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滴水穿石,是一种自然现象。小小的水滴,为什么能穿透坚硬无比的岩石?古人云:“滴水穿石,非力使然,恒也。”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  相似文献   

2.
唐爱莲 《四川教育》2015,(Z1):38-39
【案例】《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片断("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以上是课文最后一段文字。)师:同学们,请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生1:我的感悟是,"滴水穿石"告诉我们,只要认准自己的目标,并且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奋斗,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相似文献   

3.
目前,说理文的教学存在定位不准、功能不清等问题。姜老师教学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对说理文的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课堂上,姜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语言、结构感悟言语智慧、谋篇智慧、人生智慧和学习智慧,促进了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4.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22课。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要引领学生深刻领会“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滴水穿石”精神。在教学的预设过程中,如果进行合理的变序教学,将会突出教学重点、厘清教学难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从介绍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入手,列举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重点阐述了由这一奇观所得到的启示: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时,我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滴水穿石"的情景再现,  相似文献   

6.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性文章。教学这篇文章,教师确定了让学生感受说理文观点表达理性、叙事概括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朗读感悟、比较归纳和读写迁移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感知说理文的语言特点,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德育?德育的核心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靠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兴师动众的检查评比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领悟、体会、反思、践行。带有强制性的,以检查评比为主要方式的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需要,学校德育应重视学  相似文献   

8.
说理文如何教?本文以《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为例,提出了说理文教学从"内容"走向"表达"这一观点,并从教学的四个板块分别进行具体阐述:聚焦方法,了解说理文"事例典型之美";聚焦表达,感受"形式表达之美";聚焦语言,体会"语言简洁之美";立足语用,注重表达迁移。这样的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9.
马元 《青海教育》2009,(9):37-37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难点问题。俗话说:“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须训练有素,长期养成。  相似文献   

10.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性的议论文,从内容上来说,没有什么难懂的语句,也没有深奥的哲理,以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应该一读就懂。所以在教学中根据文本的体裁特点,我确定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结构、表达方式,并能尝试运用。并且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即“说理不轻文”,使说理文教学也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我抓住“语言”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1.
《谈礼貌》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10册中的一篇课文。苏教版教材中还选编了《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与问》等说明事理的课文。这类说理文的行文逻辑和表达方法都大同小异。从结构上看,都有一个议论文的大体框架;从写法上看,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我在教学《谈礼貌》时,着重思考的就是把握说理文的文体特征,关注阶段特征,让说理性的文章说出“语文的理”,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说勤奋》(四上)、《滴水穿石的启示》(五上)、《谈礼貌》(五下)、《学与问》(六上)、《学会合作》(六下)5篇简单的议论文。教学这类说理性课文,很容易滑入"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纠缠于"为何要  相似文献   

13.
正如果将课堂比作旅途的话,语文教学就是师生行进在"语言文字"之路,品味其魅力并不断提升其运用能力的过程。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常因步履匆匆而错失风光无限。此时,我们须调整前行节奏,让语文的芬芳散发在"进""退""停"之间。一、跨前一步的精彩都说语文课堂教学"要在语言文字中走个来回",但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却常是"有去无回",有着踟蹰不前的遗憾。例如案例一:《滴水穿石的启示》中"李时珍事例"的教学。(学生默读,圈画出体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精神的词句批注后交流)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生1:我从李时珍"从小就立志学医"看出他小时候就有一个远大志向,二十多年一直没有放弃,可见他目标专一。  相似文献   

14.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文章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从而获得成功的事例,这些事例会给读者带来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5.
流水之畔,红尘滚滚。问生命:成,你能否有朗月照花,深潭微澜的美艳?你能否有不计顺逆、不计成败的超然?你能否有扬鞭策马、登高望远的旷达?败,你能否有滴水穿石、汇入江流的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五年级教材《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议论文.文章抓住一个切入口,通过启示触发灵感,进行人生感悟.文本中将滴水穿石的自然现象作为引子,提出了做事应该目标专一,绝不能半途而废的论点,对学生进行了人生哲学的引导.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但要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明白和学会通过事物引发思考的写作手法. [教学思路] 我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学到基础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读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感悟,最终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一种真实体验.  相似文献   

17.
孙钢芬 《现代语文》2010,(8):114-116
怎样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怎样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想法是特别单纯的,也是特别功利的,就是希望有一种最快速的方法让他们的作文成绩提高一些,如果不提高的话就影响语文成绩,就影响成绩总分。但古人云:“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水平的提高也非一朝一日即可成功,而重在日积月累地不断锤炼。这就使很多学生只能“望文兴叹”“望文生畏”。针对这种境况,笔者想能否从日常教学入手,尝试“快乐作文”的教学方法,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此谈些粗浅的不成熟的看法与做法。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自然现象:屋檐流下的水滴,时间长了会在房前的石头上侵蚀出一个浅凹坑,由此便演绎出成语“水滴石穿”(或称“滴水穿石”),比喻人们做事时,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做成很难办到的事情。那么,“水滴”能使“石穿”吗?云南的周创同学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认为,在没有设置前提条件下,水滴石穿是个笼统的说法,是个不科学的结论。周创同学的看法的确有一定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19.
徐特立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徐特立老先生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老革命家徐特立,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他相信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作用。当年徐特立学封面说明说文解字》时,把0个部首平均分配开来,计用一年的时间来读,  相似文献   

20.
钟珏 《教师》2012,(8):23-23
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本质特色和精神面貌的反映。它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环境、班级制度文化环境、班级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复合因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