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作为世界性母题的乡土小说,在中国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在这一个世纪的历程中乡土小说演化出了不同的形态和主题,为文学史增添了绚丽的一笔。作为乡土小说美学特征的"三画、""四彩",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无疑是展现乡土小说审美形态的重要手段。丁帆凭借自身敏锐的审美能力,抓住这一重要元素来评价乡土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反思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过程,为过去、现在及将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和评判提供了一条参考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2.
丁帆先生的《中国乡土小说史》,为我们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乡土小说理论,也为此后的乡土小说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式。本书对乡土小说的研究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归纳乡土小说"三画四彩"的美学定义,并以此作为衡量乡土小说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尺和维度;其次,对乡土小说悲剧精神的特殊关照,成为丁帆论述《中国乡土小说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再次,丁帆从比较的视角进行乡土小说的研究,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乡土小说的独特之处;最后,丁帆在《中国乡土文学史》的论述中对乡土文学提出新颖的观点,抒发"愤激"情怀。  相似文献   

3.
丁帆的《中国乡土小说史》于1992年出版,这是中国小说史上关于乡土小说的第一部著作。他以世界性的视野对中国乡土小说的定义进行了阈定,指出了乡土小说只有在现代文明和城市的对照下才能显现出来,提出了乡土小说的现代审美特征"三画四彩"。丁帆是一位具有批判眼光的知识分子,因此他常站在批判、解构的立场上来对待他的批评对象,然而他又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道主义学者,因此,对乡土小说的评价自然处处也充满着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乡土小说的文学传统基本是缺失的。完整的乡土经验进入小说文本,是新文化运动中西方现代启蒙思想与中国社会现实相遇的结果。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土小说的分化基本都是政治形势驱动的结果,对政治的不同态度衍化出了不同的乡土小说流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个时代呼唤出来的科学话语体系,确立了乡土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主流地位。新时期乡土小说打破了那种整齐划一的文学局面,20世纪以来的本土文学传统被激活,西方文学资源的大量引进催生了中国文学一波接一波的文学思潮。内外共振中,世纪之交的乡土叙事更加厚重、更加开阔、更加圆熟,也成为新世纪乡土小说最切近的文学传统。新的文化语境、新的表现题材、新的文学观念和新的叙事手法,使得“新乡土小说”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在乡土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对接中,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对1960-1990年代的中国乡土进行了颇具现代内涵深度的审视。在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里,乡土是丰富的社会历史存在。他是要从乡土审视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同时又是从时代沧桑中发掘乡土的"常"与"变"。通过对乡土的多重性观照,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使我们看到的是一块更加真实、鲜活然而也伴随着深重现实苦难的中国乡村大地。  相似文献   

6.
潘军长篇小说《日晕》是一部乡土题材的力作。重读这部作品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方面在同类题材中,小说较早对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中国乡土历史与现实做出深刻的反思,丰富了此期乡土小说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作品中个性化的心理独白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拓展了现代乡土小说的艺术审美空间。小说既有反观也有守望,寄托了潘军对乡土中国的某种深切思考。  相似文献   

7.
苗族作家向本贵擅长写乡土小说。在他的多部小说中,都对湘西这片乡土地域进行了"鸟瞰式"的描写。在其长篇小说《凤凰台》中,他从哲学、宗教、文化等层面对"乡土中国"及其流变史这一中国文学由来已久的主题进行了全新的思考与拓展,为中国乡土文学的书写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艺术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8.
贵州的地域环境独特,在传统地域文化背景下,地域色彩成为贵州少数民族乡土小说一种稳态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在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学呈现多元并存的形态,地域风土人情依然是贵州少数民族乡土小说的审美追求。纵观贵州当代少数民族乡土小说的发展历史,地域意识审美一直贯穿始终,从一元化的乡土审美走向多元统一的乡土审美是贵州少数民族乡土小说地域意识审关流向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五四"以后乡土就成为一个文学母题,并历经时代变迁而经久不衰。乡土小说这一概念历经时代演变,理论界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有关乡土小说的研究,一直以来也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一些学者从乡土小说发展历史、主题形态、作家个案、专题形式等多个方面,运用多元研究视角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建构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乡土小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乡土小说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小说类型之一,方言是其"土气息、泥滋味"的重要表征。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展史上,乡土小说家、评论家大都审慎而艺术地运用方言,方言在乡土小说中也具有多重审美内涵。乡土小说发展到十七年(1949—1966)时,方言却只简单地成为作者创作、思想立场的表征。在十七年乡土小说中,方言泛滥与审美质素的消弭成为一个饱含思想史命题的语言症候。作家周立波的创作正是这一问题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养育了中国乡土小说,因此,中国的乡土文学深深地烙下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印记。其中,农耕文化、宗法文化对乡土小说影响特别大。以鲁迅为代表的浙江乡土作家群作为乡土作家群的一支,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具有独特的贡献。从农耕文化、宗法文化对乡土小说的影响和作家群笔下的妇女形象的塑造两方面来看,都体现出过去落后文化形态中遗留下的文化残余,并对落后国民性加以批判,同时对深受宗法制迫害的妇女也给予深切的同情。  相似文献   

