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单元”为单位的“读写结合”教学,十分注重“读写结合”训练目标的分层落实,注重展开“读写结合”的训练过程,使一个阶段的“读写结合”教学成为一个整体,避免单课教学一蹴而就和训练综合的弊端,使学生每学一个单元就必有所得。另外,在由易到难的单元层递训练中,可使各个层面的学生牢固掌握某一写作技能。随着各单元“读写结合”训练的展开,全体学生的写作技能得以不断有效形成。在“单元读写结合”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点做法。一、“写作目标”与“阅读目标”相…  相似文献   

2.
1998年,笔者针对语文教学耗时多、收效少的现状,提出了小学语文“三轨运行”教学模式的研究[1],改变单一的以课本为主的阅读课,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形成以课本为主的阅读课、自由读写课、语文实践活动课三轨同时运行的教学模式。[2]实践证明,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阅读水平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基于此,笔者对第二轨--自由读写课又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由自由读写走向开放式读写社区建设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读写例话”是通用教材小学四、五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种新的课文形式。每篇几百字到千把字,不列课次,编排在每组课文之末。每册八篇,按四、五年级四册计,共三十二篇。 这是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有计划地加速培养读写能力的一项具体措施。 看它的形式,类似过去小学语文课本中曾经编过的“知识短文”,但由于教学目的不同,所以实质并不一样。“知识短文”,顾名思义,是讲授有关语文学习的知识的,因此,第一,以教师讲解为主;第二,传授的是知识。至于“读写例话”,它是以一篇课文为例,进行有关读写基本功训练的谈话,因此,第一,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只是给以引导、指点;第二,也要学到一些读写知  相似文献   

4.
作为自由读写单元,最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务必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和自主的状态中解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1998年,笔者针对语文教学耗时多、收效少的现状,提出了小学语文“三轨运行”教学模式的研究[1],改变单一的以课本为主的阅读课,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形成以课本为主的阅读课、自由读写课、语文实践活动课三轨同时运行的教学模式。[2]实践证明,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阅读水平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基于此,笔者对第二轨--自由读写课又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由自由读写走向开放式读写社区建设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复式教学常遇到这种情况:两个年级的教学同时进入理解课文中心阶段,这时,直接教学时间便产生冲突。教师想花较多的精力在这个年级中,但又无法顾及另一年级的教学。这是教学过程的失控,也是复式教学的一个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从1988年起,我们根据教材“以基本功训练为中心而组元”的编排规律,进行了“单元四课型循环对应”的试验。 单元四课型,即各年级围绕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制定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定向课、学法课、用法课、总结课这四种课型的实施达到掌握读写基本功的目的。定向课,即教师引导学生从单元整体着眼,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感知单元学习内容。学法课,教师以“扶”为主,以一类课文为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基本知识,即教学生怎样学。用法课,以二、三类课文为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往往只注重完成课本范文讲读后进行单元写作训练,漠视开展学生的课外读写;只偏重于教师按分年级写作要求的“教”,忽视学生个性需要得到充分发展的“学”,这就是小学作文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影响的主要表现。笔者认为,小学作文教学要走上素质教育轨道,要想真正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尽快改变作文“封闭式”小课堂教学的现状,必须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读写活动。  相似文献   

8.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教师应该打破阅读和写作的界限,自觉地将“读写迁移”融入教学。文章聚焦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游记单元的设计,阐述教材中蕴含的“读写迁移”思路,分析当下教学实践中影响学生“读写迁移”的因素,并指明实现游记教学“读写迁移”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1998年,笔者针对语文教学耗时多、收效少的现状,提出了小学语文"三轨运行"教学模式的研究[1],改变单一的以课本为主的阅读课,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形成以课本为主的阅读课、自由读写课、语文实践活动课三轨同时运行的教学模式。[2]实践证明,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阅读水平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基于此,笔者对第二轨——自由读写课又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由自由读写走向开放式读写社区建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教:违背作者原意的读写结合笔者第一次参加《母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6课)教学设计,是几年前"小学课文导写"课题组的一节研究课。"小学课文导写"着重研究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上注重探寻最佳"读写结合点"。大家查阅资料,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发现有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11.
连伏章 《新教师》2023,(4):63-64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编排方式,不仅设计阅读单元,还在三到六年级每册专门设计一个习作单元,体现了统编教材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读写共同发展的理念。基于教材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读写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读写单元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共有三种单元类型,分别是整本书阅读单元、活动单元、读写单元。和旧的高中语文教材相比,占据很大比重的读写单元发生了较大改变。但是,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时依然沿用旧的思路和方法,无法跳脱出单篇教学的模式。其结果是既费时又费力,且效果很差。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探索高中语文新教材读写单元项目学习“读写评改”的共融设计。  相似文献   

13.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阅读与表达并重”是我国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发展的必然,与新课标“实践性”相呼应,体现文本范例作用,体现培养核心素养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现“读写结合课程化”特点。教学时要基于单元要素,使单元读写结合一体化,课与课之间教学结构化,读写教学任务过程化、显性化。要加强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在读写结合中完成语言知识与技能的重构,尝试建立读写结合教学的一般性要求。  相似文献   

14.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一学大纲规定,三年级作文的基本要求是能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而落实这~要求,主要通过单元作文的训练过程具体实施.作文的基础离不开阅读.教师如何紧密结合阅读教学扎实地完成单元作文的教学呢?我的做法是:首先以单元作文整个训练要求为出发点,进行读写安排,以讲读课文为范例,分散落实训练要求,再以完成单元为归宿,形成“整体人手——分散训练——回归整体”的作文教学训练程序.具体地说,教学时,首先要明确单元作文训练都有哪些要求,然后根据要求进行读写安排,做到读写结合,力求使阅读教学与单元作文训练要求相适应,最后,结合课文的特点,把训练要求分为几个训练点,分散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去.教学一课,有一个训练重点,每课根据训练点进行单项写作基本功训练,分散训练到位后,再集中指导学生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写作知识有机地渗透到单元作文训练中去,使读写紧密结合,“小练笔”与“大作文”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5.
“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整个小学整数读法与写法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多位数,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单元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谢志华现在的小学生表达能力不强,已经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表达力呢?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探索实施了“单元教学,读写结合”。通过实践,我们感到它可以较快地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表达能力。“单元教学,读写结合”就是以单元...  相似文献   

17.
以“读写例话”为重点训练项目按单元安排课文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编排的一个重要特征。“读写例话”以一种课型出现,对它所在单元的训练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述。这为有序有效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供了蓝本和依据。现在站在学法指导的角度。仅就“读”  相似文献   

18.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读是写的根基,写是读的升华。在小学中年段的语文学习中,读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针对当前读写教学中存在的读写分家、方式单一、流于形式的问题,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中年级的学段特点,立足课本,挖掘读写结合点,丰富读写结合的教学形式,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常规课中真正落实读写结合教学,引导学生以读促写,以写助读,读写相长,在语言实践中获得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19.
笔者参加了“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英语读写教学的探索”活动后感触颇深,翻阅了有关读写教学的资料,就倪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Recyclel《Seasons In Canada》一课,谈谈对读写教学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材中的每组课文都安排了一个读写例话。它既提示了每组的读写训练重点,又总结了学习每组重点课文的步骤和方法,对教与学都有很强的指导性。以前,我按照教材的编排次序,在讲完每组所有的课文后,花一节课专门教“读写例话”。由于,在前面教学中,教师已经联系“读写例话”提出的阅读和写作要求,把“读写例话”的大部分内容都教给了学生。所以,教学“读写例话”时,教师就觉得无话可说,学生也感到厌烦、乏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