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忆何老     
尊敬的何微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家、卓越的社会主义新闻教育家。1999年4月6日,年届83岁高龄的何老因病辞世,驾鹤西去,这是新闻界和新闻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令人不胜悲痛和悼念!  相似文献   

2.
文昌送美龄     
在宋美龄的祖居海南昌,许多人都对宋家姐弟直呼其名。宋家是这里的骄傲。而宋美龄的辞世,被老乡们认为是“宋家时代”在昌的终结。他们悼念她,也向那个时代告别  相似文献   

3.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但为死者写悼念文章,要写得真实,发乎至情,不矫饰,不忌讳,则是一件颇不容易做到的事。因为我们中国人的社会,向来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传统。当我提笔写悼念爱我如兄弟的新闻界老大哥费彝民的文章时,首  相似文献   

4.
2010年11月13日.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逝世后。诸多悼念他的文章中都深情地提及他撰写的《莫把开头当“过头”》这一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闻作品,称赞这篇文章“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加速和深化。”回顾这篇述评产生的过程,对于理解新闻作品如何产生重大影响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成放 《新闻实践》2010,(10):79-80
漫画家华君武先生今年6月仙逝后,媒体上的悼念与回忆文章、网络留言,称得上是铺天盖地,集纳起来就是一本书。华老以他的画品、艺品和通达坦荡的人品,征服了广大读者的心,因此,一切悼念与追思,都是从心底发出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相似文献   

6.
《新闻世界》2007,(6):34-34
【新闻由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近日为枪击案的32位遇难者举行多场悼念活动。自杀的凶手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的对象!校  相似文献   

7.
杨丹玫 《新闻前哨》2010,(8):101-101
本刊讯在我国新闻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辞世10周年之际,《回望高峰——郭超人新闻作品研讨会文集》一书日前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8.
张华立 《视听界》2009,(5):115-115
在中国,文化被当作可以赚钱的一个庞大产业是近十年的事情,之所以羞羞答答是因为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不愿意承认文化也可以是一门庸俗的生意。迈克尔·杰克逊的辞世掀起全球的悼念活动,恰当地总结了过去一百年美国明星制度是如何主宰了流行文化产业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9.
张潮走了,走得匆忙,晚年退休之余,竟没有留下44个春秋新闻生涯的经验总结。他像许许多多编辑工作者一样,默默无闻地倾注心血于报纸,化成了集体精神财富,又静悄悄地离去。这里仅仅记录张潮主持人民日报总编室工作时期一些新闻标题,表示悼念之意。张潮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对于制作新闻标题,有很深的造诣。他在1958年开始主编人民日报要  相似文献   

10.
讣闻报道规律初探──兼论对钱钟书辞世讣闻报道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辞世。次日,新华社发出电讯稿,各大报均于比较显著的位置刊发此消息。此后一段时间,部分报纸还围绕此事进行了更深入的报道。本文试图以这场报道活动为个案,结合此次报道的得失,探讨讣闻报道的一些特殊规律,限于笔者识见,只能有所侧重。为了便于讨论,本文首先就讣闻与讣闻报道两个名词作出界定。讣闻是指报道某一个人物死亡的消息,而讣闻报道则是指围绕某一新近故去人物所进行的各种报道,它既可以由讣闻单篇构成,也可以由讣闻、悼念活动、纪念活动报道共同组成。讣闻属于新闻作品范畴,讣闻报道则属于报道…  相似文献   

11.
2016年的冬春之交,噩耗相继传来,1月30日、31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图书馆的苏小波博士、广州大学图书馆的游毅博士先后辞世,都不满32岁。3月14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沈芸芸老师也告别了她热爱的图书馆事业,享年44岁。这些老师都是家庭的支柱、所在单位的骨干,他们的英年早逝,是他们的家庭的伤痛,也是图书馆事业的损失,不仅让他们的同事,也让全国的同行们深感惋惜。兹编发张新兴老师悼念苏小波博士的一篇短文,以纪念这三位在高校图书馆事业史上奉献过的同行们,向他们表示深切的悼念。  相似文献   

