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的创办人,英敛之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转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一位爱国的天主教徒,他又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海内外学术界尚缺乏必要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这样一位历史奇人的生命历程展开一番探讨。英敛之(1866—1926年)名华,号安蹇、安蹇斋主,又号万松野人。赫佳氏,满洲正红旗人。他家世寒微,为获得一份粮饷自小学武。1873年,英敛之接受启蒙教育,后弃武从文,钻研百家,流览稗史,能文章,工书法。由于接触到天主教的宣教品,英敛之对西方宗教有所了解,并于1888年皈依了天主教,后在北京西…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的创办人英敛之为研究对象,以较为珍贵的资料系统揭示其在近代开民智过程中提倡白知文,进行白话演进,创办新式学校的历史活动和贡献,并给予客观、准确的分析和评判,进而阐明在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转型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严复为第一代接受西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他在翻译西方经典与宣扬西方启蒙思想上有杰出的贡献,然而他也受到传统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反启蒙"的特点.严复思想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响下,具有一部份矛盾、两歧的性格,然不容忽略的是,严复一生思想亦有其连续性,而且他的现代性方案与源自佛道思想的终极关怀之间具有内在凝聚性,并非全无理路可循.此一个案显示中国知识分子在追求西方观念的同时,并不忘情中国传统,其理想在建立一融合中西之长,而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4.
虽然在近代史上人们并未提出“文化安全”这样的概念,也未提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但是,文化安全问题在近代确实已经非常明显地摆在了饱受列强侵略欺凌的中国人面前。近代以来列强的武装侵略和直接的文化侵略给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带来的威胁,促成了中国人文化安全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中国报告文学萌生于近代。这一文体的生成,是由多种文化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近代文化的转型,是报告文学发生的内在动因。报告文学是近代新闻文化的伴生物,是此间政治文化的载体。同时,它又是近代写实文学观的一种积极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英敛之与吕惠如、吕美荪和吕碧城是清末民初教育界和文学界重要的人物。英敛之与吕氏三姊妹交往甚密,他们的交往促使了北洋女子公学的创办,也推动吕氏姊妹在文学上的辉煌。通过对英敛之与吕氏姊妹的交往的考订,透视清末民初英敛之和吕氏姊妹在思想上的互动,解析英敛之和吕氏姊妹思想和生活轨迹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陈桦 《中国德育》2008,(11):92-92
在中国封建时代,由于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及庞大的农村人口的存在,社会救助主要体现为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灾荒救助与贫困扶助。在救灾与济贫这两大任务之中,前者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灾害的防备,以及灾后的救助工作,始终是历代封建王朝社会救助活动的基本内容。而各种救助活动得以开展,  相似文献   

8.
买办是中国近代伴随外来入侵势力侵略中国而产生的一个特殊阶层 ,是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理人。买办最早产生于鸦片战争之前的广州 ,在广州处理对外贸易的公行中就已设置买办为外商服务。当时的买办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专为外商船只采买物料及食品的商船买办 ;一类是在外商商馆中代外商管理总务及现金的商馆买办。当时买办一职 ,受到封建政府的严格控制 ,中国人不得随便充当 ,而外商亦不能任意选雇。随着外来入侵势力的增强 ,这一限制被打破。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 :雇觅跟随买办及延请通事等项 ,由外商…  相似文献   

9.
10.
同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一样,近代中国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阶段。北洋政府所处的时代-,是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剧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下由一个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化工业社会迈进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英敛之主持《大公报》十年之久,报纸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以救国启蒙为己任,这一新闻特色也影响到其文学风貌。《大公报》诗歌不仅改变了诗歌传统的传播方式,其文风也明显受到诗界革命的影响,有了新的视野新的境界;《大公报》小说讽时讥世,发挥着报刊谴责小说的功能;《大公报》积极倡导女学,鼓舞和催生了女性写作群体。《大公报》以文学表达改良社会的愿望,表现出清末民初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新质和特色。  相似文献   

12.
英敛之与吕惠如、吕美荪和吕碧城是清末民初教育界和文学界重要的人物。英敛之与吕氏三姊妹交往甚密,他们的交往促使了北洋女子公学的创办,也推动吕氏姊妹在文学上的辉煌。通过对英敛之与吕氏姊妹的交往的考订.透视清末民初英敛之和吕氏姊妹在思想上的互动,解析英敛之和吕氏姊妹思想和生活轨迹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必然产物。从社会史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有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内在主因。具体说,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及国内新式教育的兴起为中共的创建准备了领袖群体,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的创建提供了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与五四运动的政治实践为中共的创建准备了干部条件,中国工人阶级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成长起来奠定了中共创建的阶级基础,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形势及政治现代化进程形成了中共创建的政治条件。换言之,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诸多层面,为中共的创建提供了"领袖群体"、"指导思想"、"干部条件"、"阶级基础"、"政治条件"等前提。  相似文献   

14.
天津开埠后,随着国内外贸易、近代工商业、文化教育事业等发展,居民消费结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公报》创办人英敛之在其日记中较为详细记录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津中、上层居民饮食消费概况,本文以其日记为中心对近代天津居民饮食消费结构、消费观念发生的变动、变动的原因及对天津餐饮业、食品加工业、餐饮观念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翻译文学的创作不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还是两种社会文化从碰撞到融合的过程。翻译小说受到了译者语言水平、价值观以及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接受程度的制约。翻译小说要为本土读者所认可,必须做出一定的改变,即本土社会文化对翻译小说产生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对近代翻译小说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样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在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现代企业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当前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的病症及应对之道等三个方面,揭示了现代中国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从自在的影响到自觉的吸收,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充分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胡适首举文学革命义旗 ,第一个提倡白话文 ;认真对待和整理祖国的文化遗产 ;运用新方法、新理论 ,开拓历史研究的新领域 ;大力倡导撰写传记文学 ,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9.
吴圣刚 《天中学刊》2007,22(4):123-126
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性。所谓文化的多元性,既是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呈现形态的一种定性,也是指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多种可能的一种过程。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在表层、中层和深层分别表现为文化形式的多元性、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