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具有施行功能。文学虚构话语也具有以言行事的功能,即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文学虚构话语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文学以言行事产生的以言取效的言语行为,主要体现在读者和作者分别通过具有意向性的阅读和写作言语行为塑造了自身。作者在建构文学艺术世界中所展示的理想文化人格,在作者和读者的认可意向状态中形成的集体意向性,对两种主体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探析文学虚构性话语如何塑造人,从而深入理解文学的现实功用。  相似文献   

2.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具有施行功能。文学虚构话语也具有以言行事的功能,即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文学虚构话语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文学以言行事产生的以言取效的言语行为,主要体现在读者和作者分别通过具有意向性的阅读和写作言语行为塑造了自身。作者在建构文学艺术世界中所展示的理想文化人格,在作者和读者的认可意向状态中形成的集体意向性,对两种主体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探析文学虚构性话语如何塑造人,从而深入理解文学的现实功用。  相似文献   

3.
叙事本质上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言语行为系统。叙事行为包括真实世界的与虚拟世界的,即作者对读者实施的言语行为与作品中人物之间实施的言语行为。对应于言语行为三分法,叙事也可分为三个相对应的行为:(1)它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读者、作品内人物的听者表达了一系列叙事命题,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内行为;(2)它表达出了叙事人(包括作品内人物的言者)的深层交际意图,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外行为;(3)它是作者和读者、作品内人物之间的双重性的双方互动过程,能够引起读者、作品内人物的听者的情感共鸣,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后行为。叙事形式可分为对白、独白和旁白三种,每种形式的言语行为分析图式各不相同。作为一个系统,叙事是由一个个微观言语行为组成的行为序列,在序列中起统领性作用的微观言语行为决定了整个宏观言语行为的核心意图。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叙事进行分析,有助于加强对作品语言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对语言教学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劝谏是日常工作中常见的言语行为,对劝谏言语行为的研究可以给当下劝谏工作提供经验指导。《战国策》真实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劝谏言语行为,《触龙说赵太后》便是一个经典案例。运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触龙劝谏活动进行分析发现,整个劝谏过程主要包括叙事行为、施事行为和成事行为。触龙在劝谏活动中对话题的分解、转化,对语境的创设、利用都表明:要劝谏成功,必须在言语交际中掌握且遵守言语行为的规律——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  相似文献   

5.
剧本《太阳下的一粒葡萄干》中的宏观言语行为主要体现为美国梦的实现、种族冲突、金钱和尊严的关系三个方面。微观言语行为中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以及间接言语行为都含有丰富的语力,能有效展示人物性格特点并将剧情推向高潮。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戏剧文本分析,从宏观言语行为和微观言语行为的角度浅析剧本,旨在为剧本研究提供新视角,并在戏剧分析中验证言语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6.
语用学从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为言语交际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提出了理论,方法和一套应该遵从的原则和准则.在言语交际中,语境对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言语行为理论关注的是人们以言行事,如何以言行事以及话语所产生的交际效果.会话含义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语境,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对翻译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塞尔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对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基于对3家跨国企业的实地语言交际的调查,从3个方面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问题,即以言表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中的语用失误,并通过具体语言实例分析探讨语用失误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以言行事"指导下原作意图的剖析与阐释到"以言指事"要求下译文表达方式的选择再到"以言成事"关照下的译文读者反映,言语行为理论贯穿于翻译过程始终。该文试图通过阐述言语行为理论的"三分说",借助归纳演绎等方法,将该理论与翻译的动态过程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并对其在指导翻译实践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香港语言文字使用的格局是两文三语,言语社区的性质原来有了公认的定性的说法,属于双言或三言制。有学者认为这一提法已不能从理论上很好地解释香港语言使用的新变化,认为其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改变这一说法的足够理由。影响言语社区性质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政策因素、语言使用的现状和语言态度。三个因素中,语言使用的现状是决定言语社区性质的最重要的因素。文章就1997年前后这三个因素对香港言语社区性质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语言文字使用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进一步说明香港言语社区的语言格局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香港言语社区粗分是双言制,细分是三言或多言制,要能够比较清楚地说明问题,最好是通过一个多层的双言体系来叙述。笔者构建了一个多层的双言体系并进行了一些说明。最后的结论是,由多层双言体系组成的香港言语社区,在近阶段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使该体系某些成分发生了量的变化,但没有产生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间接言语行为的类型及其语里的推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接言语行为的类型及其语里的推求李昌年英国语言学家奥斯订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把言语的过程分为表述、施为、成事①三个阶段,指出了使用语言的目的和话语对受话人产生的影响与效果。言语行为还可以从是否直接显露行为目的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②直接说出一...  相似文献   

11.
为防止"诽谤罪"沦为某些官员扼杀言论自由的利器,在司法实践中必须坚持合宪性解释。诽谤罪的实行行为是"散布虚假事实";当关涉公共事务时,诽谤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关涉个人隐私时,则也可以是间接故意。行为人批评政府机构而没有具体指明某人时,控方必须承担言论指涉到某人、言论内容虚假、行为人有直接故意等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2.
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罪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认定不作为犯罪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义务有:法律规定的义务,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深入研究这三项义务对司法实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现行刑法在交通安全的规制上形成了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三罪共舞”的局面.在实现从危险到实害、从过失到故意全方位规制的同时,也必然产生三罪在处罚范围上的重叠.当危险驾驶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时,在危险驾驶罪和危险犯形态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间形成竞合;当危险驾驶行为造成危害结果时,在实害犯形态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之间形成竞合.针对前者的竞合,应当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选择适用危险驾驶罪;针对后者的竞合,应当选择适用实害犯形态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相似文献   

14.
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不作为犯罪理论的核心问题 ,其义务来源有三项 :法律规定的义务 ,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除此之外 ,扩大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不合适的。合同行为和自愿行为引起的义务 ,道德义务等不应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相似文献   

15.
武敏 《海外英语》2012,(15):82-83,95
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强调把语言的意义构建到结构的、社会的、文化的维度,通过三维的语境功能来表述语言的具体或抽象意义。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主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人们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言外之力,实施各种言外行为。交际教学法是言语行为理论在教学领域的有效体现。该文主要通过语言哲学的语用层面,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和指导性以及该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6.
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同时完成三种行动:话语行动、语现行为和导言行动。不同的言语行动体现出的会话含义表达出不同的语体意义,这在使我们在言语得体方面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交际中,过度礼貌的致谢行为通常有三种语言实现形式:同一言语行为的重复,致谢行为与其它言语行为的共现,致谢行为与致谢理由共现。这三种语言实现形式均是"谢谢"和"致谢言语"在语境限制中的灵活共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语用意图与语用效果之间的关系。针对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模糊认识,作者从语用行为的习惯性分类(言语表达、言语接受和言语交际)入手,分别对三类不同的语用意图、语用效果加以辨析。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的产生、评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任何言语行为中都存在着三种基本指示,即任何言语行为都不可能超越时间、空间和言语行为参加这三个要素。可以做指示词语的词汇手段是很多的,例如时间副词、地点副词、人称代词等。除此之外,俄语动词陈述式的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形式以及命令式形式也是典型的具有指示作用的词法手段。俄语动词具有时间、地点、人称三种基本指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