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肖霍洛夫是一位具有崇拜大地母亲情结的作家,他对哥萨克那真实的、粗犷的、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有一种本能的热爱。正是由于这种骨子里的感情,成就了一部史诗性巨著--《静静的顿河》。在《静静的顿河》中,顿河的土地充满生机,孕育着生命,是哥萨克人的永恒家园。  相似文献   

2.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关于顿河哥萨克命运的长篇小说 ,这是一部真实反映苏俄历史上至关重要 10年 (1912~ 192 2 )的重大事件和社会进程的史诗。本文试图从作品中人物 ,小说构建 ,景物描写三个方面来解读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相似文献   

3.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从顿河草原写到彼得堡,莫斯科直到国境的广阔时空,对俄奥之战、十月革命乃至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革命与反革命的决战,均有真实而深刻的反映,具有史诗的质素,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表表明,他不独是苏俄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阶层的典型人物形象,而且体现着历史变革中恶的形式与人的内心世界中善的本性的二律背反,具有安全人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关于顿河哥萨克命运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真实反映苏俄历史上至关重要10年(1912~1922)的重大事件和社会进程的史诗。本试图从作品中人物,小说构建,景物描写三个方面来解读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相似文献   

5.
《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是前苏联建国后的第一代作家。他因“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①,曾荣获196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肖洛霍夫的“顿河诗史”以顿河哥萨克的历史和现实的生活习俗为题材,提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苏联国内战争、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卫国战争等历史阶段的顿河哥萨克生活和斗争的生动画面,包括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史诗巨著《静静的顿河》、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短篇名著《一个人的遭遇》和其它作品。其中,《静静的顿河>是“顿河史诗”的中心篇…  相似文献   

6.
康得拉季·阿弗拉斯叶维奇·布拉文(约1660—1708年)是俄国1707—1708年顿河起义领袖,这次起义又称布拉文起义,苏联史学家称它为俄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农民战争。布拉文以果敢、刚毅而著称。在1707—1708年的顿河起义中,起义军占领了顿河地区首府契尔卡斯克,布拉文被选为顿河哥萨克军统领。当时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六万人,席卷了乌克兰部分地区和俄罗斯南部、中部以及伏尔加河下游等大部分地  相似文献   

7.
谢凝 《文教资料》2011,(2):87-88
在整个人类历史和文化中,女性美是永恒的话题。女性的身体美是人们对女性人体美的崇拜,更是女性美在生态及人类艺术领域、精神领域中重要价值地位的永恒体现。本文通过对《圣经》中的女性身体的研究,探讨了女性身体的自然美在人类文化早期体现出的审美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赖以成名,藉以起家的毒草作品。它卷帙浩繁,又臭又长,从一九二六年至一九四○年,断断续续地炮制了十四年。这十四年正是苏联人民在伟大领袖斯大林的领导下,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了规模宏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五年计划,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把苏联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光辉历史年代。肖洛霍夫在这个时期写作以国内战争中顿河哥萨克叛乱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不去表现苏联人民如何浴血奋战,击败了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动派,  相似文献   

9.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从顿河草原写到彼得堡、莫斯科直到国境的广阔时空,对俄奥之战、十月革命乃至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革命与反革命的决战,均有真实而深刻的反映,具有史诗的质素。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表明,他不独是苏俄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阶层的典型人物形象,而且体现着历史变革中恶的形式与人的内心世界中善的本性的二律背反,具有全人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武佩好 《文教资料》2008,(9):134-136
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生存的本体状态,而且是人类生存的永恒状态,多元文化教育早就进入了世界主要国家教育的视野.历史课程本身就是多元文化课程,多元文化教育是我国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有其特有的原则和做法.  相似文献   

11.
孟湘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6):26-29,33
文学的终极目的是人的生命的永恒,这个目的只有通过人的生命意象化和符号化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才能不仅仅是审美意象的创造和表现的能力,而且是一种生命永恒的冲动和渴望。应该说,文学家是肩负生命永恒的使命在文学符号中行走的高手。  相似文献   

