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部于今年3月公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修订 ,《修订版》在教学内容上作了比较大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四则运算的要求进一步降低。整数四则运算的步骤在现行大纲的基础上有所降低。笔算加减法以三位数为主 ,一般不超过四位。乘法中的一个乘数和除法中的除数不超过两位 ,作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要求 ,应当是足够了。会三位数、四位数的加减法可以应付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计算 ,即使在生活中可能遇到五位数的加减法 ,在学会三位数、…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那么,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毕业试题的编配与设计,一要严格遵照修订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求,二要尽可能体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精神,为今后的数学教育能顺利完成由现行大纲向课程标准过渡作好前期准备和正确导向。一、调整计算部分的要求1.尽量降低笔算难度。根据“笔算加减法以三位数为主,笔算乘法的因数是二、三位数,笔算除法中除数不超过二位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般不超过三步,分数四则计算中既不出现带分数也不出现分数、小数的混合计算”的教学要求,我们在试题的编配与设计中要尽量降低笔算难度。如,计算下列各题:30×204-20176÷97168.1÷(4.3×2-0.4)(58-14)…  相似文献   

4.
(3)珠算补凑加减法各段节的达标要求。 按训练要领第一条“由浅入深”的要求,我们将珠算的加减法训练,从低位到高位划为五段;第一段、三位数相加减;第二段、四位数相加减;第三段、三位——五位数相加减;第四段、四位——八位数相加减;第五段、六位——十位数相加减。在每段中又按从少行到多行的原则划为三节;第一节、10行数码;第二节、15行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0页。【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1.梳理知识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几年级开始学习加减法的?已经学习了哪些加减法?生:一年级学了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二年级学了两三位数的加减法;三年级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四年级学了小数加减法。  相似文献   

6.
王永春 《湖南教育》2002,(15):47-49
一、第五册教科书变动情况1.删去有关四位数乘法的例题和习题。根据大纲的规定,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中的另一个因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删除了原教科书第7页的例3及相应的习题,减轻了学生计算方面的负担。2.调整了应用题的一些教学内容。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为了降低应用题教学的难度,本册对应用题的安排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主要有两点:(1)根据大纲的规定,用算术方法解反叙应用题只作为思考题。根据这一要求,删去原教科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用算术方法解答的反…  相似文献   

7.
一、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相似文献   

8.
三年级:本月学生主要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数学广角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二、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  相似文献   

9.
计算教学离不开知识的迁移类推,比如整数加减法,学完了两位数加减法后,我们直接补充三位数甚至四位数加减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类推迁移,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23页例1、例2)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1)25+65 240+65 75-45 170-65 (2)1.25元+2.31元 0.73元+2.17元  相似文献   

11.
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八册《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是难点。八个例题分为三组,例1—3的教学,是认识小数加减法法则,例4—7的教学,是进行两步以上的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例8是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相似文献   

12.
一降低统计和概率的教学难度,强调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按照新课标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目标的要求,新教材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删掉了可能性大小和中位数、众数的教学内容,并将原第一学段可能性教学内容移至本年级。一方面,降低了统计与概率知识的难度,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小数加减法》是在整数加减法、小数的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的难点是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减小数。什么是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是整数运算,并明确"满十向高一级单位进一"或者"从高一级单位退一当十"。因此,算理可理解为:加减运算的意义,小数概念背后所蕴涵的十进制、位值制思想,运算的性质与定律,运算之间  相似文献   

14.
<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根据一位小数的含义,探索和理解一位小数加减法运算的算理,掌握算法,初步感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在关联,形成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感悟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一方面,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完成了整数加减法的学习,在三年级又分两次初步认识了分数,学会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大纲和课本的要求,下面列出部分小学数学教学的范围,以供教师在教学和编拟试卷时参考.(1)加减法一般只教到四位数加减四位数,很少出现四位数以上的.(2)乘除法只教到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不教乘数、除数是四位数或更多位数的.(3)四则混合运算只教到中括号,不教大括号.(4)分数只出现分母是100以内的,不出现分母有太大数目的分数.(5)数的整除,只教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不教能被7、11整除的数的特征.(6)不教辗转相除法.  相似文献   

16.
这里着重谈谈课本是怎样处理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的.培养计算能力方面,大纲特别强调正确、迅速、灵活、合理,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抓住重点.在教材安排上,每个阶段的训练都有一个重点.如多位数这一阶段,二、三、四位数乘、除法,其中二位数是重点,因为二位数学会了,三位数就可以类推.再比如说练基本功问题,一位数进位加法、20以内加减法、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些内容都是必需的,都要通过大量训练达到脱口而出.最近各地普遍注意  相似文献   

17.
关勇 《师道》2016,(4):58-59
亲爱的小北:你上次来信说我教小学数学超过三十个年头了,一定有不少经验,可否谈谈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你家的宝宝三岁了。我最近都在想如何负责任地跟你谈这个问题,我想我要分以下四点来谈。一、数学启蒙不当危害大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大多数的学龄前儿童,已经能够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甚至会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会背诵乘法口诀。但是,当儿童成  相似文献   

18.
吴海青  张华 《新教师》2024,(1):17-18
<正>“小数加减法”是计算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继“整数竖式加减法”之后,学生第二次接触竖式计算。一线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受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末位要对齐的影响,在用竖式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时,总是把两个小数的末位对齐。此时,如果两个小数的位数相同,则计算结果正确;如果两个小数的位数不同,则计算结果完全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相似文献   

19.
本单元教材包括四节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基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重点,带分数加减法是难点,分数、小数混合运算是综合运用。一、法则和算理分数加减法包括三茶计算法则,教学这三个计算法则时应让学生弄清:  相似文献   

20.
王莉 《黑河教育》2013,(4):70-70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95—96页例3和例4。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