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音是学术语篇的基本特征,是作者在学术界实现身份认可、交流的重要渠道.文章以Hyland的"voice"互动模型为基础,以学术语篇中声音构建的语言手段为切入点,分析了学术语篇中作者的声音和读者的声音内在的关系及功能.研究发现:作者的声音与读者的声音在语篇层面存在互动并相互制约,且以作者的声音为主导,进而形成学术语篇的论点.  相似文献   

2.
美声演唱中的声音的"松弛"与"紧张"历来都是美声演唱方法要讨论的问题。美声演唱中声音的"松弛"与"紧张"也是美声演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本篇文章,主要从三个大的方向来写演唱中的"松弛"与"紧张",第一方向是从声音的"松弛"方面来写,主要进行对声音松弛原因、声音松弛训练的讨论。第二大方面,是从"紧张"这一层面来描写,由于演唱中技巧运用的不够纯熟,所造成的声音各方面的不协调所造成的声带紧等,还有表演中歌曲不适合自己,咏叹调难度过大等造成的心理紧张或者舞台演唱表演中的身体僵硬,以及如何来解决这些"紧张"因素。最后一个方面,主要运用中国的一部歌剧来进行举例说明"松弛"与"紧张"如何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歌唱中声音"高"、"低"位置的特点和比较,提出获得声音"高位置"歌唱器官的结合使用以及歌唱中获得声音"高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混声"的概念及意义 混声是专业歌唱者从低声区到中声区再到高声区,有一定比例的真假声结合,使声音从下至上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音色统一,声音流畅,从而获得优美、宽广的声音效果.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玩网络游戏的孩子的声音,声音中有对家长教育的置疑.现在的家长在忙着责怪孩子沉迷网络的同时,恰恰缺少了和孩子真正的沟通,比如听听孩子们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我喜欢上历史课,教历史的刘老师,上课说话总把声音拖得长长的,很多问题都是他在问,我们在没有章法地乱答.有时就算我什么也不知道,但都可以拖长声音回答他,且做一回"南郭先生",反正他不会批评我,他也弄不清楚是谁在回答,因为实在是太吵了.  相似文献   

7.
一、鼓励学生大声地说,使学生敢说1.表扬发言声音响亮的学生,使所有学生能逐渐养成大声“说”的习惯。2.经常利用竞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而得胜的标准是声音响亮。如开“火车”时,哪一列“火车”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声音响亮,那一列“火车”就是胜方;分  相似文献   

8.
在儿童“100种语言”中,儿童的每一种声音都充满了童趣。作为非真实的表达,“代声音”即是其中一种。本文拟通过探索儿童“代声音”背后的意义,为幼儿和谐发展之教育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确把握诗歌中的"声音"是理解诗歌含理视点出发,透析中外诗歌中各种声音的实现形式,从而迭到理解、欣赏诗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年轻、优美、富于感染力的声音是进行声乐训练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歌者在歌唱中要有一个"自然放松"的状态,而且也需要歌者歌唱通道(各共鸣腔体)的通畅.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在训练中将二者融会贯通、有机结合,才能获得富于生命力、感染力的声音和具有完整表现声乐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放松是掌握歌唱基础的前提,一切声音技巧、情感表达都建立在放松的基础上.一副僵硬的喉咙不可能唱出优美自然的声音.旨在分析歌唱中哪些部分应该是松弛的,哪些部分该是使劲的,应该如何做才能达到一个收放自如的歌唱状态.着重从歌唱腔体,歌唱肢体,歌唱心理因素等三方面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家庭与家教》2006,(11):51
近来,小男孩冬冬经常只听“半截子话”,而且“爱理不理”的。医生为冬冬检查了耳朵和听力都没问题,经临床分析认为,冬冬可能是长时间被父母频繁的吵架声所侵害,被动积累成了情绪行为的“听感知”问题。什么是“听感知”“听感知”表现为孩子听的过程中的注意力,听后的理解程度。如果年轻的父母感觉孩子一直在听你讲话,但又不能就交谈的话题与你交流,这是一种“听而不闻”,就是孩子没有完成“听感知”。这是家庭中的恶性声音环境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内伤”。一是尖利刺耳的声音;二是音量很高的声音;三是声音过多、过乱;四是声音混沌、不清晰。…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对声音的震动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难懂,我设计了一套小装置,可以把声音的震动转变为图像的变化,使学生理解声波是震动的,从而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可见的图像,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迪金森从小热爱歌唱,并训练有素.隐居以后,她以写诗作为歌唱的另一种形式,在诗歌中描绘和探讨声音,在声音中求索真和美.她歌唱一生,又痛苦一生.  相似文献   

15.
声乐表演要声情并茂,并且是以声音的表现为主的,用声音来表现音乐的情感,只有声乐技巧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用美好的声音来表达音乐情感。本文对长期统治声乐界“以情带声”的说法提出挑战,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声乐界引起表演美学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响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森林中的声音)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是"神耳朵",能告诉我,刚才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生汇报)  相似文献   

17.
吴振华 《江西教育》2007,(14):46-47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异样的声音"往往会置教师于被动地位,令教师措手不及.面对学生"异样的声音",教师要以开放的心理对待.接受学生的感受,不能以"哪里来的异端"为由一棍子打死.  相似文献   

18.
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展现了它的无限魅力,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它能结合处理和管理文字、图形、声音、图像、电视图像,能以图像和声音与人类交流教学信息,支持学习者与系统的交互活动,并且具有诊断、评价、反馈、强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弗罗斯特在华兹华斯诗歌语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句子--声音"概念,形成自己独特的作诗法,文章对他的"句子--声音"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分类阐述了它在诗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立学 《物理教师》2007,28(2):53-53
旧教材中用音叉演示声音干涉现象的实验,由于其原理遭到了质疑,故新教材介绍了另一种观察声音干涉现象的实验(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57页),但该实验耗时费力,可操作性不强.是不是不能用音叉演示声音的干涉现象了呢?教学中,我依然用音又及共鸣箱演示声音的干涉现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