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普若岗日冰原科学考察的意义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区。研究证实[1— 5] ,全球的平均气候变化信号在青藏高原会被强烈地放大。因此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幅度远大于其周围地区。这样 ,无论气候变冷还是变暖 ,在青藏高原都会比其它地区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周围及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从而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中国东部地区气候产生重大影响。青藏高原对季风的影响 ,则更是全球地球科学家共同关注的重大科学研究课题之一。中国对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季风演化的研究 ,在老一辈科学家诸如孙鸿烈、刘东生…  相似文献   

2.
公路施工期水资源污染影响分析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夏远志 《西藏科技》2011,(11):37-40
结合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公路建设的特点,从水资源保护角度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公路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机理。认为公路施工建设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有公路开挖对地下水流和对地表径流形态的影响;公路弃渣对地表水体水文条件的影响;公路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施工废水、生活污水以及路面径流雨水对地表水体水质的影响。结合国内外公路发展中水资源保护技术及工作经验,提出了青藏高原地区公路施工过程中水资源保护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受全球变化影响,近年来.第三极地区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也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第三极地区环境。首先,第三极地区以其独特的冰冻圈过程.对全球变化表现出敏感的响应;其次.该地区地表生态系统分布格局与功能.对全球变化的适应与平衡十分脆弱;再次.该地区在长时间尺度和大空间范围上的变化.对整个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环境系统均具重要影响。而且,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第三极地区.是影响亚洲季风及我国气候异常和变化的关键区域。在青藏高原研究中,我国拥有地缘优势。  相似文献   

4.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这片被喻为“世界屋脊”的地区被认为是板块挤压形成的,印度板块向北与亚洲板块相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起。  相似文献   

5.
孙鸿烈 《资源科学》1980,2(2):10-24
土地是由地貌、植被、土壤、成土母质、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时它还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所以,土地既是天然的自然综合体,同时又是社会的自然综合体。构成土地的各因素在一定空间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起来表现为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土地的特征。土地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农林牧业的发展方向、途径和潜力。在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青藏高原,尤其需要开展对土地的研究。本文是划分高原山区土地类型并探讨其农业利用评价原则、方法的一次尝试,系作者1961,1973—1979实地考察研究的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誉,它的强烈隆起是近200万年来地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不仅对高原本身,而且对毗邻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作为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研究领域的天然实验室,它一直是中外科学家十分关注的地区。青藏高原的主体在我国境内,揭开青藏高原奥秘的重任必然落在中国科学家的肩上。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定位于环境变化与影响及其对策,围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影响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聚焦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与适应、灾害风险与应对等问题,重点考察研究过去50年来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在亚洲水塔失衡、青藏高原固碳功能与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川藏铁路沿线灾害应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青藏高原矿产资源远景评估、青藏高原人类适应历史与绿色发展建议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西风与印度季风两大环流是控制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研究显示两大环流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基于降水稳定同位素实测与模型模拟发现青藏高原现代西风与印度季风的相互作用特征表现为3种模态,即印度季风模态、西风模态和过渡模态。基于湖泊沉积记录的分析,发现3种模态主控范围在历史时期不断发生变化。3种模态对现代青藏高原环境产生连锁式环境效应,使得该区的冰川、湖泊、生态系统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具体表现为印度季风模态的冰川强烈退缩,湖泊趋于萎缩;西风模态的冰川趋于稳定甚至部分出现前进,湖泊趋于扩张;过渡模态的冰川退缩程度减弱,湖泊变化不明显。西风模态的植被返青期提前,印度季风模态的植被返青期推后,而过渡模态的植被过程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9.
论扶贫的软件投资方向席群要消灭贫困化不是纸上谈兵,它面对两大因素: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二是人文环境的变化。根据社会主动观点来看,人类的贫穷大多发生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或远离城市、交通要道的闭塞地区,而这类地区大多人文环境也较差,诸如生存观念、生育观念...  相似文献   