12.
纵观刘庆邦的小说创作,其从独到的人性视角,用其发自人性深处的价值评判标准,怀着无限理解、悲悯和宽容之心,抒写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父老姐妹以及矿井下"走窑汉"兄弟们悲喜交织的苦难史、精神史,谱写出一曲曲人性至善的城乡生活乐章。  相似文献   

13.
乡土小说随着学研究的深入业已成为一门“显学”。在多年来乡土小说研究不断演示生机和深入拓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见地的学术论和作。但新时期以来,以整体审视、理性批判的眼光反思评估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并对之进行综合系统的化研究还不曾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讲,陈继会“差不多可以说是一个创举”(鲁枢元)。在这一点上梳理乡土小说研究,陈继会的学术思想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作为一位以乡土小说为主要研究阵地的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贡献颇多。该文以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和左翼、东北作家群、京派等创作的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仅就启蒙的文化批判主题、左翼文学中乡土小说的社会政治视角、精神家园的追寻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现代小说中"游子还乡"母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把人和人性化为上帝之时——丁帆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关于新时期乡土小说的新思考 您对中国乡土文学的关注是一贯的。从《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到《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再到“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以至近期您对小说中出现的“城市异乡者”的剖析,您在该研究领域的拓展不仅是研究视阈的延展,而且也包含了视角的转变以及理论的深化。您所界定的多元互渗的文化现实与中国乡土小说、乃至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有何具体关联?  相似文献   

16.
乡土小说是新文学三十年小说中最有价值的收获之一。新文学三十年乡土小说呈现出鲜明的黑色主色调.这种色调折射着乡土中国的现实状态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因此,对这一色调的发现和探讨对于了解和研究文学史和思想史都十分受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乡土中国风云激荡,波澜壮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乡土小说忠实记录了近百年来乡土中国的发展变迁,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迥异的特征.本文简略梳理了20世纪乡土小说的发展流变历程,将其划分为7个阶段,并对乡土小说在各个阶段的思想内容、价值取向、表现形态、艺术特点和审美风格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和把握,粗线条地勾勒出其近百年来随社会变革而显现的波峰谷底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少年乡土小说成为了儿童文学发展的重头戏,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少年乡土小说以主流话语的姿态雄踞于当时的儿童文学领域。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乡土小说面对城市文学的侵蚀,呈现衰败的迹象,但仍有许多作家如鱼在洋、曹文轩等等作了可贵的探索。尤其是他们从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那里吸取养分,对乡土小说题材的处理进行了创新和开拓。正基于此,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领域内,少年乡土小说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忽略的显在。  相似文献   

19.
鲁迅笔下的"鲁镇"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足以构成现代乡土小说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典型环境,传达出对乡土不同的文化价值判断,隐含着作者对乡土在情感取向上的矛盾."鲁镇"可视作乡土中国的缩影,鲁迅以"鲁镇"为喻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的剖析;"边城"不仅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它是优美的"人生形式"的形象描绘,也是对乡土中国诗意的想象."鲁镇"与"边城"代表了现代乡土小说"现实"与"梦境"的不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许志英、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以下简称《主潮》),114万多字,由人民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这是一部学术性的史,一部由中国现当代学研究领域富有探索性与创造性的十来位学共同撰写的纵深型的小说史专。许志英、丁帆二位先生都是中国现当代学研究的名家,参加撰写的另九位学基本是南京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