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现在研究<诗经>比喻的人常常把<诗经>采用的其他修辞手法归纳为比喻,这是不妥当的.比喻是发展变化的,<诗经>中非用比喻的情况,经过发展变化可能会具有比喻意义,但不能把这种发展变化后具有的比喻用法简单地归纳为<诗经>用比喻的情况.现以<诗经·周南·桃夭>"灼灼其华"为例,阐述<诗经>中的非比喻用法.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来实现.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教学语言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古人云:"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刘劭<人物志·材理>)意思是说,巧用比喻有助于讲清道理.  相似文献   

3.
巧譬善喻的先秦诸子中,庄子运用比喻最为出色.本文主要从比喻的连用、喻中设喻.整段用比等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庄子>的比喻特色.  相似文献   

4.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借代和比喻作为两种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现就分析"狐"使用的文化现象和借代的形成与比喻的特点,看<诗经·卫风·有狐>采用的借代用法.  相似文献   

5.
周处是西晋有名的大将,他为人强直,后来战死在与氐人的作战中.周处文武双全,还著有<默语><吴书><风土记>等,其中<风土记>传至今日.周处的名声还不止于这些,更主要的是他有一段杀虎斩蛟、浪子回头、改过自新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字注为"曾经".对此,笔者未敢苟同. 笔者查阅了<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等工具书对"省"字的注释,未发现有"曾经"的义项;  相似文献   

7.
"善喻者--喻明数理"出自魏·刘劭<人物志·材理>,意思是说巧用比喻有助于讲清道理.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来实现.而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著名作家秦牧把比喻称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课堂教学语言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因此比喻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2008年底参加一次全国性的语文教学研讨会,听了三节阅读教学观摩课.所教课文分别是<世说新语·咏雪><湖心亭看雪>(张岱)、<夏感>(梁衡).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收录苏轼的作品有:词<念奴娇·赤肇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记梦>,文<石钟山记><前赤壁赋>.  相似文献   

10.
<百喻经>是佛教义理学说的精品.<百喻经>由九十八个独立的比喻故事构成.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其中不少故事蕴涵着深邃的哲理.下面就其中几则结合高二<思想政治>知识,浅谈故事中的哲理,与各位同仁商榷,诚望同仁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选修教材<<论语><孟子>选读>第五专题"学问之道"选有这样一则语录: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语录出自<论语·子罕第九>.选编者将这则语录编入"学问之道",大概是想借孔子所具有的学风和品格来激励后学.  相似文献   

12.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鲁迅进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篇目主要是这么几篇:<踢"鬼"的故事>(有的教科书改编成<我不怕鬼>)<给颜黎民的信><在仙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百草园><早><有的人>和<一面><鲁迅与时间>.除了人教版、原上海S版和原浙教版基本还保持其中的两三篇外,其他版本教科书大多只收录<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篇中之一篇.  相似文献   

13.
许飞 《河南教育》2007,(4):30-30
在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里有一类特殊的单元--"探究能力训练单元".<十万个为什么><猜猜猜><我们的秋游计划><自然法庭的听证会>……从这些单元别具一格的名称里,我们或许已能感受到其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顾国 《现代语文》2008,(3):121-122
<五礼通考>对<汉书>中<纪><志><传>都有大量的引用,因此,研究<五礼通考>引用<汉书>的考异问题,不仅可以开启<五礼通考>研究的大门,而且对于<汉书>的研究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现将<五礼通考>引<汉书>的考异情况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5.
"们"字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的含义用法归纳为两种:一种是用在人称、物称代词后或指人、指物的名词后表复数;一种是用在指示代词后,相当于"么".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们"的用法远不止于此.文章列出河北蔚县方言中"们"的使用情况,旨在为辞书编纂以及探讨"们"字的发展演变提供实际语言的参证.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孙绍振先生对中学语文教育和高考作文命题十分关切,仅在上海<语文学习>杂志上,就发表了<高考作文题的感性和智性含量问题><感性命题和智性"潜在量"问题><歪理歪推的智慧>等文章(以下分别简称<感性和智性><"潜在量"><歪理歪推>).这些文章颇见才气,读来时有启发.……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2月23日上午,美丽的广东顺德嘉信西山小学迎来了语文界一大盛会--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语文世界><小学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主办,<语文世界>杂志社、嘉信西山小学承办的"媒体看课:2008中国小学作文教学擂台赛"在该校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8.
一、背景 这学期我教高中复读班,复习<荷塘月色>之后,同学们被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所吸引,他们陶醉在那清新细腻的语言中,流连在那清幽淡雅的意境中.他们为朱自清高超绝伦的写景艺术深深折服.为此,我布置了研究性学习:阅读<温州的踪迹>(<语文读本>第一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松堂游记><匆匆><歌声><威尼斯>等朱自清散文名作,研究朱自清的写景艺术.  相似文献   

19.
风格--幽默之外的忧郁 契诃夫是个容易让人误解的作家. 大家应当都读过他的<小职员之死><变色龙><胖子和瘦子>什么的,觉得蛮搞笑,只是感觉<万卡>有点惨兮兮的. 高中有篇课文叫<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变色龙>的味道,但是多了许多厚味.  相似文献   

20.
咏梧桐     
<正>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诗文鉴赏:这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诗。诗中以"扫落秋星"的梧桐所生非地,无凤凰来栖比喻有才之士所生非时,无所成就。比喻形象贴切。从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对于自己或友人不平遭遇的愤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