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教育、文化与社会制度,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及人文思想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科举的存在是由于其制度本身,科举的废除则是时代的产物,而为科举平反指的是纠正长久以来人们对科举制理解上的偏颇与扭曲以及对待科举制的一些不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举考试作为一项封建制度,是整个科举社会,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1300余年封建社会文化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如今,厘清科举文化概念,研究与挖掘科举文化内涵,是研究科举学与教育考试文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科举制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是适应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科举制的终结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重新认识科举制,并不是主张恢复科举制,而是要还科举制的本来面目,还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2005年标志着中国科举学的新纪元,科举学将成为一个长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不仅促进了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科举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以及科举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世界价值,均促使科举学走向国际。当前,科举学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研究学者与研究资料、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方面。未来,科举学国际化将逐渐从国内国际化迈向国际国际化.科举学将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性的显学。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占居中心地位,它与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层次的互动。科举社会学是以"科举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或研究领域,它着重探讨科举制的社会建构过程、科举制内部的社会系统、科举制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机制,其研究价值在于其对科举学学科的价值和对现代考试改革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三言二拍”中的科举考试和现实社会的科举考试,在形式与内容上是相差不大的。冯、凌二人在“三言二拍”中所表露的对科举取士的态度,和现实社会中的科举,同样有相通之处。表现在:一、个人才华高低是中进士与否的决定条件之一;二、科举制不断完善的同时,科举考试有规律可寻;三、积德行善者中进士;四、科名前定。冯、凌二人将对科举取士的态度融入拟话本中,对科举取士制度进行肯定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科举制的担忧,同时还对士子进行了劝诫。研究“三言二拍”,对研究明代社会的科举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科举研究的又一部巨作,刘海峰教授的《中国科举文化》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丰厚文化底蕴以及研究主题鲜明、内容通俗易懂的科举文化著作。该书以“科举文化”为主线,由五个不同的科举专题构成,包括以平反为宗旨的科举百年祭,对科举制兴起的探索与发现,对科举教育得失的关注,以及科举文化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同时还兼顾了“科举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演变。通览全书不但有助于读者对科举做出一个全新的理解,还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科举贡院:古代选拔人才的重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科举制保存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教育价值的遗迹遗物,是科举文物。科举贡院是古代科举的考场,是科举文物的宝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建设科举贡院博物馆,保存和传承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教育文物,对于今天学校的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以及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是对中国历史上教育、政治、化等各方面起过重要影响的考试制度,“科举学”是近年来日渐兴起的以科举制及其运作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学。由于“科举学”具有重要性、独特性、广博性、现实性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学术的一门显学。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纪念中国科举制废止100周年,我们特约请“科举学”的倡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组织了这组“科举学”笔谈,以飨读。  相似文献   

10.
张盼 《教育与考试》2011,(4):43-48,67
科举制既是长期争论的历史问题,又是古老而常新的现实议题。对科举制进行理性客观的评价,还原其本来面目,至关重要。科学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评价标准,多学科的评价视野,以及古为今用与知今通古并举的评价视角,是科学合理的科举评价所应遵循和采取的。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一个核心制度,在其存在的一千多年里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其影响深远并且复杂,其兴废亦自有其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建立科举学、加强科举研究很有必要,而鉴于科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情境,应慎言为科举平反。  相似文献   

12.
清代中期,以训诂考据为核心的乾嘉汉学独领学风潮流,不仅对经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还使清代中期科举考试留下鲜明的文化印记。汉学推动了科考科目的调整,五经地位明降实升。汉学试题大量增加,考官评卷偏重后场策论,以此来选拔人才。这些都使得此一时期的考试文化具有浓郁的考据学色彩。  相似文献   

13.
性别和谐是人类两性关系世界中十分重要的学术概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消除性别歧视、落实农村男女两性的平等地位和发展权利,需要健全和完善以妇代会为主导,其它非政府妇女组织和民间妇女信仰团体为辅助的多元化妇女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4.
唐代童子科举作为科举制中的一个子科目,是唐朝政府为推行崇圣尊儒政策针对少年儿童设置的一种考试,属于"岁举之常选"的科目。它自唐朝设置以来经历了一个由创立、发展到完善的过程,并且以宋朝为临界点,唐五代的童子科属于常科,之后的童子科则成为一种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唐朝虽然规定童子科为常科,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与制举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苏州科第习俗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状元之乡”苏州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些与科举考试密切相关的习俗,主要表现在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等方面。从科第习俗的角度探讨古代科举制度,可以加深我们对科举制度文化底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之一。科举制不等于专制制度。考试选官方式与专制统治制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既可以为帝制时代所采用,也可以为共和体制所采用,还可以为当代中国所采用。我们不应以西化后的现代的尺子,去度量中国古代的民族的历史,科举是传统社会相时最公平的一种选才制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地方县志与报刊资料,对状元匾额,榜眼、探花、传胪匾额,进士匾额,会元匾额与举人匾额进行了分类论述。最后,从科举匾额制作材料和尺寸方面讨论了科举匾额的工艺价值,从文物物件与文献史料角度分析了科举匾额的史料价值,从文物收藏与拍卖的经济视角论述了科举匾额的经济价值,从装饰与书法艺术角度探讨了科举匾额的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民族价值观和教育观以及民族语言文字方面。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系导致文化生态环境的失调问题,在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方面表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外语基础教育文化生态失调,学校生态内部的不平衡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等方面。在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发展中解决文化生态失调问题的途径主要在于文化导入方法的选择、课程的设计和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发明。它不但提高了官员的职业素质,也满足了专制君主控制官员选拔的要求,并将儒家思想进一步规范化与制度化,使之成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创造了一个高效有序的官僚体系,从而完成了官僚政治大厦的构建。科举制度的存在与封建政治的命运紧密相联。当封建政治在唐宋时期处于蓬勃向上时,其所具有的政治活力和创造性也使得科举制度生命力洋溢;当封建政治在明清走向衰败时,其僵化腐朽也使得科举制度难逃厄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