10.
高原气候环境与人类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央 《西藏科技》2006,(4):50-51
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在4000m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且具有复杂地形的巨大台地,其主体呈椭圆形。研究结果表明,本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大量石油燃料的燃烧、不合理的土地使用、森林砍伐,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也使青藏高原的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气候变化可以改变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引起人类很多疾病的发生。世界气象日曾有“天气、气候与健康”的主题,明确提出天气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气候对人的健康和情绪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青藏高原气候的特征:低气压,寒冷,干燥,大风,强辐射。这些都会对人体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使人体产生不适,进而患上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内河航道很多,不同地区的内河航道地质、工况条件差别很大,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的明显,航道是我国水运事业发展的基础,对于内河航道疏浚是航道建设的重点,但是内河航道疏浚工程施工的时间很长,而且工程量很大,在施工的时候容易对水体造成很大的影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环保理念在提出和应用实现内河航道疏浚和生态保护和谐发展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喜马拉雅P-T-t轨迹的热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青藏高原南缘主中央断层(MCT)以北出露地表的高喜马拉雅变质系列进行了P-T-t轨迹的热模拟,考虑了其变质作用经历了二次构造变质事件:一次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叠瓦状逆冲作用之一而产生的地壳增厚,其后发生剥蚀抬升;第二次是发生在地壳浅部的高温变质作用,同时考虑到在剥蚀过程中其剥蚀速率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藉此进行了P-T-t轨迹的模拟,并对可能产生地壳浅部高温变质作用的两种机制(花岗岩浆浅层侵入机制和地壳上部富含放射性同位素机制)分别进行了数值计算。模拟结果与实测的P-T轨迹相比较,表明了地壳浅部加热的合理机制应当是花岗岩浆的浅层侵入,同时数值结果还表明在本文研究的高喜马拉雅地区无持续显著的摩擦生热作用,这与本区没有观测到沿断层的反转变质现象相符合。  相似文献   

13.
自然环境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存条件之一,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民族心理以及文化艺术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景颇族先民由西北及青藏高原经过横断山进入云南西部,其独特的自然生存环境对景颇族生产生活、民族精神、文化艺术等都产生重要影响。本论文试图就自然环境对景颇族传统音乐审美风格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对景颇族传统文化艺术有更加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4.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带。研究川西地区地壳的速度结构对整个内地板块而言也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三峡大坝的施工和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受到青藏高原动力学学者和大陆内部块体边界动力学学者的青睐。鉴于台站覆盖区域和空间分辨率的的技术缺陷,对深入了解川西高原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和地震成像研究存在一点的难点,本文就川西高原速度结构及地震成像问题做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气候环境     
《科学中国人》2022,(24):12-13
<正>从沙漠到香格里拉,揭秘青藏高原东部隆升历史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带领的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揭秘香格里拉的前世今生。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通报》(ScienceBulletin)。以稻城香格里拉为代表的青藏高原东部高海拔森林景观曾经是一片低地沙漠,直到3400万年前才转变为现今的模样。研究成果重建了青藏高原东部5000万~3400万年前,从约600米的低海拔沙漠到约3500米海拔高山森林的隆升历史,揭示了约距今5000万年至距今3400万年的中-晚始新世,一个独特的古亚洲季风系统和以稻城香格里拉为代表的横断山现代生物多样性热点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了解了季风对未来全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地区重力位能与板内变形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力位能及其重力浮力是大陆板块内部重要的构造变形动力.中国西部地区构造变形以垂向抬升、横向拉伸和压缩为主要特点,其重力位能及重力浮力分布,深刻影响着西部板内变形动力学机制.地震学和重力学方法计算表明中国大陆西部蕴藏较大的重力位能,其中青藏高原重力位能在2×1012~7×1012N/m之间.地壳重力位能变化导致的重力浮力,是板内变形的主要构造力.在一定流变学条件下,重力位能足以产生青藏高原活动地区的构造形变.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南边疆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海拔一般在四千米以上,面积大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它具有十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富绕的自然资源。因此,对科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课题。比如,高原的自然条件与资源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和改造?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发展我国科学也会做出很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从一九七三年起,在高原南部开展了比较全面的、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与机理,第二次青藏科考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环境效应专题科考分队于2020年8月9日至25日组织科考人员赴拉萨市周边、日喀则市和阿里地区沿线区域开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变化对植被环境影响"的综合科学考察,考察内容包括典型类型植被环境、优势物种和土地利用等。文章主要对青藏高原中西部植被类型及其优势物种进行分类和总结,发现青藏高原中西部的植被类型主要为高寒草甸和荒漠草原,优势物种为豆科类和禾本科类的植被。  相似文献   

19.
海洋和大陆岩石圈下的混合地幔对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参量化模型方法,建立了海洋岩石圈板块和大陆岩石圈板块下混合地幔对流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的相互作用,造成在地球演化的晚期海洋岩石圈板块和大陆岩石圈板块下的地幔幕式翻转不同步,导致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缘地带成为构造活跃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下游河谷有一个巨大的马蹄型大拐弯地型,由于这个大拐弯地形的存在,使本来属于寒冷干旱气候的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地区,不知何时开始竟然出现了暖润宜人、四季如春的舒适气候,那些只有在温湿气候带才会生长出的红花绿草、鲜果美景,为什么会出现在青藏高原这个奇特的自然环境中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