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亮 《教育》2014,(10):35-36
“上不了好小学就难上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难上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这是许多父母为孩子设计的一条“成才链”,“孩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家长最多的一句口头禅。于是,四五岁的孩子要背唐诗宋词,幼儿园课堂心算加减乘除甚至引入奥数,幼儿教育小学化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2.
艾珠 《学前教育》2014,(6):26-26
去年9月,女儿进入小学一周后,我故意逗女儿:“上小学好?还是上幼儿园好啊?”谁知,女儿得意地说:“当然是上小学好啦!”一直在幼儿园工作的我当即像被浇了一盆冷水。看着疑惑的我,女儿解密道:“上小学有下课时间,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幼儿园除了上课,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大学 ?这本来是个“常识” ,但“常识”往往最容易被人忘记 ,特别是被搞教育、办大学的人忘记。大学不再从“学术自由 ,兼容并包”的理念上撤离 ,大学才会有学术气 ,校长、教师才会有学者气 ;学术生态优质 ,大学才能出大师 ,大学才得以称之为大学。这是中国现代大学的童年时期早就宣示了的世界现代大学“通例”。“通例”不就是“常识”吗 ?  相似文献   

4.
秋思 《教书育人》2002,(5):48-48
而立之年喜得女儿,今天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单独远行。当接到女儿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当妈妈的心中不知是喜是怕还是忧……女儿十八岁还不曾离开过我的身边,就在昨晚还和爸爸妈妈挤在一个床上撒娇,可现在要离开我们到很远的城市去上大学?一想到这儿,就止不住泪如泉涌,朋友们看着不解,在一边不停地劝:“孩子上大学是喜事,哭什么?”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好像孩子不是去上大学,而是去老山前线一样……女儿呢,高兴地蹦跳着,和同学们闹着,她哪知道此刻一旦离家,以后怎么生活。她像一只羽翼未成的雏燕急着飞向蓝天,恨不…  相似文献   

5.
白纸和黑点     
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位婚后不久的女子,每次回到娘家总爱在父母面前诉说丈夫的不是,历数他的缺点。父亲听了不以为然,他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一个黑点,然后问女儿:“你看上面有什么?”女儿不假思索地说:“黑点。”父亲再问,女儿仍然说:“只有黑点啊。”父亲说道:“难道除了黑点,你就看不到这是一张白纸吗?”女儿听了恍然大悟,她明白了父亲话里的含义。从此之后,她再也不向父母数落自己丈夫的缺点,两口子的感情也比以前好多了。这个故事,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无启示。其实,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被画上“黑点”…  相似文献   

6.
家有小女怡然,近日才满四岁,伶俐可爱,时出令人啼笑之言,零拾一二,以示怀爱。离婚吾女睡前有吸吮手指习惯。一夏日,我在床边看护她入睡,旨在监督她改掉“恶习”,女儿深知我意,出语:“老爸,我们俩离○王艳明婚吧!”我愕然,问何缘故。女儿答日:“离婚就是分床睡。不要你在我旁边。”我转而明白,原为要支开我。改称呼为鼓励女儿有上好表现,妻和我不时夸她“然然长大了”。一日,我故技重演地夸耀她时,女儿认真地对我说:“我长大了就不叫你老爸了。”我问为何,女儿答:“我长大了,就叫你哥哥了。”我急忙拒绝:“这绝对不行…  相似文献   

7.
女儿上大学住校了,我在陆续整理她的东西。她从小到大的东西我都不舍得扔掉,一直给她保存着。这些东西确实很多很杂,唯独一张小小的纸片。引起了我特别的注意。那是女儿小时候画的一幅画,画上一个小女孩哭得非常伤心,旁白框里的字是:“为什么奶奶来了以后,你们就不管我了?”纸片的右下角写着:请爸爸速回信!  相似文献   

8.
曾看过这样一篇小品:中国父亲端木,拿着赴美读高中的女儿寄来的美国各科老师的评语,大跌眼镜:这真的是我的女儿吗?!她“有语言天赋”,她“乐观积极”,她“优雅”而有“创造性”,她有“人格的力量”,她是“宝贵的财富”!其中一位美国老师在推荐女儿上大学的信中说:“我以性命担保她行!” 这句话让一个父亲的心无比惊讶又深深地震撼。因为仅仅在4个月前,端木送走的那个女儿,是一个被老师批评为“没有数学脑子”,垂头丧气地对着父亲说“我厌学了”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林肯的继母     
女儿第一天去托儿所,我抱着女儿说:“那儿有很多小朋友和玩具,我会早旱地来接你。”女儿上学前班,我说:“要好好上课,听老师的话,做一个好孩子。”女儿上高中,我说:“要机灵,接受新观念要快,要特别注意学习方法。”女儿上大学了,我说:“要学会照顾自己,需要什么给家里来信。”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用这种近乎遇渴掘井的方式来忠告和规范她,我觉得我这样做是在尽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0.
孙世杰 《生活教育》2012,(17):21-22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老师曾经讲过一段经历。他在某地讲学,主张取消奥数班。一个不到10岁的小孩子站起来,质问顾老师:"顾爷爷,你说要取消奥数班,我们不上奥数班就考不上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初中,就考不上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考不上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毕业后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怎么养家糊口啊?"顾老师感叹说:  相似文献   

