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歧路灯》的情节结构主要是围绕着谭绍闻的生活经历展开的,在这个中心人物之外,小说写了若干个大大小小的故事,但每个故事又都与谭绍闻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形成了该小说独特的情节结构:以一个中心人物安排情节,采用“伏线千里”以及“穿插”、“结住”等手法来组织故事结构。这种新奇独特的没有落入传统写法的结构艺术,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是一个独创。  相似文献   

2.
小小说《一元钱的故事》,篇幅短小,情节巧妙,人物典型,形象鲜明,意蕴丰厚,引人深思。 小说以“我”参加电视台的一个创意活动为故事框架,叙述了“我”为乘公交车而向他人“借”一元钱的始末,于情节的波澜与场景的对比中,反映  相似文献   

3.
《劳山道士》(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一书,小说讲的是年轻人王生不守本分,入山学道未成,反而受到捉弄的故事,揭示了“不能作苦”就不能得“道”、投机取巧就会碰壁的人生哲理。文章短小,情节却蕴含着三美。一是美在记叙详尽,故事完整。这篇小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故事,情节大致可以分成“上山拜师”、“采樵欲归”、“夜晚共酌”、“学穿墙术”、“头触硬壁”等几个片断。故事情节相当完整,详尽地记叙了王生从上山学道得术回家,炫耀碰壁的全过程。短小的篇幅里,情节却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体现出小说情…  相似文献   

4.
编稿采撷录     
分析小说应该从分析情节入手作家杜鹏程在《关于情节——塑造人物中的一个问题》一文中曾说:“人物性格的形成是和选择情节联系在一起的,一块进行的。或者说,情节是随着性格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性格的改变而改变。”这虽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角度来谈的,但给我们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它告诉我们:情节就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情  相似文献   

5.
曹禺在《雷雨序》中曾这样提及自己的创作:“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可见,他的写作不是先有主题再描写人物敷衍故事,而是先有与某种情绪冲动相伴而来的人物、情节,再构思结构、形成主题。这样,情绪、人物和情节作为作品中以激情和直觉方式最先出现的因素,就鲜明地表现了作家对事物的本能情感判断。而反复出现的类型人物和相似情节,一方面表明了作家人生探索的侧重点和路向,另一方面更是其深层心…  相似文献   

6.
本期“我手写我心”中的三篇稿件,是我们从《同学》的众多投稿中挑选出的,或许它们的文字并不精致,情节也并不曲折,但读完后却令我们无法释怀。《再为明天流一次汗》和《高考没有失败者》是两篇关于同一题材的文章——高考落败。短小的文章却带给了我们一种光明和激扬的力量。不管你是经历过还是即将经历高考,在高考中是胜利还是失败,请让我们互相温暖,共同进步。加油,莘莘学子们!《听雨》是一篇清丽而又不失锋芒的散文,但更令我们动容的是作者随文章寄给我们的那一封信。在此,我们将它一并刊出,困境中的张苏香同学需要更多朋友的关心和帮助。或许你可以为她伸出援手……  相似文献   

7.
借助表现游走于不同地理及文化空间中的人物的生存问题,奈保尔的小说旨在探讨现代人的命运和伦理困境。通过考察《浮生》与《魔种》中“内”与“外”这两个圆形结构,探讨奈保尔对现代人的伦理思考。在人物的“外部空间”这一层面,威利经历了由印度到英国、非洲、柏林,再回到印度,最终定居英国的生活,其人生轨迹构成一个轮回。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女性的关系这一“内部空间”层面,威利经历了从家庭到家庭的回归,体现了获得幸福的不易。可以说,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都在实践“人应该怎样生活”这一根本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设计思想】《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亦不庞杂的文章,但是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情节简单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  相似文献   

9.
一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各种不同的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和青年作家的谈话》)也就是说,情节是环绕着人物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展开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这种情节,通常被称为故事。“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这是所有小说都具有的最高要素。”(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小说家的技巧首先在于会说故事。”(伊莉沙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  相似文献   

10.
<正> 抒情散文写人,与小说、人物通讯报告文学不一样,有其自身的审美特点,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 一、人物基本真实,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小说的人物一般是虚构的人物。作者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刻画人物,使之典型化。散文的人物一般是真实的人物。如《范爱农》中的范爱农,《藤野先生》中的藤野,《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一个是鲁迅先生的朋友、同学,一个是鲁迅留学日本,于仙台读书时的老师,阿长则是他幼年时的保姆,都是真名实姓。作者所写的人物的精神、气质、道德修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没有不侔之处,所写事情也是真实的。自然,抒情散文中的人物也要求有典型性,但这种典型要求是:在生活原型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情节故事,使之典型化,而不能象小说那样以一种原型为基础,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散文作者一般只在丰富广阔的生活中搜寻,捕捉一些基本成型的,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描写,而不能移花接木,将其他人的品质、行为、事情加在原型人物身上。散文作者由于受到“纪实性”特点的限制,不能如小说那样自由地运用各种手法表现人物。散文作者的自由是在切近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自由。与小说等虚构的人物比较,散文中的人物的美主要在一个“真”字上。因其“真”,与读者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一)文学作品中有一类作品属于“寄生艺术”品,如《白蛇后传》、《张飞审西瓜》。这类作品凭借原作的名份,在其原体上或原体外生发、杜撰出新的情节、人物而构成。把“寄生艺术”引进到作文教学中来,便产生了一种新的作文形式,即“寄生作文”。所谓“寄生作文”,就是凭借教材,在其原体上生发、派生和杜撰出新的情节、人物,而另写的作文。  相似文献   

