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正充满感情满怀自信地范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时,突然一个学生打断了我的诵读:“老师, ‘橘子洲头’的顿似乎应该在‘洲’,而不  相似文献   

2.
上一堂课,象写一篇文章,事先须严密地构思,精心地设计。但这并不排斥在课上有时灵机一动,暂时偏离教案,偶尔发挥一下。记得教《风筝》时,一个顽皮而不用功的学生读课文的开头两节;他读得疙疙瘩瘩,连有些习见的常用字也读错了,竟把“秃”读为“光”,全班顿时哗然,我却啼笑皆非。气恼之余,不知怎么,我突然从“秃”与“光”联想到了阿Q,立即意识到如借他来说明纠正错别字,一定是生动而有效的。于是,他一读完,刚刚颇为狼狈地坐下,我就开口了:“×××同学还读得不错……”这本是我常常鼓励学生的一句口头禅,不期然此时脱口而出,竟引得同学们大笑起来,以为我是在讽刺。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当务之急是要讲出“不错”的根据来,以纠正同学的错觉和解除那个学生的尴尬,这时我突然想起几天前遇到的一件事,于是,我马上接下去说:“这两节课文中,‘寂寞’的‘寂’字是比较难读的。上星期天,我去工人文化宫看电影《寂静的山林》,就听见两个青年把片名中‘寂’读成‘叔’。他们起码有二十多岁了,×××同学刚十三岁,能把“寂”读对,就不简单。”然后我又马上转弯:“但×××同学把‘秃’读成‘光’,是不应该的。我给你们讲过阿Q的故事。阿Q的头是‘秃’的,所以,他最忌讳人家说‘光’、‘亮’和‘灯’。可见‘秃’与‘光’确有关联,但又毕竟不同,‘秃’是‘秃’,‘光’  相似文献   

3.
吴新能 《教书育人》2001,(13):48-48
这是几年前我还在乡下中学时政治课堂上发生的一件事,至今难以忘怀。我正在津津有味地讲课,当讲到“公有制”这个概念时,座位下突然有位学生放大嗓门应了一声———“诶”。霎时,全班轰动。我看势头不妙,忙问那位学生,老师在讲“公有制”,你大声应啥呀?该学生理直气壮回答:“我只应那个‘公’字,老师叫公,为何不应呢?”身旁是班里出了名的几个“调皮捣蛋鬼”也附和着哈哈大笑说:“是呀,叫公谁不应呢。”听着学生的答话,看着学生的得意样,我一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很是尴尬。但职业道德迫使我必须遏制怒火,运用教育机智正…  相似文献   

4.
孙玉琴 《小学语文》2010,(11):57-57
“ù”出精彩 “同学们‘u’也有四个声调,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读……”这是我在教入学仅三天的一年级学生读拼音“u”。不到半节课,学生已经读得很熟练了。我突然觉得,教拼音也可以让学生练习说话。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次,指导学生学习《趵突泉》一课后,我忽然想起还有几个词语应该再强调巩固一下,于是,我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领读时全班同学全神贯注,声音洪亮,我甚是高兴。突然,李科同学站了起来:“老师,‘千佛山’中的‘佛’应该读‘ fó’,不应该读‘ fú’,我昨天查过字典。”轰!我顿觉从头顶到脚底一阵发麻。备课时,我一时疏忽,想不到让学生“将了我一军”。教室里一片嗡嗡声,大都是责怪她逞能。我能责怪她吗?我能置之不理吗?我能文过饰非吗?不能。我应该闻过则喜,知错必改,正确引导,鼓励质疑、纠错。想到这里,我马上平静…  相似文献   

7.
在山区,课改的客观环境比较恶劣,课程资源是否真的就无法开发?确实,我们难以走进网络世界,难以拥有丰富的藏书,但我们有教科书,我们有自己的学生,我们有自己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这些都蕴含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本文试图就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谈谈自己的浅见。一、巧妙利用学生的差异,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每接触一篇新的课文,我们可以引入竞争的手法,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由于学生水平有高有低,参差不齐,读起来效果肯定有不同,这本身就存在着听、说、读方面的资源可开发。如一位老师上《记承天寺夜游》时,请学生点评同学的朗诵“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他没有读出停顿,原文在‘日’和‘夜’之间有标点停顿他没有读出来。还有‘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他也没注意停顿应在‘念’字后面稍微停顿一下。”快嘴小敏说到。“为什么这样处理?”“因为这个‘念’字是领起这个句子的,‘念无与为乐者’是‘念’的理由。所以应该要停顿。”老师请小敏来朗读,然后又有一个学生来点评:“声音清脆,感情丰富,但朗读时有一句的语速还是太快了。”“那句‘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擤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中‘藻‘荇’之间应稍作停顿,因为藻荇是两种水草,...  相似文献   

