似文献   

16.
现在许多老师动不动就随便"传唤"家长到学校,学生犯了一点错误,动不动就叫家长.诚然,在某种情况下教师确有请家长的必要,家长也应该配合老师的教育.但是,请家长到学校何必一定要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呢?我认为,教师随便"传唤"家长的行为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是慢的艺术,语文,自有慢的理由。时至今日,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慢的艺术"真的正在消退,成为高不可攀的奢侈品。教师们会想,不是我们不愿"慢",而是我们不能"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的确常常能看到:低年级新入学的孩子,由于动作迟缓、理解能力不强就被教师、家长不停地督促;课堂上有些学生回答问题表述不完整,或者没有答到教师所预设的点,就会被教师匆匆一句"你先坐下,请别的同学来帮助你"而不了了之。在教师和  相似文献   

18.
我们经常听教师对学生报怨:我都讲一百遍了,你怎么还不会? 我们也经常听学生说:老师,你一讲,就明白,可是我自己一作就不会? 在这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遭到质疑.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9.
听课时,发现有些教师过度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的现象.教师该讲的不敢讲,本来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去进行所谓的"探究学习",似乎教师不这样做,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到引导启发学生的作用,而不是发表演说进行满堂灌.传统教学中已形成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固定模式.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势必成为被这种模式压缩成的一个个"机械应试者",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把自己视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