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歌 《九江师专学报》1996,15(1):69-74,64
作者经过多方考证,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曹硕。曹硕,字竹Jian,乃曹寅之侄,曹雪芹的伯父。曹雪芹增删修改甚至重写《红楼梦》,使之达到了世界第一流文学巨著的水平,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     
初读《红楼》,满眼是馥郁斑斓的奇女子, 再读《红楼》,满心是馥郁斑斓的奇女子, 又读《红楼》,自己也成了馥郁斑斓的奇女子。一我是好哭的、敏感的、小性儿的、孤傲的黛玉,一个用毕生的眼泪来报滴水之恩也赚尽了无数旁观者眼泪的柔弱女孩儿。我的无奈源于我依人为活的命运,我没有家。别以为我是无病呻吟,别以为我的猜疑和偏狭是自找的痛苦,自尊告诉我:永远不能因为别人衣裳,而忘掉自己的寒冷,愈是在屈辱的境遇下,愈是要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一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小说,其影响力之大,超过了那个时代以前的所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以至于形成了今天的一门显学——红学。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斯言信矣!《红楼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民众广泛地阅读、学人不断深入地  相似文献   

4.
格非的《人面桃花》有种浓厚的红楼韵味。小说的人、物、人物谱系模式、人物塑造方式、梦境、作品主题、和神秘气息共同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红楼梦》式的氛围,整部作品都笼罩于这种氛围之中。再加上作品具有古典意味的语言,使我们看到了格非回归传统的创作趋向。先锋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格非的阅读经历、童年生活和业余爱好都表明了这种回归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何处觅“红楼”?它是“心”的“意象”,还是滚滚红尘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真是难以估量。它面世后的二百余年间,使多少人为之倾倒,成为“红痴”。本书作者刘晓明,便是这样的一位。 晓明同志年方43岁,钻研《红楼梦》,迄今已经二十多个寒暑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把年青人追求美好享受的时光全部  相似文献   

7.
映衬,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映衬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所谓正衬就是以真衬真,以美衬美,以善衬善,它应该是同一方向的衬托;而反衬是以假衬真,以丑衬美,以恶衬善,它是相反方向的突出。衬托以对比为基础,而有主次之分。  相似文献   

8.
序《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没落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社会历史意义,早有众多的“红学家”论述。鲁迅先生说过,“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如果不是从政治的角度,而是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红楼梦》,那么,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从中了解本行业的过去,并从各个方  相似文献   

9.
上篇、丧钟:并非仅仅是为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而鸣作为曹禺“人生悲剧命运四部曲”总体构思的最后终结,创作于一九四○年的三幕剧《北京人》,是他感知现实体验人生的又一艺术结晶.我认为,《北京人》创作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并非象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肤浅,即“无情宣判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必定衰亡的历史命运”,或“又一次展开了对中国旧家庭的抨击”;这部优秀作品的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这部小说,有着许许多多难解之谜。这些“谜”的背后,似乎隐藏着无穷的奥秘,乃至无数的“红痴”、“红迷”们为之着魔,追索终生而乐此不疲,“红学”也几乎成了解谜之学。这大约也正是这部小说的无限魅力之所在吧。这部小说的作者究竟是谁?答案大家知道是曹雪芹。而曹雪芹本身就是个谜,曹氏谱系中找不到他的踪影。《红楼梦》第一回开章明义就讲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据说女娲氏炼石补天,共炼了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留下一块未用,弃  相似文献   

11.
史湘云总是不让她的耳朵和嘴闲着,她每天一边忙着搜集各种外界传闻,一边忙着把这些传闻尽快散布出去。她问惜春:你读过《西厢记》吗?惜春说:没读过,但我知道这本书很红,  相似文献   

