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德国,喜欢吃鱼的家庭中,长年备着一种药丸,这种药丸是专门为鱼制造的,其功用就是让鱼在服用之后,能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德国人在杀鱼做菜之前,会把这种药丸给鱼喂下,待鱼昏迷以后,再进行宰杀。德国人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使鱼在死亡的时候感觉不到痛苦。  相似文献   

2.
一在德国,喜欢吃鱼的家庭中,长年备着一种药丸,这种药丸是专门为鱼制造的,其功用就是在鱼服之后,鱼能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德国人在杀鱼做菜之前,就会把这种药丸给鱼喂下,待鱼昏迷以后,再对它进行宰杀。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是为了使鱼在死亡的时候感觉不到痛苦。  相似文献   

3.
在德国,喜欢吃鱼的家庭中长年备着一种药丸,这种药丸是专门为鱼制造的,其功用就是使鱼服用之后,能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德国人在杀鱼做菜之前,会把这种药丸给鱼喂下,待鱼昏迷以后,再对它进行宰杀。德国人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为了使鱼在死亡的时候感觉不到痛苦。 在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新华字典》的第11版修订本中,我们注意到,与前一版相比,在动物方面,删除了如下内容,  相似文献   

4.
正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心中的阳光,就是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学生只有在这种爱心的呵护下,才会抬起头来,迎着阳光走路。一、尊重学生的人格1.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特东西,那就是个性。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独特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在于使自己成为他自己。"卢梭也有句很经典的话叫"天性而为",  相似文献   

5.
林丹 《中小学校长》2023,(4):7-9+50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之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践行方向。在此背景下,德育应培养人的敬畏自然之心,除了培养敬畏自然之心,还应培养敬畏他人生命之心和敬畏自我生命之心。唯有秉持“天人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人际和谐(处理好人与社会、他人的和谐关系)—自我和谐(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三位一体的生态观念,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正确的培养敬畏自然之心的德育。  相似文献   

6.
教育领域中的自然分为"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两者具有本质区别,"自然之自然"本质上指人的天性,"人之自然"本质上指自然界。其中,"人之自然"是不可教的,也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教育要尊重与顺应"人之自然"。"自然之自然"对人类具有"包容性"和"反抗性",并且它的智慧是无限的,所以教育要敬畏与珍视"自然之自然"。教育只有同时兼顾"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教育与自然才能真正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7.
说敬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地位高贵之人和圣贤之言的敬畏。从古至今,绝大多数人都会有所敬畏,有人敬畏祖先、神灵,有人敬畏自然、科学,有人敬畏法律、正义。人常道,人要有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8.
一、绿色课堂——溢满爱意绿色的课堂应该是溢满爱意的,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简单的说,就是教师要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老师要像春风一样对待学生",所谓"润物细无声",以平等、真诚之心对待学生,以民主、尊重的方式接纳学生。教师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是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充分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使整个课堂充满爱意,溢满阳光。哈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课堂中,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而不是一个学习的机器,我们教师要热爱这一个个生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理解是肯定人在改造世界的能动生产实践中,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自然界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强调人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都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强调人类对于未知的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尊重,启迪后人善待自然,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性发展。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观念前提是要敬畏自然,这是由自然的先在性所决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遵循尊重自然的伦理规范,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顺应自然,要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因为敬畏所以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顺应,顺应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11.
心有敬畏,行有依归。一个人要懂得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规则、敬畏真理,敬畏所有值得敬畏的东西。我们的教育要注意培育青少年的敬畏之心,有所畏方能有所为。  相似文献   

12.
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她对待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感受上苍的垂爱懂得要抬头仰视。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的生命意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本,以人的生命质量为本。教育要发掘生命的力量,要珍视生命的纯真,为人的生命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尊重生命的规律,尊重生命的平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善待生命,认识生命的本质,敬畏生命的崇高。  相似文献   

14.
尊重:课堂教学公平的伦理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楠 《教育导刊》2011,(6):12-14
课堂教学公平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但公平的依据在于对人性的敬畏和平等人格的尊敬,课堂教学公平内含着人性的根基和伦理的关怀,通过对学生内在心灵的关照,尊重成为课堂教学公平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5.
《都市精灵》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主题为"人与环境",提倡人类应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都市精灵》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人与鸟相处的动人情景,文中对比手法的使用特色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的多样化上,更因为质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抚去了对比本身的明锐,使得整篇文章随和自然,使读者更容易亲近并产生共鸣,可谓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16.
论敬畏之心     
人只有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道德、敬畏法律,才能敬畏自身,实现自身的权利。缺乏敬畏,是造成自然生态被破坏、道德水平下降、法律威信丧失的内在根源。因此,人们应该常怀敬畏之心生活。  相似文献   

17.
敬畏自然     
我们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我们要记住,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我们还要记住,人诚然可以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但这是有限度的,自然有其不可接近和揭穿的秘密,各个虔信的民族都把这秘密称作神,我们应当尊重这个秘密。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其工作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要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言传身教感化学生。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一、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就是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有的学生有心理或生理的残缺。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做班主任的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他来自农村还是城市,无  相似文献   

19.
管仲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师是树人的人。教师是儿童成长成材的启蒙老师,因此,教师职业需要你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心,永远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操着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尤其是在品形教育中,更是要热爱他们,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尊重他的人格,爱护他的自尊心,要公正平等地对待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用爱去呼唤他们,用心去沟通他,让学生从小就亲身体验到他身边处处充满着爱,处处充满着友善,从小就根植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20.
杨霞 《海外英语》2012,(23):219-220
人类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时,试图从"人类沙文主义"的禁区中走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并存。该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对英国作家迈克·莫波格的小说《战马》进行文本解读,揭示作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关怀。他呼吁人类要关爱生命,尊重人与自然的平等,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