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辰翁词中充满亡国之痛黍离之悲,这与他所处的南宋亡国宋元更替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他忠诚爱国的秉性有关。同时,从词的发展上讲,这类抒发其黍离之悲的词作也使刘辰翁成为辛派词人最先辉的殿军,而且与同时的其他诸家词人相比,刘词中的亡国之悲尤为沉痛。  相似文献   

2.
刘辰翁词中充满亡国之痛黍离之悲,这与他所处的南宋亡国宋元更替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他忠诚爱国的秉性有关。同时,从词的发展上讲,这类抒发其黍离之悲的词作也使刘辰翁成为辛派词人最先辉的殿军,而且与同时的其他诸家词人相比,刘词中的亡国之悲尤为沉痛。  相似文献   

3.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4.
《竹山词》运用了大量隽永感人且富有色彩的意象,这些意象寄托着词人刻骨铭心的遗民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承载着遗民词人对黍离之悲的独特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徐灿是继南宋李清照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她的《拙政园诗馀》在清初词坛佼佼不群,在中国女性文学序列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徐灿处于明清易代之际,遭遇到一种痛彻骨髓的亡国之悲、黍离之痛。她一直深爱着的丈夫陈之遴又投降清廷,成为她无法直面的"贰臣",而她本人又不得不接受清廷的封诰。因此,徐灿的感情异常复杂痛苦,她的词作具有了一般女性词人少有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6.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7.
《花间集》的内容大多描写旷男怨女风花雪月的缠绵相思,但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花间词人在心灰意懒之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亡国破家之恨。在传统的黍离之悲文学中,春秋吴越、六朝、隋、五代、南宋的亡国之鉴被题咏的频率最高,几乎成为一个永恒的题材。本文就是此为生发点,来表现他们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8.
路成文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1):15-18,30
亡国之痛,黍离之悲,是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在经历世易时改的巨大历史变迁之后所生发的一种特定民族心理。靖康之难, 宋室南渡,宋元易代,一系列民族灾难使南宋(包括遗民)词人的心理经受了长久的煎熬。因此,当他们面对那曾经作为这个民族之繁华与荣耀象征的牡丹花时,他们的感受与承平时代截然不同,亡国之痛,黍离之悲成为南宋牡丹词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9.
姜夔的《扬州慢》词人选高中语文教材有些年头了,读了教,教了读,几遍下来,对序文中的“《黍离》之悲”一说愈来愈觉着不靠谱。  相似文献   

10.
宋亡前张炎唱的是爱情欢歌,宋亡后吟的是充满沧桑之慨与禾黍之悲的苦情离绪,词作情调的变化依稀可见词人那难以与人言说的深悲巨痛,于是,张炎的艳情词为传统情词注入了新的因素,赋予了情词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咏花题材的词在船山词中占了不小的比重,词人借助对这些花的吟咏,抒发了他深深的黍离之痛,并寄寓了身世飘零之悲。本文通过对其具体词作的解读,分析船山咏花词的情感内涵、艺术表达及其词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段氏兄弟是亡金遗民词人中显著的两位作家,他们的词大部分是抒发黍离之悲、菊花之爱、手足之情,空度年华之无奈,以及记录村民迎神送神的仪式与祝祷。词风豪旷刚劲,刚柔皆备,在金元词史上,段氏兄弟词起着过渡桥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赵东旗 《现代语文》2007,(11):53-54
[教学目标]1.体味忧国伤时的黍离之悲的沉痛情感。2.学习虚实相生的写法。3.品味本词委婉含蓄、语言精丽的婉约风格。[重点难点]重点:品味本词含义丰富、用语精丽的语言特点,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法。难点: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黍离之悲的深沉哀痛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绝美名优之景二十四桥,仍在曾经绝世繁华的淮左名都中,但只是凄怆地述说着故国黍离难舍的深情,名景尚犹如此,人何以堪?南宋时期,1176年冬至,词人姜夔来到曾绝世繁华的扬州城,但是竹西亭、春风十里路、二十四桥,这些扬州城曾经绝世繁华的景点,对于词人的视角只是传说中的昨日黄花,在黄昏中词人目之所及的只是满眼的青青荠菜和野生的麦子,军营中发出的号角述说着扬州城遭受金军严重入侵的残酷历史;词人情难自禁写下了这首绝世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述说深重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15.
姜夔是南宋重要的词人,《扬州慢》是其代表作,关于《扬州慢》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一。前人论词主要铱据小序所谓“有《黍离》之悲”,即士大夫怀念故国宗室的政治情怀。但笔者认为,《扬州慢》一词所表迭的情调,关系到词人自己,关系到扬州这一特别的城市。  相似文献   

16.
《扬州慢》是姜夔词中的名作。我所看到的十几个选本中都选了这首词,并一致认为词中有“黍离之悲”,有家国残破之痛.表现出词人一定的爱国思想,这基本成了定论。最近看了黄凤炎同志在贵刊一九八三年第七期发表的一篇文章——《浅谈<扬州慢>的主题和写作特色》文章对《扬州慢》的主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否定了词中有“黍离之  相似文献   

17.
陈洵是清末民初岭南著名词人,临桂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不仅和况周颐并称,而且和黄节诗歌对举传世.他一生布衣,未曾居庙堂之高,但却忧生念乱,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情结.他作词重比兴寄托,以“留”达妙境,重视情感表达的含蓄委婉和典律精工,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深沉的忧时念乱之情或寄托于物象摹写,或触感于节序变化,或托之于美人香草,展示了一位远离朝堂的布衣词人的黍离之悲,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8.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12课是姜夔的词《扬州慢》,词的小序中有“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一语。课下注释说古人常用“禾黍”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笔者认为此处的“禾黍”是对“黍离”典故的误用。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处于明亡清兴的易代之际,作为一名充满爱国热忱的志士,其词多写“黍离之悲”。他“怆怀故国”、坚决抗清、不仕清朝的“黍离”情怀,缘于他深受“尊王攘夷”的儒家思想影响、具有“扶长中夏”的理想,以及家庭世被明恩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扬州慢》序中有“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的句子,教参也将该词下阕内容概括为“不胜家国《黍离》之悲”。那么,《黍离》究竟悲在何处呢? 这还得从西周末年说起。西周末年周幽王时,国家接连发生旱灾和地震,百姓流离失所。幽王对国事不闻不问,却宠爱一名叫褒姒的妃子。为博美人一笑,不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