12.
只活了一天     
【招数演练】感动是成功时师长的一声提醒,感动是失意时老师的几句安慰,感动是善待老人、呵护幼小,感动是一个微笑、一句善言。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以“心灵深处的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作点拨】写清感动原因,是文章的重点,我们只有选取熟悉而又新颖的内容,心灵之水才会源源不断。为了达到“写出真情实感”的目的,要力求把情节写细、人物写活,如沿着“喜悦——失落——痛苦——感动”的思路展开情节,可以一步一步交代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上遭遇的不顺,就在自己最为失落或痛苦的时候,再来一个感动的情节,人物的情感自然会真挚而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3.
传奇女人张爱玲是四十年代饮誉文坛的著名女作家,曾被称为20世纪的乱世奇葩。她的散文在当时可谓风标特立,她笔下的爱情故事大都文笔温婉细腻、情节一波三折。然而,散文《爱》却是一个另类,这篇短小的文章冲淡清丽,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设置,没有细腻的形象刻画,没有华丽绚烂的语言描写,而却有一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风概。虽然雪莱说爱情是一个被人经常亵渎的题目,但仅有短短三百余字的散文《爱》,却使人读后思绪低回不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品,小说以集中的情节、单纯的结构、简单的人物关系着力诠释了海明威对“硬汉精神”的理解,也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个精彩的孤独英雄形象——桑地亚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小说的高潮部分,老人带着战利品归航途中,和鲨鱼展开了五次殊死搏斗,最终没保住大马林鱼.这篇教学设计删繁就简,从文本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从情节、环境、内心描写三个方面解读人物,探明主旨.  相似文献   

15.
“故事新编”是指在写作时把题材延伸到中外文学名著、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情节、人物予以加工演绎,进行再创作,生发出新的故事。这种手法可使作文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新鲜的情境创意,产生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故事新编”的途径可以有如下几种:一、情节变形就是对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或增加情节,或改变情节,或保留一部分情节后再按需要设计其他的情节。如《杂文选刊》2005年第2期(下半月)刊登的《南郭先生不要走》就续写了《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文中说南郭先生正要逃走却被夫人拦住,夫人以为他与宫女日…  相似文献   

16.
《卖白菜》是一篇具有浓厚作者自我风格的纪实性文学,教师在讲解此文时往往注重情节的梳理和人物的分析,却忽视了该文是从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切入,背景、情节、人物都染上了鲜明的“我”的色彩.文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揭示了叙述视角对于文本解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看《钟山》     
这期《钟山》名为“中篇小说专号”,虽有11篇作品的大容量,且其中红柯的《飞啊飞》和姚鄂梅的《死刑》也已分别被《小说月报》第11期和《小说选刊》第12期转载,但惜无精彩之作压阵,少了些“专号”的力度。头条是红柯的《飞啊飞》,它似大江奔涌,但几个弯角却处理得过于轻松,如中以红马黑马作喻示等情节,都流露了作浅白的刻意。而作为原本可以出彩的人物翔子,  相似文献   

18.
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黄金时代》中陈清扬的人物形象,可以从宏观上更好地来把握这篇小说。由此新的视角也可以看出,《黄金时代》中的人物都处于一种荒诞与孤独的生存处境中,“狂欢”、“戏谑”、“玩世不恭”不过是一种“面具”,一种身处荒诞、无法抗拒却又不得不面对,从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故做旷达与超脱。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陈清扬在面对那个荒诞的世界时,其生存态度也经历了一个由逃避、自欺到承担的复杂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一单元教学总体设想教学本单元,应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熟悉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把握小说的整体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并应引导他们从小说的写作获得启发,找到借鉴,培养观察、认识生活的能力和提炼、反映生活的能力,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和写好记叙文的能力。本单元是高中阶段最后一个小说单元;在此之前,在第三册有两个小说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有《小说的人物和环境》、《比较阅读》和《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在第四册有一个小说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  相似文献   

20.
“情节”方面的内容几乎是高考小说阅读中必考的一个板块。众所周知。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有机地统一则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在小说中.情节。“它主要是指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经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一系列能显示人物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