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蒹葭》一诗向我们提供的是诸多的朦胧,构成的是一幅长长的朦胧画卷,贯穿于全诗三章的“从”,使我们清晰地感知到作者是在讴歌追求及其异乎寻常的执着精神。该诗产生了作为朦胧诗所最为重要的多义项性。特别是“伊人”的虚幻,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其神韵飘逸,寓意深远。《蒹葭》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朦胧诗,它为后世朦胧诗创作提供了最佳范本。  相似文献   

2.
《蒹葭》作为《诗经》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旨学界主要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招贤说”,其三是“求爱说”.而大家普遍认可“求爱说”. “蒹葭”、“伊人”、“白露”、“水”是诗中的主要意象,其中“伊人”、“白露”、“水”这三个意象学人论述得已十分充分,而对“蒹葭”这一核心意象,我们认为仍有探讨的空间.若以《蒹葭》诗的主旨是“求爱说”为基础,结合“蒹葭”这一意象的物理特性,以及该诗的比兴意蕴,对“蒹葭”这一意象进行关照,我们认为, “蒹葭”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自喻.  相似文献   

3.
《蒹葭》诗中“苍苍”一词,众多选本皆注为“茂盛的样子”或释为“青色”,但笔者认为“苍苍”一词作“灰白”讲,更符合植物生长的特性和时令特点,更有利于诗歌意境的创造,也能使诗歌的內涵得到拓展,比作“茂盛”讲更为妥贴恰当。  相似文献   

4.
《诗经·蒹葭》以其耐人寻味的意蕴、朦胧渺远的意境、深沉低回的情感和蕴含其中的至真至美的向往与精神追求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感叹与鉴赏,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思与对其内容的不同解读。通过对《诗经·蒹葭》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诗性气质及审美存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诗经·蒹葭>一诗的主题辨析为出发点,对古典诗词比兴寄托的传统和一些诗词中存在的主题多义的现象及造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诗经·秦风·蒹葭》以其独特的意象呈现出主题的多义性与复杂性,其中不乏对人生美好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也揭示出人生永远处于"在水一方"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困境。目标的意义在于它引出一个有意义的过程,而目标的实现过程则是人格的自我完善,精神不断超越的生命成长方式。  相似文献   

7.
《诗经.秦风.蒹葭》从西汉以来,在不同的诠释中,其主题由"刺襄公诗",一变成为"怀人诗",再变而为"爱情诗",其魅力之处正在于它创造了"求而不得"的企慕情境。诗中关键字句的训诂,如"伊人"、"溯洄"、"溯游"、"宛在水中央"等也因之而发生相应变化。可见,《诗经》作品意义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诠释,而《诗经》本意的研究过程正是一种"去障化"的过程;《诗经》诠释学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极富有象征意蕴的两首诗歌,<诗经·蒹葭>和戴望舒的<雨巷>为我们提供了求而不得、可望难即的人生启示.但是在大致相同的主题下,不同的追寻态度、不同的追寻对象、不同的外在环境又折射出或执著或幻灭的不同抒情基调.  相似文献   

9.
《诗经·国风》中占最多数的是属于恋爱和婚姻的诗歌,而《蒹葭》更是写尽相思之苦。文章以《诗经》中的爱情诗为切入点,以详实文献为依据,首先对《蒹葭》进行了文本分析,进而重点讨论了抒情主人公苦苦追寻的"伊人"形象和那个可望难即的"在水一方"的含蓄朦胧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不朽之范本,名篇《蒹葭》更是美丽异常。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田桂香 《现代语文》2007,(10):8-8,7
中国人的爱情追求,由于受文化影响,本是一种含蓄,一种内敛。但在传统文化形成的初期,因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两性相悦,表现出一种直露,一种大胆,甚至有着"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追寻的执着。这种情况,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真实的记载。我们就拿《秦风·蒹葭》为例来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2.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诗篇,然而此诗与强悍习战、激昂豪放的整体秦风截然不同,呈示出独特的幽婉性和朦胧性,成为古今千年学人探幽聚讼的焦点。要之在于情境之迷离、词义之多解,从而形成对诗歌题旨纷然不同的理解。《蒹葭》是一首相思怀人之作。  相似文献   

13.
含蓄性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人们常说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含蓄蕴藉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往往被推为诗艺的极致。《蒹葭》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之一,是《诗经·秦风》里的代表作。秦诗中多是慷慨悲壮、粗犷质朴的作品,由此清新柔美《蒹葭》在《秦风》中显得尤为特出,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本文主要从艺术表现和审美欣赏的角度来阐述《蒹葭》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14.
《诗经》因具有多重阐释和解读的可能性而拥有经久不衰的艺术和思想魅力,评论界对其内蕴的真正所指历来莫衷一是,而新的内涵还在不断地被发掘出来,而且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诗歌层面上的解读。笔者仅抓住《诗经》的一鳞半爪,即通过对《蒹葭》一诗的赏析,从一个角度透视《诗经》所蕴藏的文艺美学思想,从而探究民族文明史和思想艺术史。  相似文献   

15.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相似文献   

16.
《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我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开源的作用,以其经典、文质兼美的特性被列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必读书目。在2017年教育部统一编写的语文教材中,《诗经·蒹葭》被选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本文将从《诗经·蒹葭》的含蓄文辞、哀婉曲调、朦胧意境、真挚感情等角度出发,去探寻隐含在其中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意境理论分析了《诗经·蒹葭》一诗的艺术特色及成就。  相似文献   

18.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巧珍 《文教资料》2010,(30):21-23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了《诗经·蒹葭》的四种对英译文,解释译者做出翻译的原因。不同的译者由于自身期待视野的不同以及出于对译文读者期待视野的考虑.必然对原诗中的“未定点”、“空白”作出不同的阐释,产生多种译文。本文认为不应该按照“信”或者“忠实”的标准来评价译文的优劣.应该着重探讨译者的翻译过程;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应该鼓励多种译文的产生,不断丰富原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优秀古典诗词一般具有微言大义的美学特征。《蒹葭》的表层意境具有个性化、稳定性特征,其深层意境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