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基本内涵是人民调解员应当具备一定的职业资质与技能,专门从事调解工作并从当地政府获得相应报酬。纠纷类型不断翻新、纠纷复杂化,对人民调解员职业化提出要求并提供了契机。人民调解员职业化是人民调解制度自身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在确保人民调解员人民性的前提下,有条件的法律院校培养专业化的人民调解员,司法行政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民调解员职称评审制度,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财政保障制度是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调解是一门极具挑战性和专业性的争议解决艺术,其要求调解员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而非仅凭经验就可以胜任。而目前,我国在调解员的资格和培训问题上,既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也缺少规范的做法。在当前矛盾纠纷多元化的背景下,建立由调解员的选任标准、资格认证、培训考核、等级管理以及经费保障等五个方面组成的人民调解员职业准入制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调解制度以其灵活、便捷以及节约成本等特点,在劳动争议解决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中调解制度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完善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应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调解机构,贯彻落实"三方原则",组建专业性的劳动争议调解员队伍,赋予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  相似文献   

4.
精通彝族传统规范的民间调解员活跃在彝区民众当中,致力于化解矛盾、规范人际交往规则。拟在民间调解员调解彝区纠纷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指出民间调解员调解彝区纠纷面临的困境,并就民间调解员调解彝区纠纷的进路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2016年出台的《特邀调解规定》正式建立特邀调解制度,但该制度存在的准入门槛较低、委派调解案件适用范围模糊不清、特邀调解员发挥作用有限等新旧问题仍然未得到妥善解决。此类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我国当前特邀调解制度在调解组织、调解制度结构不完善等深层次的原因。因此,应当适当提高名册制度的准入门槛,明确委派调解适用的案件范围,设置激励机制,建立特邀调解专项经费,进一步完善特邀调解制度,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诉调对接工作法制化、规范化进程,促进司法ADR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民调解文书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民间纠纷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书面材料,人民调解文书能真实、全面反映民间纠纷调解的过程与结果。2010年"人民调解法"颁布后,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加强了对人民调解文书的指导。基层人民调解实务中存在人民调解员对调解文书法律意义认知不足和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对调解文书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现象。规范人民调解文书的制作、立卷和保存是促进人民调解活动有序开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张育  彭静雯 《考试周刊》2008,(11):232-234
笔者通过对广州市诉讼调解状况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实证和比较的角度分析,发现目前广州市诉讼调解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案件压力大、法官助理制度和调解考核制度有待完善,当事人对法院调解制度认识不高等,尚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我国加强诉讼调解工作应遵循以下思路逐步推进:(1)建立、完善法官助理制度,进行庭前调解;(2)健全调解网络,缓解法院诉讼压力;(3)结合三率--当事人满意率、申诉率和调解率,完善调解考核机制;(4)重视对当事人进行调解宣传,激发其调解意向;(5)提高调解员调解水平.  相似文献   

8.
林权纠纷是林区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难点,行政调解是目前解决林权纠纷的主要方法,人民调解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法律制度,对于林权纠纷的调处具有调解结果执行的保障性较强、方便灵活、标本兼治等独特价值。同时在实践中,林权纠纷人民调解应注意其适用范围、调解员队伍建设、与其他调解制度的衔接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正式确立了"调解优先"的原则,法院调解再次成为了学界的热点问题。但在"大调解"的背景下,法院除了调解还应有更大的作为。从替代论、利益论和力量论三个角度对法院调解进行再认识,可以看出目前的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应予以重构。  相似文献   

10.
朋辈调解:培养学生解决冲突的公民技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朋辈调解是指通过培养学生调解员以帮助冲突当事人在学校环境中解决冲突,其核心原则是由处于矛盾冲突的当事人来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朋辈调解的一般过程为建立调解框架、当事人依次讲故事、探索可能的解决策略、达成一致意见并签字。朋辈调解的实践建构首先要争取家长、校长、教师以及学生的支持;其次,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培育积极肯定、沟通、合作的校园文化,并传播解决冲突技能的相关知识;再次,根据调解员的素质要求选定学生调解员并进行培训。为了保障朋辈调解的顺利开展,需要营造"倾听"文化、赋权学生以及练习解决冲突的技能。  相似文献   