11.
况晨光 《中国德育》2005,(6):36-36,49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一项必须注重情感才能做好的工作。师生之间真正有了积极的情感联系和心灵感应,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才会真正具有“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等生     
女儿的班里总共有五十个人,而每次考试,女儿都排名中间,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丈夫看到一则九岁孩子上大学的报道,很受伤地问女儿:“孩子,.你怎么就不是个神童呢?”女儿说:“因为你不是神父啊。”丈夫无言以对,我不禁笑出声来。  相似文献   

13.
在女儿三岁时,我就开始住院,不能与她日夜相伴。然而,作为母亲,我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牵挂之情的途径:我经常把叮咛嘱咐的话浓缩成短短一句,写在纸条上,让家人贴在女儿床头上。后来,家里为此买了块黑板,渐渐地就形成了“每月一句妈妈赠言”。从幼儿园到大学,这样的赠言已积累了近二百句,内容大部分是我自己写的,也有少数  相似文献   

14.
南京曾经出过一个赏识教育的“神话”:周弘先生配合学校教育成功地将自己的聋哑女儿培养成为中国第一个聋人女大学生、中国第一个聋人留美硕士。周先生培养女儿的事迹非常感人,听他演讲的人几乎场场爆满。他用亲情的关怀弥补了教育人文关怀的不足,用理解和鼓励引领教育走出“管理”的误区。周先生让自己聋哑的女儿和正常儿童一道,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出国留学。  相似文献   

15.
董超 《现代语文》2009,(10):36-37
在我们老师的圈子里几乎人人都知道:谁都可以上语文课,但要把语文课上好就很难了。这个“难”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工作辛苦,作业尤其是作文难改;二是工作努力程度和学生成绩难成止比,语文课上起来比其他课吃力多了,  相似文献   

16.
上医治未病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写下这个题目,惹出一个笑话——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把这个题目改成了“上医治胃病”,大概是想到了她妈妈患有胃病。我告诉女儿,“上医治未病”的意思是:上好的医生,能够在人们未生病时提出防病措施。  相似文献   

17.
女儿理财     
陈东梅 《早期教育》2004,(11):34-34
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她有了许多新的需求。一天,她兴冲冲地跑回家,对我说:“妈妈,请给我准备一个钱夹,我要把我的钱(几枚硬币)放在里面。”女儿要理财了这是好事,我马上买了一个新钱夹,连同一周的零用钱一起送给了她。第一天,放学回来,女儿说:“妈妈。我用一元钱买了两根雪糕。”我吃惊道:“你怎么可以一次就吃两根雪糕呢?”  相似文献   

18.
有一句流行语:“男孩要贱养,长大了才会奋斗;女孩要富养,长大了才不受诱惑。”很多家长让自己的女儿学习诗琴棋画、舞蹈唱歌,培养气质,穿着打扮更是讲究贵气。这也带来了问题,任性、刁蛮的女孩还真不少。加上现代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营养水平也提高了,  相似文献   

19.
摆在我面前的是《华夏时报》刊登的一篇特稿《父亲“玩学习”,一家“玩”出了3名女博士》:武汉市一位出身农民家庭的57岁的陈克正老师,早年坚持用“玩”的形式引导3个天资并不出色的女孩学习,使孩子们的学习充满兴趣,轻松自如。后来,大女儿成了德国耶拿大学的博士生,二女儿成了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博士生,三女儿则是中国科  相似文献   

20.
家有小女     
冷梦 《今日教育》2004,(2):45-45
我女儿小学快毕业那一年她的爸爸去了国外,这样一来出现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女儿没有了双轮专车接送她的“司机”。女儿的安全问题让我担忧,于是我神情严肃地给女儿规定了,两条家法:必须按时回家;万一放学晚了必须打电话或呼机。我那时做报社记者,我的工作时间不确定,贯彻家法靠的是现代通讯工具和女儿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