12.
13.
<正>【教学目标】1.运用学过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中难理解的词语。2.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梳理,大概了解宝玉和文中人物的关系,并能在以后的阅读中运用好梳理人物关系图的方法。3.通过对“趣”的品读,和资料链接的阅读,了解放风筝的趣味和习俗,重点体会文中宝玉的人物性格。4.通过对《红楼梦》原文的拓展以及影视剧的播放,让学生感受《红楼梦》中的雅趣,激发学生对阅读原著的热情。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的结构之美表现为:以前五回为总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把全书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都统领起来;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及婚姻为主线,并围绕着主线掀起三次大波澜,深化了主题;以首尾照应,和谐统一,构成了一幅有条不紊的艺术网络,因此可以说,《红楼梦》以精妙的构思,严密完整的结构,波澜起伏的线索,将章回小说的发展推向最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云乡同志的《红楼识小录》已经脱稿了,要我写几句话,作为“序言”。我识云乡同志已经多年,每与他相对,其诚朴有如乡人,而言谈皆务实际,博学多识,纵贯旁通,所以我每次与他晤谈,都不觉日西,可见我们共同的癖好。我幼年读《红楼梦》,开始毫无兴趣,简直不可终卷,是什么原因呢?一是书中描写的生活、情节、感情、思想,我无法理解;二是书中涉及的典章制度名物衣著,种种名称实在太繁复了,我简直是摸不着头脑,所以读起来不免有点昏昏然,可见我当时欣赏  相似文献   

16.
二十年前,书华从江西来到南京,跟随我学习中国古代小说,虽说他学位论文的对象是明清英雄传奇小说,但是,对《红楼梦》的兴趣在当时已经露出端倪。记得毕业实习的时候,他为南京师大中文系九一届讲授的课程就选了《红楼梦》。毕业以后,他到江西一所大学任教,对于《红楼梦》的兴趣更加浓厚,开设《红楼梦》课成了他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书简介】本书主要是对《红楼梦》的原作者曹雪芹、《红楼梦》的成书与流传过程、各种版本、主要内容和人物、《红楼梦》的改编作品、《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等《红楼梦》基本常识予以较为实用而又重点突出的介绍;同时精选了二十六个可作为小品表演参考的故事片断,并配有相应的影响参考资料节选;另外还精选了四十余首《红楼梦》诗词,每首均有翔实的注释;最后部分选载了著名影剧服装设计师史廷芹设计的部分人物服饰手稿。内容非常翔实丰富。  相似文献   

18.
1994年1月8日,《文艺报》登载了王家惠先生《曹渊即曹颜——曹寅曾过继曹鈖之子》和刘润为先生《曹渊:<红楼>的原始作者》。3月9日《中国文化报》继之登载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关于<红楼梦>作者研究的新进展》,赞颂王文和刘文是“画龙点睛的著作”:“王家惠画龙,而刘润为点睛。有此一点,全龙活了,而《红楼梦》一书原始作者的找出,使七十年来的悬案至此解决。”三篇文章、关系紧密,合若符契,发表不久,即又引起一场争鸣①。 《红楼梦》作者是不是曹雪芹,此问题最早提出,可以上溯到二百年以前。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刷印此书所作《红楼梦序》曰: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什者相传不一,究不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 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这不是最早提出疑问的,然此文对后世影响甚大。王梦阮《红楼梦索隐提要》曰: 是书成于悼红轩中,曹雪芹先生增删五次,此书所明言者。……意者此书但经雪芹修改,当初创造,另自有人。 如果说程伟元对曹雪芹的著作权,仅仅持怀疑的态度,至王梦阮,则由怀疑发展到否定。 批评王梦阮《红楼梦索隐》的胡适先生《红楼梦考证》,在作者问题上下过一番大力,他明确说:  相似文献   

19.
一、文化修论中的挣扎任何一部真正不朽的作品,其其正的价值都并不在于只是揭示出人类生活的某种现实状况,而且在于真实地对某一时代人的心灵困惑与挣扎有着切实的把握和艺术的表现。正因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链环中,总是在不断地出现着以个体生命的生为起点、以死为终点的循环,以个体与其生存环境间的矛盾为具体内容,所以,那些其正把涵低丰富内容的入生困境表现出的作品,就具有了永恒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价值,成为其正的悲剧──因为它已超越了所表现的某一时代和某种人生,而成了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揭示和象征。《红楼梦股恰就是这样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如果手头有一张“红楼梦系年表”,那将会给阅读和研究《红楼梦》带来极大的方便。周汝昌的《红楼纪历》(见《红楼梦新证》)和周绍良的《红楼梦系年》(见《红楼梦研究论集》)两文就是在这方面所做的极有意义的铺路工作。细读两文,两位红学大家所编的系年绝大多数竟不谋而合,只有第五回,第六回个别地方有所抵触,这足以说明,尽管《红楼梦》是一部百十万言的巨著,它的系年还是有根可寻,可以编写的。现把两文中几个编年不一致的地方细作一考辨,并对文中的某些说法谈一谈本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