11.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制度,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尤其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调解制度依其调节者主持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民间自行调解、宗族行会调解、乡治调解和州县官府调解四种形式。本文从作为方法论的法律文化视角对传统调解作了解读,认为在公法文化和反省性文化的双重夹击下.调解制度成了维护共有的道德价值的工具,调解的过程成了说教过程。因此.必须对传统调解制度进行创造性转化,摒弃调解者的家长式角色以厦泛道德化的成分,让调解者扮演促进当事人交流的角色.去帮助当事人而不是训诫当事人。  相似文献   

12.
基于凉山彝族地区"德古"调解的既有传统及优点,凉山州两级法院经过实践探索,建立了特邀人民陪审员制度,即通过将"德古"聘为特邀人民陪审员,充分发挥"德古"调解的作用,从而使之更好地优化法院民事调解工作。但这一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应通过对"德古"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加强对"德古"调解案件的指导、以国家法为指导的同时结合合理的彝族习惯法等,来进一步完善特邀人民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13.
尽管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在理论研究领域和教育实践领域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地位和特征还不明确。以往在用户角色研究领域大都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先假设多种类型的用户角色再进行验证。这种方法依赖于主观经验,忽略言论内容本身,导致角色种类有所限制。以"信息技术与教育"和"E-Learning导论"在线课程异步讨论区中的交互言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来分析CSCL中的用户角色,发现: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一般存在着咨询者、参与讨论者、创新者、贡献者和论证者5种用户角色,但是不同的协作任务中,用户角色种类也有其差异性。数据挖掘有助于帮助研究者发现在线交互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新形势下,行政诉讼中的调解制度对于转变行政审判理念、实践"和谐诉讼模式",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监督和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当前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理论依据与建立调解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对构建行政诉讼调解制度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对高职学生自我展示策略教学的实验研究,根据"输入假设"理论、"输出假设"理论及信息加工理论,运用话语输出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信心的树立,增强了英语口语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员的劳动法律法规理论知识水平和组织调解劳动争议工作的能力,河南省镇平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县培训中心举办了首期劳动争议调解员培训班。对168名基层调解员进行了《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对学员进行了因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和订立、变更、履行、解除、终止和续订劳动合同而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例分析。通过劳动法律理论知识学习与案例分析,学员一致反映增长了劳动法律法规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在本质上就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自然经济社会形态向以"物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商品经济社会形态的转型。社会转型中的制度错位使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甚至牺牲,使人民主体性不能够在制度中有效体现。改革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就是社会的自我批判。对我国体制改革反思的方法论启示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体制改革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统一。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为"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提供理论基础,即要在制度建设中正确地理解作为主体的人民、贯彻人民反腐的机制、体现人民表达意志的自由,尤其要研究网络时代保障言论自由的法制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行政诉讼中没有调解制度,笔者通过对我国与域外行政诉讼调解理论与实践方面现状的考察,然后对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建立与否的争论分析后,表明赞成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最终提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在理论与现实基础方面建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郭维  王萍兰 《班主任》2008,(5):15-16
所谓同伴调解,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调解员以同伴调解规则和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和冲突进行说服化解,规劝疏导,促使冲突者之间互谅互让,平等协商,从而自愿达成协议,制止冲突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调解过程。  相似文献   

20.
法庭调解是一个动态的话语交际过程,充满策略性和目的性。调解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员主持下就矛盾纠纷进行协商沟通,实现各自利益博弈的最大化,表现出调解话语目的的博弈性。基于真实调解语料,结合目的交际模式,分析法庭调解参与者如何通过调解话语的表达、理解和互动,实现各自调解话语目的表达、领悟和追求,凸显调解话语的博弈本质和话语运作机制,更好地发挥调解话语化纠功能、促进司法公正和建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