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继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之后最伟大的伦理学著作。该著作系统论述了绝对命令的思想。绝对命令使康德在伦理学领域发动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即把伦理学由他律转变为自律。自杀问题便是康德对其以绝对命令为基础的自律伦理学的感性检验。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了"幸福就是快乐的生活"的命题。在叙述了努斯与思辨幸福、实践智慧和伦理德性幸福的关系后,探讨了这两种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发现”的概念。本文从古希腊的悲剧精神的维度,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发现”中所蕴藏的伦理学意义;以《俄狄浦斯王》和《伊菲革涅亚在陶罗人里》两剧为个案,分析亚里士多德的思辨幸福观。  相似文献   

4.
于斌 《华章》2013,(25)
友爱是亚里士多德在其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讨论的最重要的主题。前七章论述了善、德性等,而在第八章和第九章重点论述了友爱。友爱是与他人、社会相关的一种德性,并且是人们一直所期求的德性。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主要观点是至善和幸福,友爱不像其它外在善一样是达到至善和幸福的手段,它与其它外在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自身就是目的。同时,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点为我们当今社会的功利主义占据上风的价值观及一些道德弊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德性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尼各马科伦理学》、《大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等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就德性的内涵、德性的本质、德性的类型、德性的形成、德性的培养、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分析,奠定了西方伦理学德性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三卷中,亚里士多德以“行为”为切入点,探讨了道德责任判定这一伦理学领域的重要主题.首先,在将“行为”区分为“违反意愿的行为”和“出于意愿的行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将“违反意愿的行为”细分为“被迫”和“无知”两种情形,并对二者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其次,他具体分析了“出于意愿的行为”的3个环节:“希望”“考虑”和“选择”.最后,通过论述德性、恶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应该为自己的品质负责”的道德责任论,从而实现了对柏拉图伦理学中不对称论题的驳斥.  相似文献   

7.
通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这三篇著作,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启发,世界上最吸引人的命题是幸福,而能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是至善,至善实现的路径就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关于政治伦理方面的具体思想。因而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思想,就有必要抓住善这个核心概念,善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其政治学的核心范畴,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教育"几乎贯穿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全书,尤其集中于最后两卷(卷七后半部分和卷八)。一般认为,与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王制》中主要谈论哲学教育不同,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主要论述公民教育或政治教育。不过,亚里士多德在论教育时又特别重视"闲暇",认为闲暇"自身就有快乐、幸福以及享福的生活",这与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静观"之自足的描述极为相似。从这个角度看,亚里士多德的"闲暇"教育也指向哲学教育。本文将首先分析教育在《政治学》文本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教育与政制的关系,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教育的一面;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政治学》中教育与闲暇的关系,并结合《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相关论述,挖掘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教育之可能。  相似文献   

9.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自它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以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和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1.价值的表现形式的变化.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在货币产生前是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的,这时价值的表现形式称为交换价值.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它必须是现实的商品;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一般都由货币来表现,这时价值的表现形式称为价格,即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这时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只需观念中的即可.2.等价交换原则的变化.等价交换原则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货币产生前,商品和商品直接交换,所以交换双方比较的是两种商品的价值量是否相等,这时的等价交换原则是指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量要相等,即“一种商品的价值量=另一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出现了用货币交换商品和把商品换成货币,即买和卖.但不论是卖是买,这时买卖双方比较的是这种商品本身的价值是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道德心理思想初探黄富峰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是古希腊一位百科全书式思想家,多门学科的开创者。他的著述甚丰,他的《论灵魂》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部心理学专著,他的《尼可马克伦理学》一书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部伦理学专著,使心理学和伦...  相似文献   

11.
自然正当是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沃格林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正当概念的分析指出.它与存在运动和神密不可分,也是对由神所创造的宇宙的秩序的分有;它通过明智落实于人的具体行动中,就表现为一种社会的正当秩序。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通过提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好生活(幸福)是什么?引出幸福的结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和人生追求的终级目标,其他一切手段善都是为实现幸福这一目的善而提供有用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两种不同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和思辨的活动)得出,思辨的活动是最完满,最幸福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反思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通过提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好生活(幸福)是什么?引出幸福的结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和人生追求的终级目标,其他一切手段善都是为实现幸福这一目的善而提供有用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两种不同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和思辨的活动)得出,思辨的活动是最完满,最幸福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反思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尼可马各伦理学》(下简称《尼》)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之所以具有一种独特的地位,这完全是因为他对伦理学所做的独特的规定,而正是这种规定使得我们得以摆脱形而上学的桎梏,重新思索,建构一种形而下的伦理学。 在《尼》中,亚氏始终强调一个区分就是智慧和明智之间的区分①,可以说,这个区分正是他思索伦理问题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而这种区别说到底就是:智慧的最终的思索目标是共相和本原(“智慧关涉的是能被证明的和永远相同的东西”②),而明智则“不仅是对普遍事物的”,“它们以个别事物为最后对象”③,因此它“关涉处于…  相似文献   

15.
"适度"是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贯穿全文,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适度"概念的界定,对获得途径的探究,分析其特性作为选择时的一种实践智慧和选择美德的方法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仍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了“幸福就是快乐的生活”的命题。在该著作中,他对幸福和快乐这两个重要的伦理范畴进行了充分而深刻的论述,并在理性的基础上,实现了二者的相互融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快乐观对我们正确理解幸福和快乐的关系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实践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亚里士多德对实践的论述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实践出发,针对现行教育的弊端,提出教育应回归原初实践伦理学"品性"。  相似文献   

18.
从西方美德伦理学者的理论实践看,不宜将现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发展简单看作是亚里士多德美德思想的现代复兴.问题不是作为一种过去式的或亚里士多德式的美德伦理在现代社会何以可能,而是作为一种自觉与规范伦理学相区分的理论类型,美德伦理学如何证明自己比对手更具备理论优越性.以安斯库姆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美德伦理学者从两个方面对比进行了论证,以期构建一个更为完备的理论类型.  相似文献   

19.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自制与节制两个重要概念。在书中,亚里士多德没有明确界定何为自制,相反他更多地讨论了不能自制,借此说明何为自制。在他看来,自制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它处于恶与德性之间,虽然不能算是一种美德。但它是达到节制这一重要美德的中间环节。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等,因此培养节制美德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伦理学大辞典》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和中国传统儒家学派关于道德德性这一问题有着内容近似的阐述。本文论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的道德德性观点,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伦理的观点,对道德德性作为"适度的品质"与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线展开比较研究。以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论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互通,在学说思想上形成互补,对道德与道德德性问题作出补充性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