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中塑造了一系列由繁荣转为衰败、由存在转为消亡的景象,揭露和阐释了现实社会的变化无常及人性的悲哀,表达了一些自己对人性和生死的看法和见解,从本居宣长的角度来看就是"知物哀"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罗生门》作为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充分的揭示了人类在利己主义思维下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恶。本文将《罗生门》小说与其取材的原著《今昔物语集》中故事进行了比较,并对文中表现出的利己主义思维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为分析了小说人物在两难选择、利己主义驱使下善恶转化的人性转变的复杂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本文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为中心,拟从文中人物心理变化入手,尝试分析人性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4.
《罗生门》发表于大正四年(1917年)十一月的《帝国文学》,是芥川龙之介最初的杰作。作品充满了利己主义的思想,并透射出了人类的脆弱。从作品中的"雨"这一场景入手,分析雨中仆人的不安与彷徨,并从中窥视当时为了生而烦恼的作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王明亮 《学周刊C版》2014,(7):235-235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近代以来著名的日本文学家,他自幼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界的“鬼才”作家。他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作品大多在一个个语言凝练、短小精悍的故事背后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通过阅读他的文学作品,人们能够重新审视人性,思考人生。叶渭渠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他们大多取材历史上奇异的.超自然的事件.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面对地狱般的现实.不断复苏野蛮的生命.顽强地挣扎着继续生存所展现的野性的美。  相似文献   

6.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创作时间不长,但成就却是巨大的,作品主要集中在短篇小说方面.其代表作<罗生门>更是以其思想的深刻性,获得了持久的关注.本文拟探讨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经历与其创作之间的关系,并阐述<罗生门>所揭示的人在面临困境时如何选择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以《今昔物语集》中的故事为原型而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事大体上都延续了原典的精髓,但在细节处理上却体现了芥川高超的写作技巧。很多改动看似不经心,却别有寓意。他借着简单的故事,铺陈着善恶的纠葛,尖锐地揭露了陷于困境中的人们的自私本性。通过小说及其原典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芥川对历史的解析,并可由此分析他的创作意图和思想走向。同时,也可以从他对历史的再现程度和突破性的创作来了解芥川对《今昔物语》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对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罗生门》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通过对比两个译本相同的地方,说明文学翻译不能离开原文,它是"不逾矩"的;通过对比两个译本不同的地方,说明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它是包含了作家的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9.
《罗生门》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的审丑艺术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环境和人性之丑的大胆揭露,作家个人痛苦的成长经历、对所处日本大正时代社会的不满及西方文学的影响则是形成作家审丑艺术的重要原因。芥川在《罗生门》中以审丑的方式深刻地批判了现实社会,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人性由善变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刻画。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5,(96):18-19
《罗生门》是日本近代新思潮派杰出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评价极高的一部短篇小说,被许多中国学者翻译。其中卜宏霞、魏大海、楼适夷三位学者的译本有鲜明的特色,译作语言考究,是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译本。  相似文献   

11.
芥川龙之介对"桃太郎"故事的改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创作于1924年的小说《桃太郎》对日本民间故事“桃太郎”进行了创造性改写,他将桃太郎讨伐“鬼岛”的行为视为侵略,辛辣讽刺了桃太郎们的强盗思想,这一改写颠覆了“桃太郎”原本所颂扬的武士道精神,表现出对当时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倾向的敏感和批判。最早批判“桃太郎”故事的中国学者章太炎对芥川的改写起了启导作用。中国现代作家谢六逸按照日本“桃太郎”故事原型的译介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芥川批判性改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学者对芥川龙之介在华译介情况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且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疏漏错误之处.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对芥川龙之介及其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详实准确的考录,以便让读者对其形成一个较为客观详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坛不容忽视的存在,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芥川龙之介的死,标志着大正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坛的落幕.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和文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拟从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诗歌、其取材于中国古籍的小说以及其与中国文坛三个方面探讨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芥川龙之介后期反战系列小说之首篇的<将军>,着力描写了日军敢死队精神上的盲目、无奈和疯狂,对照表现出中国抗日志士的镇定从容、大义凛然和视死如归,辛辣讽刺了侵华日军"持枪盗贼"的本质,矛头直刺日军偶像乃木希典,而这一切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方兴未艾之时发出,是在日本本土中心发出,是由身为日本作家的芥川龙之介发出.其中的反战意识与被称为日本"近代思想之父"福泽谕吉之颂战思想针锋相对.仅此一篇足以评断,芥川龙之介可谓敏锐、真诚、勇于抗争军国主义的作家.他之被奉为日本现当代文学的偶像,从中国读者的立场观之也值得欣慰.  相似文献   

15.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1921年3月到中国旅行,其间不仅参观了中国的名胜古迹,还拜访了包括辜鸿铭在内的许多中国文化名人。芥川龙之介访问辜鸿铭,是将其看做反映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状况的一种载体。通过与辜鸿铭的交流和探讨能使他从中国古典文学文本中的虚幻与想象中走出来,切身感受到一个更加真实而具体的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16.
受汉代宗经尊儒思想的深刻影响,班固<汉书·艺文志>直承刘歆<七略>的分类方法."以<史记>附<春秋>";<隋书·经籍志>借鉴了班固的分类方法,参照魏晋以来各家书目的分类情况,结合魏晋至隋代史学发展的实际,将史类书籍独立列部并设十三小类,明确了"史部"概念.确立了史部在我国传统目录学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芋粥》是芥川龙之介取材于《今昔物语集》写就的历史题材的小说.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芥川都对原作进行了再创作.形式上的再创作主要体现在让叙述者“外显”这一点上.而通过分析《芋粥》中叙述者的类型,可以更好地对文本进行叙事分析  相似文献   

18.
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示了不同的黄昏美景,将自己的人生感受融入其中,构建了独特的黄昏意象。芥川文学作品中的黄昏意象隐现着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传统,投映着时代社会、病态人生的浓浓阴影,反映了芥川本人苦恼、悲哀、不安的内心世界及其对近代日本社会的不满。  相似文献   

19.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著名的小说家闻名世界,<鼻子>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题是围绕着"鼻子"的长短变化淋漓尽致地剖析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和主人公的虚伪本质,从中可以窥视出芥川龙之介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