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问题历来被政治家、思想家所重视。人才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提出了选拔人才要以德才兼备作为标准,同时他也提出“才难”的观点。孔子的人才主张很全面,基本上形成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任人唯贤的人才学思想体系,同时也是社会大变革在孔子思想上的反映。孔子“举贤才”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任人唯贤政治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试析<<论语>>中也子的伦理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所反映,其表现为:第一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第二,他主张为国以礼;实行德政;统治者起表率作用;举贤才。孔子伦理政治思想的突出特点是道德与政治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3.
孔子认为“人”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举贤才”的治国方略,进而在上述重人思想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等把“人”划分为圣贤、君子、仁者和小人四类,按照“人”的划分标准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是一个尊贤重士蔚然成风的时代。适应着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变革,各家各派都很重视人才,都在讲揀选贤才的问题。比如孔子讲:“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墨子也主张尚贤,他说:“夫尚贤者为政之本也。”(《尚贤上》)孟子也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上》)但由于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同,各自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的差异,因而各家有各家的贤才标准。孔子举贤才,是在不违背亲亲的原则下,对奴隶制的用人制度多少作些改良,其目的是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墨子尚贤不是改良而是革新。他主张‘农与工肆之人”也能参与政治,也能参与国家管理。他反映了小生产者迫切要求改善经济地位的愿望。孟子尚贤是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巩固广罗人才。生在战国后期的屈原也主张举贤,他的举贤是服从他的美政理想的,是受他的美政理想支配和制约的。可以说美政理想决定着举贤的方向,举贤的方向又体现着美政理想。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官德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修己正身、学思结合、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自强不息、执两用中、以义制利、和而不同、举贤远佞以民为本等等。在官德建设已经成为道德建设一大重点的当代中国,继承孔子官德思想中的精华,无疑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鸦彬 《今日教育》2007,(7S):43-43
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认真地研读孔子的《论语》,读后让我生出许多的思考。如第十三篇《子路》中有这样一段:“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我觉得这句话对提高我们校长的领导力。实施学校的柔性管理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的学习,传递修已治人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教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8.
一、养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勇、艺及礼乐素养兼备的学习目的孔子生活于奴隶制走向衰落的春秋末期。孔子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其政治思想是主张恢复和改良周礼,主张以“仁”的精神来改造传统的礼乐制度及相关的思想意识,以期建立一种符合仁德的和谐的政治制度及社会秩序。而要实现这种政治理想,其关键是要有能够实行仁政或德治人才。为此,他在政治上注重“举贤才”,在教育上就要培养贤才。他所谓的贤才,也就是他经常称道的“君子”或者“成人”。他认为,君子或“成人”应具有仁、智、勇、艺及礼乐素养。他所谓的“仁”,其核心就是要“…  相似文献   

9.
德政 人才──《郁离子》中刘基治国思想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德政得国得民,民富国振。实现德政的关键是能用贤才。“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①。孔子主德政,其首要一条就是尊贤、举贤。“治国之道,务在举贤”②。“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③。贤才是社会的财富,国家的栋梁。“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为政在人这是真理。自古以来,政治上修德从善稍有作为的君主,用贤才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得贤则安,失贤则乱”④。“成功立事非委贤莫可,改制规模非任能莫济”⑤。周文王、武王知用吕尚姬旦,鼎传四百余年;管仲相齐,齐能首霸中原;齐威王以四臣为“瑰宝”…  相似文献   

10.
孔子处在兵燹为害、列国争雄的春秋时期,社会的转型引起了人们对人才的重视,孔子的人才思想自成体系,是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识到贤才对于治邦安民的重要性,最先提出了"举贤才"的治国方略。在教育实践中,他对人才做了层次类型上的分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选拔与任用,主张以德才兼备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强调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知人善任、无求备于一人、因材任使。孔子的人才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任人唯贤"人才思想的基础,对历代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今天社会各领域人才的选拔与任用以及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论孔子的诗评观王耀贵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象、教育家,他不仅精通哲学、教育、伦理、历史,而且善于文学、美学和文艺评论。他的诗评观可说是中国文艺评论的源头,为中国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就孔子关于诗歌功用的诗评观作点粗略研讨。一、孔子论诗歌的社会作...  相似文献   

12.
略论毛泽东的人才思想葛浩,马海山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深刻独到的人才思想,它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试就这一思想作一略论。一“治国之道,务在举贤”。1915年,正值风华正茂的青...  相似文献   

13.
一、孔子人格学说研究的意义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价值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承认和肯定.许多人对孔子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孔子的考证、哲学、政治、教育以及伦理道德的研究,忽视了孔子对人格理论的巨大贡献.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有着独特的人格理论学说,他不但宣传自己的人格学说,而且终身都在为实践自己的人格学说作不懈的努力.什么是人格?这是人格理论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但是,所有的人格理论家都赞同这样的观点,即人格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一贯行为模式加以描述.纵观世界的人格理论研究,可谓说流派、观点层出不穷.当我们注目于中国文化时,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孔子的思想中,有着较为系统、而又深刻的人格学说体系.而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人格思想,都不过是孔子人格思想具体体现或延伸.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一直主张积极地入仕,但其一生的求仕生涯并不顺利,孔子把他的理想转化为他的政治思想表述出来.他主张德治,选举贤才,提倡大一统的国家,始终追求他所说的道,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仁治的美好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义利观对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肯定了追求物质利益和求富疾贫是人的天性,要求在求利时摆正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主张平均、平等的思想.以现代的新视角来审视孔子的义利观,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与中国古代医学的养生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影响所及,包括整个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历史、教育等各个方面。这里我们仅就先秦儒家与中国古代医学的养生思想的关系作一些探讨。首先,在《论语》一书中,有许多地方记载了孔子的养生思想。对于饮食卫生,孔子是特别讲究的。《论语·乡党篇》中记载:  相似文献   

17.
余婧 《考试周刊》2014,(49):168-168
<正>一、孟子的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lifelong education)自1965年被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后,现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教育思潮。作为中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便对终身教育思想提出了论述。孟子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发扬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在终身教育观上除肯定孔子的思想外,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两千多年来,儒学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极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观是其仁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博大精深,其风范千古流传。从孔子"德治"思想带来的有益启示入手,进一步发掘、研究和光大孔子"德治"思想,提出了孔子思想为建立和谐和平社会环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林甘泉研究员主编的<孔子与20世纪中国>一书问世.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20世纪孔子研究中的时代脉络和社会思想热点作为研究时序.对孔子学说在20世纪中国的发展、孔子形象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作出深入剖析.是近年来孔子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20.
论天人合一     
个人生命应与宇宙生命取得本质上的融合无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自强不息,孔子提倡仁义与礼乐,主张举贤才,慎刑罚,薄赋敛、重教化。孟子进一步发挥民贵君轻的民主思想,把仁义礼智信看成做人的根本。中国入的最高道德是学做圣贤,理想的实现是由自己出发而关连着入、事和天三个方面关系的合理与调和;必须从自己的内省修德做起,先正德,然后才可以谈利用与厚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