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月16日,浙报集团所属的今日早报为杭州市区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办了一件大好事:与生产企业联手,推出助考生一“笔”之力大型公益活动,在全市6个领取点上,向每位考生赠送5支正宗“中华”牌2B铅笔和一瓶“天目山”明目液。据报道,当天就有6000多名考生领到了3万余支铅笔。  相似文献   

2.
一支小小的考试专用铅笔,却连年在全国高考前掀起不小的波浪,并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这确实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面对年年举行的高考,媒体表现出的过分“热情”,值得我们反思。今年5月29日,离高考还有一周多时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了市场上2B铅笔质量良莠不齐的消息,河南、北京、江西等地工商部门一举查缴假冒2B铅笔及5B、HB铅笔30多万支。这让许多考生及其家长原本紧张的心情更增添了一丝慌乱。30日,今日早报以《用了这种笔可能得零分——高考就要来临,市场出现  相似文献   

3.
精诚与精品     
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有一篇感人的讲话。细读这篇讲话,感动之外,我还有些说不出的感慨。你想,堂堂一位党的总书记,日理万机,对新闻工作者还要把话讲得那么细。比如他们讲到新闻工作者应该发扬严谨细致的作风时,就要我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防差错”,可谓耳提面命。读后沉思,是总书记殷切有加呢,还是有的新闻工作者不是“一丝不苟”,没有“精益求精”,老有“差错”出现? 这样一想,心里便惶促得可以。 是的,我们不是时常看到报刊上出现的差错吗? 标题错了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语法上好像也无法可循,“无错不成报”的说法竟出在编校人员之口。这样的氛围中,亥豕鲁鱼之错几乎就算不得错了;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播音员,开口出错的事也是家常便饭。而这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识货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毛泽东同志说“有比较才能鉴别”。这些都是对人们识别事物优劣经验的正确总结,也是教育人们分辨事物好坏的一种正确方法。要识别一条政法消息(以下简称消息)的标题好或不好,也应该用比较的方法。识别一条消息标题的好与不好,一般指的是:标题对“三性”——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表达得怎样?对“三性”表达得越充分的标题就越好;表达得不充分甚至表达错了的,当然就不是好标题了。这次先研讨准确性。这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9,(3)
童年距离现在的我是越来越遥远了,但每当触景生情还是经常想起童年的生活,不回忆是不由人的,这足以说明我的接近于老。譬如此时,我就想起《中国少年报》。虽然每月只有大概是一角二分钱,但在我所在的乡村小学还是没有几个学生能订得起。一支学习离不开的铅笔大概二、...  相似文献   

6.
信手涂鸦随手画来自谦之词例:她的中国画被裱于墙上,信手涂鸭,颇有印象派风格。涂鸦:语见唐人卢仝《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涂鸦是自谦画得不好。此例句是介绍一位画家的画,用“信手涂鸦”一词已属不当,又将“涂鸦”误作“涂鸭”,更是错中加错。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我写了篇短文,其中用到并不生僻的“竞相”一词。鉴于“竞”、“竟”二字报上常被混用,也鉴于我的文章中有一句“康拜因这庞然大物真神气”发表时被错成“康拜因这是庞然大物真神气”的教训,为防不测,我特意将“竞”字写得大大的,意思是告诉编辑、校对等有关人员:这“竞”字是不错的,请手下留情。想不到发表出来时,这“竞”竟仍然错成了“竟”。长叹之余,只有认命。  相似文献   

8.
提出防止和消灭报纸上的差错,并不自今日始。远的不说,近几年来从新闻领导机关到语言学界就不断发出呼吁,要求切实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报纸上的差错还是不断出现,成了“年年有、年年说”,“屡议屡犯”的“老大难问题”。拿我们光明日报的情况来说,也不例外。比如。风靡一时”错成“风糜一时”,“瞩目”错成“嘱目”,植物的“茎”错成“径”,“号码簿”错成“号码薄”,“候鸟”错成“侯鸟”,“闻雷失箸”错成“闻雷失著”,“覆灭”错成“复灭”。  相似文献   