12.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有这样的魅力。人们一接触它,就会被吸引住,不仅可以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而且受到感染,得到教益。新华社1月22日播发的新闻稿《一代名记者彭子岡辞世》,就是一篇具有这种特质的成功的新闻作品。这篇新闻有3个不同凡响之处: 一、导语简练明白,而又不落窠臼。以往报道逝世消息,总脱离不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人民艺术家金山逝世》独辟蹊径,使人耳目一新;而《子岡辞世》另有新意髡咴谙⒌目沸吹?“彭子岡,一位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名迹的女记者1月9日病逝于北京。”一句话简洁明了,既具备新闻  相似文献   

13.
以情动人     
新闻写得动人,在情字上下功夫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个“情”既是作者流露的感情,也是新闻事件本身感人之情。让我们来看看实例吧。去年2月12日,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杂文作家赵超构逝世后,《羊城晚报》连续发表了消息、通讯和悼念文章,请看:消息《赵超构逝世》的导语:“上海的一些街头报亭昨天失去了往日的喧嚣,捧读刚到的晚报,人们面对的是著名新闻工作者赵超构同志的遗像。他长辞于12日晚  相似文献   

14.
张潮走了,走得匆忙,晚年退休之余,竟没有留下44个春秋新闻生涯的经验总结。他像许许多多编辑工作者一样,默默无闻地倾注心血于报纸,化成了集体精神财富,又静悄悄地离去。这里仅仅记录张潮主持人民日报总编室工作时期一些新闻标题,表示悼念之意。张潮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对于制作新闻标题,有很深的造诣。他在1958年开始主编人民日报要闻版的时侯,就力求新闻标题简洁、明快和形象化、口语化,给长期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版面面貌,带来了新的气息。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战老战士、《文汇报》高级记者、著名新闻摄影家徐大刚于今年年8月12日因病辞世,享年86岁。徐大刚是上海新闻摄影界的一位元老级人物。可以说,现年五十岁左右的上海市民,都是在报纸上看着徐大刚的新闻照片,走过以往那些岁月的。  相似文献   

16.
近来,新闻学术界有的论者提出了要求重视研究新闻活动的主体因素的观点,这种观点反对把新闻仅仅看作事实的直观笔录,而主张如实地把新闻现象看作活生生的人的主体活动,即报道者的主体活动、被报道者的主体活动以及受众的主体活动。新闻传播过程是这三种主体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贾安坤的文章从报道者的主观意识和报道者、被报道者的相互关系两个方面作了探讨。一般说来,新闻作品价值的高低,是在它发表以后经受社会检验才得到体现的;那么,在采写过程中,人们能否把握和驾驭有价值的新闻题材呢?  相似文献   

17.
倾一腔热血为事业———记新华社记者夏儒阁周解蓉去年,新华社上海分社的同志们,对不久前失去的好同事、优秀新闻工作者、原对外新闻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夏儒阁,表示了深切悼念,并表示要以夏儒阁为楷模,倾一腔热血,真诚敬业,为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工作。多年来,熟悉...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作为新闻的一种定义,这句话在新闻界同仁中耳熟能详.不论是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军事新闻,还是体育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无不是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的记录(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方式)、加工后予以传播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主动与被动两种方式,主动者能用心发现并有所领悟,因而妙笔生花、乐此不疲;被动者却视此为应付或应酬,敷衍了事,文章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19.
主编札记     
由于经费严重短缺,这期《学报》发稿时间推迟了很久。但是钟爱者们仍然热情未减,不断赐稿。艾知生部长的讲话,是作为一位领导者对今年的广播电视改革、业务的总结、指导,相信会引起读昔的注意。在缅怀齐越栏目里,张颂先生的文章极富于责任感,又极富于个性。姚喜烈的论文约稿在先,文章还末写完,齐教授即已仙逝,姚文成了一篇悼念性文章。从作者的叙述中,齐教授的风骨隐约可见。傅程先生的文章是一篇广播  相似文献   

20.
值此中国记者节之际,我们特发表周明初同志的这篇文章,一方面是追思最近辞世的陆灏同志,一方面也是希望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那种敬业精神、坚定信念和对新闻事业的不懈追求继续激励年轻一代,把新闻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