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人称"老师",自古以来就是尊称,现在依然看好。君不见如今在公共场合或电视上出现的大有作为或小有建树的人,尽管从未当过教书匠,只要年纪大一些,或稍大一些,一般人也亲切地称其为"老师"。中国早有"五十而艾"、"六十曰耆"之说(《礼记·曲礼》),荀子有道是"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不管在"教师圈"以外被称为"老师"的人是否都"老"而且"信",至少说明"教师"、"老师"作为尊称至今并未失效。  相似文献   

2.
潘文新 《师道》2005,(7):17-18
教育界近来有人大力倡导要“乐于”做一名普通教师,本觉无可厚非,可近来又发展为有人倡导要“甘于”做一名“教书匠”,仔细想想就不得不有话要说了。  相似文献   

3.
孟其银 《现代语文》2009,(11):62-63
"教课文"与"教语文"差不多,平时我们老师所说的"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语文书",也就是"教课文",能把课文教好,其实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语文老师了。但"教课文"与用课文"教语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语文书“教课文”,其实就是传统的“教书匠”;  相似文献   

4.
学生喜欢有个性的老师,而每位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都有着他的自身契机和历史渊源,“四有”教师会让我们的教学“个性”起来。“四有”教师是指教师要具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海静 《教书育人》2005,(9):60-60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日:“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相似文献   

6.
诚如大多数教师所认同的那样,“教”与“研”的关系就像教师的左手和右手一样密不可分。下面我们听听江苏省特级教师戴林东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思考。[编按]  相似文献   

7.
“教师”和“老师”两词,内涵和外延颇多差互、交错之处。就《辞海》的解释而言,“教师”亦称“教员”,指“在学校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老师”是“学生对教师的尊称”。似乎二者只有中性和褒义的感情色彩的差别。但细加推敲,二者在构成方式、语义特征、语用价值等方面都有差别。从构成方式上看,二者都是双音节名词,但语素的性质和意义有所不同。”教师”由实语素(动语素)加虚语素构成,“老师”由虚语素加实语素(名语素)构成。“师”在古代本为名词,指“老师”(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现代由于双音化倾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教师,词典上的解释是:教员。是一种职业,是混饭的饭碗。尽管教师愈来愈难当,淘汰出局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但还算是没有风吹雨打日晒的饭碗。因此,教师被理解成只是一个职业,一个教书匠而已,重于教书,轻于育人。教的时间长,职业倦怠就出现了,对别人、对自己的贡献的动力似乎若隐若现,若有似无。常年照本宣科,有了“教困师”,有了“学困生”。当然。职业道德好的教师是数不胜数的,“毁人不倦”的老师也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9.
教师很适合进行研究。教师要搞教学研究。新一轮课改,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研究机会。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胜任教育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从而缩短教书匠与教育家之间的距离,最终实现教书匠与教育家之间的零距离。  相似文献   

10.
陈桂生 《福建教育》2005,(9A):12-13
本刊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知名教授陈桂生先生为本期“视点”专栏撰写关于教育智慧的文章,蒙陈先生欣然俯允,著文从教学机智的角度对教师的“智慧”作了精辟的剖析,在此特致谢忱。  相似文献   

11.
一、一身匠气花匠、木匠,工匠——但凡能称得上"匠"的,总归有独特的匠心,出众的才能,可是唯独"教书匠"似含贬义有一种机械工作的含义,没有活力,没有创意。一身匠气的这种人,要么把教书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要么就像蒙着眼睛机械干活的驴马,干得毫无生气。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文汇》2005,(5):13-14
长沙市工商职业中专学校的老师最近接到一份充满学校特色的《教师守则》。“皮鞋应保持光亮”、“公共场所避免出现抠鼻孔、掏耳朵等不良姿态”这一类要求出现在这份“个性化”教师守则中。  相似文献   

13.
不少老师在谈及自己的职业时,习惯地将自己戏称为“教书匠”。自然,这样说话的人充其量也就是将自己算作“能工巧匠”而已。事实上,在一般人心目中,教师也不过就是个手艺人,凭着肚里那点儿墨水和三寸不烂之舌授业解惑,维持生计。粗听之,这种说法并无多大不妥。细加推敲,这句话却包含两个明显的错误:第一,从教育目的上看,我们的宗旨决不在于“教书”,教书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其终极目标是“育人”;第二,从教育内容上看,  相似文献   

14.
黎姿 《亚太教育》2019,(9):42-42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旧的艺术课程标准已无法满足时代要求,教育部也对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进行了改革,新课程改革将会改变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世纪的教师是应该执着于成为过往的“工匠型”教师,还是展现新的活力转为“专家型”教师呢?本文将从课程改革的视角切入,探讨新世纪的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定位。  相似文献   

15.
记得刚上中学时,学习科目和作业一下子增加了许多,贪玩的我感到很不适应。几周后我发现,老师只布置作业而不检查作业,我便开始不交作业,老师偶尔抽查发现我没交作业,免不了要指责我。经不住玩的诱惑的我,也只有硬着头皮忍受老师的批评。过了一周后,我又发现老师只说交作业,并没有批改作业,于是我又开始耍小聪明,  相似文献   

16.
对教学进行反思,可以克服思维定势,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使自己走出“教书匠”的行列。反思是“教无定法”的要求,也是做“学型”教师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郑琦凡 《辅导员》2011,(21):57-57
从小到大.有许许多多令我敬佩的老师.但令我最敬佩的还是教我三年级的张云婷老师.她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神”。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决定教学成效的核心力量。不少教育界的同事都认同:要学生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乐于学习。所以今天我想将寻找课堂真谛的镜头聚焦于“教师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另类的课堂真谛——教师学习的有效性。与传统抽离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师学习模式相比,现在  相似文献   

19.
教师应该怎样成长?是成为“通才”还是成为“专才”?本刊第六期《用“通才”的眼光看教师》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其实,“通才”和“专才”之争,不只关乎教师的成长方向,更关乎教师的培养模式。本期我们发表一些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意在将讨论引向深入。老师们的观点见仁见智,怎样看待“通才教师”、“通才”应该怎样培养、“通才”与“专才”的关系,等等,是这次讨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应试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之交,在所谓“素质教育”提法出现后生造出来的单词,指称游离应然的基础教育目标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不过,从那时起,“素质教育”未见起色,而“应试教育”不但势头未减,反而变本加厉了。至于这种状况是如何形成的,怎样看待这种反常的学校状况,其实是有共识的。因为如此令人厌倦和不安的现象,实在太露骨了。稍嫌不足的,或许只是以平常心看待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