8.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背影》,我感到兴奋异常。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内容时,教师说“:背影,是一幅难忘的画。”让学生美读,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心里想象“出背影”的典型画面,体味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一环节刚就绪,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话了:“老师,你‘说背影’是一幅画,其实从全文整体看,我们读到的全‘是父爱’,我说‘父爱,是一首诗’这句话不应该遗漏……;而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画’……”当时,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也被震撼了,问题太突如其来,教师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会儿,教师调整了心态,组织…  相似文献   

9.
《十六年前的回忆》至少教过四次。这次教,无疑是轻车熟路,尽管有不少同行听课,我不愠不火,按照预设的过程,带领学生一步步“向目标”逼近,就在我准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法庭见面”一段时,学生1突然举手问“:老师,难道惊堂木会说话?”我心里咯噔一下,让他继续往下说。“老师,课本上是这样写的‘: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乍读起来,不是惊堂木在说话吗?”“我觉得也是这样。”不由我答话,学生2就接过话头“,惊堂木拍在桌子上,肯定会发出‘啪’的响声,可这段话中,只‘有不许乱喊’这四个字是我们在读课文时听得到的…  相似文献   

10.
开心乐园     
问 路一对父女在大街上散步,一位乘车的先生从此路过,向那对父女问道:“请告诉我,我现在是在什么地方?”女儿忙说:“多奇怪,您不是正在自己的车里吗?”◎供稿/苏婉蓉广西百色市福利院居民楼二楼左(533000)高兴的虚字眼一位先生给学生讲《论语》,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时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说’,高兴;‘乎’,虚字眼。”讲完先生问道:“你们听懂了吗?”“懂了!”学生回答。先生指着一位学生说:“那你连起…  相似文献   

11.
读了贵刊第1·2期《教学不应唯教材》一文后,我想与作者黄志辉老师商榷。黄老师在文中引述了《中国石》里的这样一句话:“我们俩都很高兴,又挑选了肖形的石粒,让‘台湾’‘海南’等岛屿依偎着‘祖国’。”并分析说:“这句话言下之意就是,台湾、海南不是中国的领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些课文中的新词,突然,有一个学生轻声地说:“老师,你写错了。”我问:“是哪个字啊?”“‘遥远’的‘遥’。”我回头审视了一下黑板上的字,觉得并没有错,就继续问:“错在哪里呀?”他鼓起勇气站起来说:“‘遥’字的第二横应该长一些,可是您没写出来。”我仔细观察了一下,  相似文献   

13.
先说两个小故事。其一:教研组一位同事上课,笔者随堂听课。生字教学这一环节完成了,看来效果还不错。突然有个学生举起手说:“我还有个字读不准。老师,‘晴天’的‘晴’读qin还是读qing?”同事一愣,旋即答道:“不是叫你们课前预习就要把字音读准吗?”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生学“蓝”和“篮”时,我说:“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时候用‘艹’头的‘蓝’,什么时候用‘竹’字的‘篮’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它们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后问全体同学:“对于庄公有无远谋这个问题,来一场辩论如何?”大家一致同意。生A:“曹刿不是说‘肉…  相似文献   

16.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17.
去年下学期,余见大孙子所读小学第三册《语文》17课中的“绿树成阴”,认为是“绿树成荫”之误,遂写了个便条告知孙子的语文老师周异春小姐。周老师很认真,她回条子说《新华字典》上就是这个字,没错。在我几十年的印象中,树木遮住阳光所形成的阴影应当是“荫”,怎么会是无草木的“阴”,这激起了我要查查语文工具书的兴致。《康熙字典》、《古汉语大词典》上说,荫通“阴”,但“树阴、林阴”可否写成“树荫、林荫”,众说纷纭。《别字辨析》上说:“‘阴’、‘荫’都可以指阳光不到的地方和景况,如‘树阴’也可写成‘树荫’。但‘…  相似文献   

18.
那一只纸船     
这节课是冰心《纸船》的教学。一堂的咿咿呀呀,孩子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停顿和重音读得有板有眼。下一步,该交流“备读”的内容了。所谓“备读”,就是在课文旁作的批注,说明这样朗读的原因。说过了“从不肯”,说过了“一只一只”,说过了“很小”的“很”,说过了“抛”。之后,一个孩子一下子跳到了“有一只”上面:“我觉得‘有一只’的‘一只’要重读才好,但我还没有想好原因。你们看,就像这样读。”说完,她给大家示范了一遍。“对呀,为什么只希望‘有一只’呢?‘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总希望每一只都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每一只都流去…  相似文献   

19.
在自学《加了一句话》这篇略读课文时,同学们有的边默读边思考,有的边勾画边做批注,还有的和同桌小声讨论着什么。突然有一个学生问道:“老师,你看书上说‘听到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我不明白为什么先是一愣呢?”我觉得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能否从这个“愣”字人手,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呢?直觉告诉我可以试一试!于是我提高嗓门顺水推舟地问:“孩子们,你们怎么理解这个‘愣’呢?”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了。“孩子们,请你们反复读读课文,相信一定会明白的!”学生们津津有味地读着,认真地勾画着……  相似文献   

20.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于是,我就对她说:“你读书很用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大家认为这句话中的‘捏’字用得恰当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