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参照王辉斌先生的《孟浩然年谱》,对孟集中的20多首诗的作年进行具体考察,并依其年代的先后进行编年排列以证其行年,有助于全方位地研究孟浩然其人其作。  相似文献   

2.
作品辨伪是研究古代学所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章以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为底本,对其中的有关非孟浩然诗进行了具体考订与甄别,有利于从宏观、微观上对孟浩然其人其作作详实、准确之把握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关于唐代诗人孟浩然入京事迹,过去研究者多持一次入京说。其根据乃在新旧《唐书·孟浩然传》,殆未深考。笔者认为:新旧《唐书》对孟浩然入京事迹的说法并不一致。说孟旅京一次的误会来自稍晚出的《新唐书》。《新唐书·孟浩然传》称孟“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这句话实源出《旧唐书》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下简称《王序》)而略。《旧庸书·孟浩然传》云:“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乃是说孟四  相似文献   

4.
孟浩然是李白最尊崇的盛唐诗人之一。孟浩然与李白二人一生交往四次,其地分别为维扬、长安、襄阳、江夏。李白集中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二人最后的一次交往期间。  相似文献   

5.
《孟浩然集》中的“袁拾遗”、“袁太祝”等,皆为孟浩然的乡友袁  。本文通过对二人交游的考索,不仅较为清晰地勾勒了其在开元中的有关行止,而且也订正了存在于近年来孟浩然生平研究中的某些错误。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唐诗人孟浩然之入长安,以前人们多认为只有一次,近几年始有二次入京说。笔者曾著文考证孟浩然第一次入京在玄宗开元十三年——十五年,所据在孟诗《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第二次入京在开元十八、九年,其根据在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所叙孟与张九龄定交于秘书省事。详见拙文《孟浩然入京事迹考》(载《安徽师大学报》八三年第四期).笔者愚见,孟浩然此后还有一次入京,否则,有些孟诗不好系  相似文献   

7.
《孟浩然研究》是王辉斌教授继《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之后出版的第三部唐代诗人研究专著。此书动笔于2000年4月,杀青于2001年5月,并于2001年11月在“全国首届孟浩然学术研讨会”上隆重推出。王教授从1985年开始涉足于孟浩然研究这一领地,在此书出版之前,撰写了《孟浩然集中之卢明府探考》、《孟浩然年谱》、《孟浩然入京新考》、《孟浩然生平研究综述》等有份量的学术论文,因此可以说,这部《孟浩然研究》专著实乃王教授十多年心血的结晶,是水到渠成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8.
流传于唐宋时期的"王维画孟浩然像",现可确知者,主要有《孟浩然马上吟诗图》《孟浩然寒林霜晓吟行图》《孟浩然骑驴图》。本文对此经过多角度考察后表明,王维生前并不曾画过孟浩然像,因之,这些"孟像"的作者也就并非为王维,而是托王维之名者所为。  相似文献   

9.
襄阳孟浩然     
唐朝武后永昌元年至玄宗开元末年(公元689——740),在帝国的东南重镇襄阳,出了一位闻名诗坛的杰出诗人——孟浩然。从此,历史名成襄阳,便和孟浩然的名字紧紧联在一起了。中唐诗人张祜《题孟浩然宅》说得好:“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孟简虽持节,襄阳属浩然”。诚然,孟浩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诗的认识价值不是很高,艺术成就却领先当时,盛誉后世,至今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深入鉴赏。笔者拟通过对代表作品的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孟浩然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包和所用的艺术技巧。 清淡而不阒寂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记载:孟“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  相似文献   

11.
论“勐”     
以"勐"字冠首的地名出现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泰-傣民族的地名之中,而"勐"文化对生活在这一流域人民的信仰崇拜、性格特点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勐"的最初之意为"水渠","勐"字由水而来,"勐"文化依水而生,其实就是"水"文化。  相似文献   

12.
论“勐”     
以"勐"字冠首的地名出现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泰-傣民族的地名之中,而"勐"文化对生活在这一流域人民的信仰崇拜、性格特点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勐"的最初之意为"水渠","勐"字由水而来,"勐"文化依水而生,其实就是"水"文化。  相似文献   

13.
根据《王蒙自传》的叙事,论文对王蒙历史观中的光明思维、人生哲学的中庸思维、王蒙的为官之道和文学观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王蒙自传》中的王蒙进行多视角的解读,还原一个立体的王蒙形象。  相似文献   

14.
孟玉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金瓶梅》作者对孟玉楼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使读者对孟玉楼这一人物形象有较为全面、深刻、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伊犁这方水土和文化滋养了王蒙,充实了王蒙,也塑造了王蒙,给了他全新的人生经验,也使他的创作获得了一种新的境界和特别诱人的奇瑰光彩;反过来,王蒙又用他的创作表现了伊犁文化的无穷魅力和诸多特征,即用最鲜活、真切的形象表现了伊犁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用审美的方式抒写伊犁文化的持久魅力和流动不居,王蒙小说已成为一个时代伊犁文化全方位的写真,从而丰富、提升了伊犁文化,使人们以至世界更向往伊犁、了解伊犁、热爱伊犁。  相似文献   

16.
"诗的孟浩然",是指孟浩然人即是诗,诗就是人,人品与诗品高度统一。孟浩然"诗意地栖居"在唐代开元盛世有佳山秀水与先贤胜迹的襄阳、"先人留别业"的涧南园,使生存变成真正的生活,人的生活成为诗。孟浩然的一生,是人生的诗化,诗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论孟子的论辩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历来以“好辩”、“善辩”著称。论辩与战争有某种相似之处,也有战略、战术的问题。孟子“善辩”并不只是具体的战术问题,更是宏观的战略问题。孟子论辩与兵家论兵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强调以“仁义”为核心的道义原则的绝对意义,主张“养气”、“知言”的心战理论,注意有针对性地策划战术和积极主动地把握战机。  相似文献   

18.
马莉英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37-39,46
孟浩然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身的大诗人,对他的身份定位,历来存有争议。从孟浩然的诗歌、生平以及与真隐者陶渊明的比较中可见,孟浩然并不是一个地道的隐者,其仕进之心一直没有泯灭。40岁之前为出世而隐,落第之后被迫归隐。既不想在开明盛世无所作为;又不想为官场所累,因此其思想总是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9.
孟子不乏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世道的狂想,但由于人欲及天命的阻隔,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无法实现。于是,孟子便将对自由的追求由向外转为向内。他通过践行仁义礼智,转化人的求富贵利达之欲,他将道德人格的完善作为奋斗的目标,从而使天命无法左右该目标的达成,孟子由是获得了意志的自由。这种意志自由是道德意志的自作主宰,人既以道德良知战胜横流的人欲.又以道德良知抗拒泛滥的流俗。  相似文献   

20.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词汇的最主要特点是具有种类繁多的俗语词。采用“追根溯源”“同类比较”“整体考察”等方法,从《梦粱录》中选取商业、嫁娶、生育三方面词语进行考释,论述《梦粱录》中俗语词的特点,揭示其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