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忠厚不朽     
小事情往往闪耀大哲理的光华。前些时遇到一位中年女士,骑车拐弯时不小心被汽车碰破了皮,流出了血。当对方要让她去医院并给予赔偿时,她竞连连说,怪我不小心,自行车的刹车也不灵。她的一脸真诚,让周围的人都啧啧称道,纷纷夸赞。  相似文献   

2.
土生阿耿 《成长》2005,(2):90-90
长期以来,淡泊名利往往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情操,而贪图名利则多为人所不齿。这似乎已经成了国人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几天前,和一个在大学教书的朋友聊天,问现在忙什么,他说忙着制造论文。我不由笑了。我说,那是产业工人的事情,你一个学中文的,关注的是精神,怎么制造?于是他就回答说,什么东西,只要批量生产,那就是制造。“制造”一词带有鲜明的工业时代的特征。与之相连的是社会生产的产业化,产业化的结果是源源不断地在流水线上生产模式基本相同、价格相对低廉的社会所需产品,使用最多的手段就是照模“复制”。  相似文献   

4.
不朽在人类的生存境况中,有着无数种的可能性,因此便有了人们对不朽可能性的追问与意义的探究。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朽》正集中追问了这个问题。小说以不同个体对"不朽"的态度为主题,将现代语境下的"不朽"与历史意义上的"不朽"相交织,让读者去探寻不朽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叙事学在近些年的蓬勃兴盛,被喻为现代版的"山鲁佐德"的著名丹麦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作品重新成为西方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国内有关她的研究还非常有限。迪内森的中篇小说《不朽的故事》体现出"买壳上市"这种独特的叙事身份策略,即把自己注入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角色中,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故事的可叙述性。  相似文献   

6.
“杀手”     
张士娥 《山东教育》2005,(25):60-60
夜如墨。风婆的爪子干瘪犀利,东抓抓,西扯扯。房顶的瓦片瑟缩颤抖,枯树皱着脸,无奈地向天祈祷,冻结的地面,使劲绷着身子,恨不能有被窝要钻进去。我一个人住在学校办公室里面的一间,原本就胆小,对风怕得很,困意却怎么也不肯来。看看表,已经夜里十点了。作业批完了,教案也写好了,无端地对着蜡烛(因风大停了电),看诡谲的风如何摆布烛火。风探头探脑,无孔不入,烛火徘徊在已设定了半径的圆中,倘若拉长半径,烛火便要缥缈遁迹。烛火没有熄,只是在摇,一切的物也在摇。突然,一个偌大的怪物在我视线中一晃,我一怔,惊愕地扭转头去。——虚惊一场,是自己…  相似文献   

7.
不朽     
6月26日 晴 黑夜中分享眼睛,告别时分享遗忘,天涯分享边界。花朵分享各自的芬芳。让那些不朽,变成须臾,彼此分享。而所有须臾,化为不朽,累积永恒。成为柔软的这个世界。——《不朽》  相似文献   

8.
说“三”     
最近,笔者的另类思维比较活跃,深夜里,于似睡非睡之中,忽然想起了“三”,不由生出许多感慨。“”,三这个东西,真不是东西。别的数字,什么一、二、四、五、六、七、八、九、十,等等,都是比较单纯、确切的东西,它们就是一些数字,不蕴含别的什么东西。可是,“三”这个数字就与其他  相似文献   

9.
吉木 《教师博览》2007,(2):62-62
所谓“张郎”者,蟑螂也。关于蟑螂,我们知道些什么?夏天的晚上,黑乎乎的屋子里,突然听到一阵急剧的扇动翅膀的“哧啦”声,接着一个什么东西在你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已经爬到你身上,再接着自然是一阵尖叫和久久难以散去的不寒而栗。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叫德皮勒的青年,他是教文学的老师。  相似文献   

11.
不朽的诗人     
“是啊!”菲尼阿斯·威尔奇博士说,“我能使那些古贤起死回生。”  相似文献   

12.
“但是”是我们常常用到的一个词。 “但是”主要作连词.好像那把皮坎肩的碎皮子缀在一处的彩色丝线.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语气。  相似文献   

13.
杜撰的不朽     
要经历许九才会明白我们的虚弱来自何方,迁徙不是建来越好的承诺,它仅仅改变了原先的理由,在熟悉的城市里挣扎,或者在陌生的城市里怀想,总是新的原因在新的地域里等待,让内心的无助随时找到新的土壤.  相似文献   

14.
桑玲 《宁夏教育》2005,(3):65-65
老刘的孙子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一直跟着老刘生活,可最近。老刘越来越管不住孙子了,孙子迷上了网络游戏,成天泡在网吧里打游戏,老师三天两头地告状说孙子旷课。老刘一气乏下跑到街上挨个网吧里找孙子,总算在一家名叫“乐翻天”的比较偏僻的网吧里找到了孙子,老刘发现孙子时,孙子的身边正围着一大圈和他一样大的小学生,都穿着校服,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在看孙子打游戏。  相似文献   

15.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廖廖几字的一句话,便可营造一种“气候”,给人一种透彻肌骨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陈鲁民 《中学教育》2004,(12):61-61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10岁时全家到首都游览,却因身份是黑人,不能进入白宫。小赖斯备感羞辱,凝神远望白宫良久,然后回身告诉父亲:"总有一天,我会在那房子里!"果然,25年后,名牌大学毕  相似文献   

17.
钱海荣 《师道》2005,(10):8-9
在高一的下学期开学没多久,你就走了。对于你的离去,我并不感到意外。其他同学告诉我你走了,我一句话也没有说。  相似文献   

18.
张晓风是一位台湾女作家,在她众多的作品中,我最欣赏的是她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写下的《不朽的失眠》。  相似文献   

19.
一块巨大的近似长方体的石头,几乎没经雕琢修饰,天然质朴地立在那里;一个简洁的人形从石头中凿出,以行走的姿态脱离了石头,好像向着不可知的远方走去……这是一幅获全国雕塑一等奖的作品,名字叫“离乡”,作者张永建。站在这幅作品面前,我的心灵被震撼了——这种震撼更多的不是来自情感,而是来自作品对人类命运的揭示。作者是这样阐释自己的作品的:人类产自地球,地球是块石头。石头即家园,大自然即家乡。工业化使我们正越来越远地疏离第一自然,即离别家园。  相似文献   

20.
《不朽》     
落落的文字总会触动你心头最软弱的一角,给人极大的震撼。本书中,作为80后独树一帜的优秀作家,落落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当下青少年的生活感受、青春的挫折与成长,作品细腻而又温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