12.
从美学的角度,对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的悲剧意识进行解读和论述。《窗》的悲剧,是“社会群体的悲剧”、是“生存状态的悲剧”、是“人生哲学的悲剧”。这种独特的悲剧意识、深沉的悲剧力量,成就了小说的不朽价值,确立了它在人类悲剧艺术史上的应有地位。但《窗》在揭示人类社会悲剧的永恒性时,却过多地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因而使读者没有看到这种悲剧性的价值所在,没有看到这种悲剧当中的光辉魅力。  相似文献   

13.
王金城 《闽江学院学报》2005,26(6):79-82,97
本文认为从超越时代的永恒性视角来看,史铁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建设意义,他是我们时代的沉思者,是一个写作的思想者,一个“思想”的行者。他的《务虚笔记》是对生命苦难和虚无困境进行的一次精神的自我超越,在信仰的废墟上重建理想,以此获得了生命的意义。由于其传达了精神、理性、神性等形而上的终极因素,因此,小说就不仅仅是作者的精神自传,更是关于人性、关于人类永恒的“心魂”沉思录。  相似文献   

14.
毕淑敏小说有着独特的生命阐释,向我们呈现了具有多重意蕴的生命意象:一、生命的尊严;二、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三、自然生命的超越.在作品中,作者力图真切地呈现生命内涵,从生命的高度关注人的尊严,书写了人的生命尊严,追求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呼吁社会从人道主义视野珍爱生命、关爱生命,肯定超越人的自然生命而达到的精神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15.
王青伟的《村庄秘史》具有悲剧的"酒神精神"本质。小说述写一幕幕几近癫狂的情景,通过悲剧的丰富呈现,展示"酒神精神"的本质——直视人生悲剧,不回避人生痛苦,向往超脱和永恒。小说因而达到"形而上的慰藉"的悲剧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诗的教化与哲学的教化之间的争吵贯穿全篇。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的教化能够引导人以理性的态度追寻永恒之善良,实现灵魂的不朽;而诗的教化则只会煽动人的非理性,使之陷入流动不止的世俗生活中,从而无法实现灵魂不朽。  相似文献   

17.
论《老子》的三个道德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之道德形上学以人的“德性”为出发点,通过经验批判和确立生命原则来寻求最高的以“无”为核心的道德实践原则,因而有其纯粹性。人之得道,有赖于超越“形我”的内在本真,即婴儿状态的“含德之厚”,归之于生命自我的“恒常”和“无待”,由此从“无”进到“应该”,表明其道德价值取向,并从人追求本真状态的自由境界得出“无为”、“不争”和“知足”三个道德律令。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人的生命意识全面觉醒的时期,生命成为人们主要关注的对象。陶渊明对生死的认识是非常理性的,因而他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但作为一位有抱负的诗人,理想无法实现,因而对时光飞逝、生命短促充满了焦虑和痛苦。陶渊明自觉探求生命的根本,关注人类的命运或生存境遇,去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与永恒,力求实现生命的理想境界。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为后代士人努力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意义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克服人生的有限性、实现永恒的生命存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愿望。在中国古代,它曾经典型地体现在道教的神仙理想及其长生理论与实践中。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阐述了儒道生死观,尤其是道教长生思想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探讨了西方宗教原罪意识的文化内涵,进而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反思了未来科技文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类艺术的最高形式之一的诗歌 ,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艺术现象 ,它还是人类证明自己生命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 ,是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人类经由诗歌而达到自身的充实与完善 ,实现精神对肉体的超越 ,完成人生的净化与诗化 ,使有限的生命寻得自己最终的归依。而鼓动诗歌女神腾飞的双翼 ,则是美与真。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 ,无不是在对这诗歌女神的双翼进行言说、维护与重建、从而实现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忠诚的守护。同时在由诗的想象、激情、爱、幻想等给有限的生命带来的出神状态中 ,把握住超越时间的永恒 ,使充满重重矛盾和对立的现实生活转化为一种梦幻式的永远使自由与和平得到保证的生活 ,也即到达人类永远梦寐以求的理想的天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