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琳  钟加勤 《教育探索》2006,(10):64-65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之后,必然向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两个方向发展,两者是高等教育发展到这一时期所表现出的两个不同特征,他们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满足社会对人才类型和层次的立体需求。但是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正在进行的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有几种错误观点急需得到纠正,否则将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摘     
《职业技术教育》2003,(12):11-11
在中国,原有的高等教育质量在总体上不高,仅有的几所重点大学的质量在国际水平上仍然没有竞争力,更不用说一般的院校了。于是,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我国的现状是,大众化并不是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只是二级学院、民办高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众化。换句话说,就算实现了大众化,全日制本科院校、重点大学,仍将作为高学术水平的大学发挥它不可代替的作用,而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非学历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大量存在并艰难担负起完成大众化指标的任务。学校…  相似文献   

3.
1998年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已有2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可以从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和实施教育方案、加强条件与保障建设等方面构建起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地方工科院校与高等教育大众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今后5-10年我国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占全国高校总数约50%的地方工科院校一直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现在又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本文就地方工科院校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区域化的关系及如何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提出使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多元化发展方向,在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将承担重任,远程教育则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倍受关注。高职院校在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在与远程教育相互促进,寻求与远程教育的结合点。高职院校可通过与重点高校联办远程教学点、与社区及其他高职院校合作、成为学生支持服务系统等形式。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平台。本文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地位,并对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呈现出一个迅猛发展的局面。至2000年底,全国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达1214所,占整个高等教育学校总数的66.96%。这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更是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的体现。但是,伴随这种激增的发展现状,各高职院校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师资队伍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经历了持续快速发展阶段之后,追求教育质量的提高,则成为各类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作为前一阶段规模发展最为迅速的院校,更应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院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创业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培养创新性人才,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民办高校产生的背景及其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作用入手,论述我国民办院校摒弃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坚持高职教育定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民办院校坚持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适应性,同时对我国民办院校建设、发展高职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性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根据“十五”计划纲要,至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左右,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将提前进入大众化阶段。其实,这不仅仅是数量概念,同时也预示着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以后,除了量的变化以外,还有因量的变化而引起的高等教育的一系列变革,包括财政与管理、学生入学与选拔、课程与教学、教学与科研、教师的职能等等。因此,仅从扩大规模上来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不够的,必须全面研究高等教育从体制到培养模式的改革。本文只从高等教育的结构和水平上谈点个人的看法。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客观趋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  相似文献   

12.
[背景链接]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截止2005年6月,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778所,其中本科院校700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1078所。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1084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736万人,高职高专在校生548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超过20%。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阶段。从1998年至2005年,我国7年共新增设本科院校160所,年均20余所,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为专科院校升格或由多所专科学校合并而成。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已构成我国高教领域本科院校队伍中崛起的一支新军,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教育的因应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建求  阮艺华 《高教探索》2002,(2):38-40,7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发展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政府要制定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积极扶持民办和私立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引导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为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树立学习的榜样,日前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建成一批中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高职院校,凝聚全社会重视高职教育的共识,优化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环境,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引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注定将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改革、追求卓越、强劲发展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我国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利于高职教育规模扩大,有利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有利于高职院校打造自己的特色,有利于高职教育地位提升,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远程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论出发,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2010年进入大众化目标以及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提出实施远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一条投资少、效益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方立  何平 《电大理工》2003,(1):43-44
我国高等教育正由大众化教育阶段朝着普及化教育方向发展,而成人高等教育院校中的任课教师能否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直接影响着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因此,笔建议任课教师应尽快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认识教育技术的优越性,逐步将教育技术转化为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8.
论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提出使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多元化发展方向,在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将承担重任,远程教育则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倍受关注。高职院校在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在与远程教育相互促进,寻求与远程教育的结合点。高职院校可通过与重点高校联办远程教学点、与社区及其他高职院校合作、成为学生支持服务系统等形式。  相似文献   

19.
章在明确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及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前提下,具体分析了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面临的巨大国难和具备的有利条件,进而提出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些构想,以期高等教育大众化从理想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20.
闫明伟 《职业技术》2006,(14):150-151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及现状 近几年来,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特别是1999年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底,全国共有1396所高校,其中高职高专院校767所,占54.94%,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376万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在校人数占41.65%。2003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382万,其中有200万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占了普高招生人数的52.3%。2004年,全国独立设置的普遍高职高专院校已经达到908所,基本上实现了在每个地市至少设立一所职业院校的格局,还有612所本科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是479万,占整个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的43%。可见,高职高专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在我国加入WTO,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举足轻重,无可争议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