9.
董强 《军事记者》2007,(5):11-11
一位著名作家说过:“世界上有很多笔,如果我这支笔没有特点,它就没有可能存在,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作家创作提倡“这一个”,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有个性与特点,才能赢得读者的认可欢  相似文献   

10.
提出防止和消灭报纸上的差错,并不自今日始。远的不说,近几年来从新闻领导机关到语言学界就不断发出呼吁,要求切实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报纸上的差错还是不断出现,成了“年年有、年年说”,“屡议屡犯”的“老大难问题”。拿我们光明日报的情况来说,也不例外。比如“风靡一时”错成“风糜一时”,“瞩目”错成“嘱目”,植物的“茎”错成“径”,“号码簿”错成“号码薄”,“候鸟”错成“侯鸟”,“闻雷失箸”错成“闻雷失著”,“覆灭”错成“复灭”。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义的原型、便利生活的创造者”,这是对有着悠久设计历史和优良工艺传统的“德意志制造”的经典概括。姑且不论莱卡、西门子、大众、博世、博朗、阿迪达斯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因为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都彰显着其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与恒久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在我阅处的一个中篇传记文学稿中,竟有三处明显的谬误从我眼底下溜过去了。一是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误为的“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二是国民党一“行政院长”误为的“立法院长”;三是李清照一词中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误为的“雁过门,正伤心,都是旧时相识”。就第一处谬误来说,事后我查阅有关资料,方知错得非同小可。“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中“容共”一语,出自国民党一代理宣传部长邵元冲  相似文献   

13.
“集趣”还是“集错”易严可以说,这是一本写得糟糕,编得糟糕,印得糟糕的书。所以,编写者的姓名和出版社的名称,就笔下留情吧,但书名还是要说出来的,叫《古今中外广告集趣》。首先说写得糟糕一、解释错误。第1页引《诗缀·氓》的“氓之;抱布贸丝”,解释这里的“...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从“有奖捉错”说起王官成有不少报刊为了扩大影响,纷纷开展“有奖捉错”活动,对先找出错别字的前3名读者奖励。我是个读报迷,向来喜欢在报刊上吹毛求疵,“有奖捉错”活动,对我来说就好比喜从天降。功夫不负有心人,错是捉到了,怕写信到报刊社耽误时间,我赶紧打电话。电话打通了,接电话的人说,我是第4个打电话的,与奖无缘。  相似文献   

15.
我曾写过一篇《“校雠”的启发》的杂文,认为校对工作只要细心、认真就可以了。岂知不然,这回居然从“校雠”还启发出一点其他的意思来了。第八期的《新闻大学》,错字太多也错得太离奇。如按乾隆为《四库全书》立的校勘条例,那末我如作为《新闻大学》的“总纂官”,不仅俸禄与奖金全得“敲掉”,很可能还要“交部察议”。现在可是宽假得多,只要登一则更正,也就搪塞过去了。那末,从中又“启发”出一些什么来了呢? 事情是这样的:在我的一篇短文中,引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中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 ……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祗,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峻(?)”的,那山是“(?)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你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钩出一  相似文献   

17.
投稿要选准对象,不要“见庙就烧香”。有些通讯员稿件写得不错,若是投错了新闻单位,等于泥牛入海,给编辑的废纸篓作了“贡献”。有些通讯员为了加大稿件采用的保险系数,将一稿复写多份,寄给多家新闻单位,其结果往往是“广种薄收”,甚至“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档案处侯传学在该部和国家档案局有关部门支持下,经过5年努力,最近研制成功一种用于长期保护铅笔字迹的“铅笔字迹固定剂”。经试验证明,凡是用铅笔书写的文书档案和技术档案,用这种固定剂涂覆后,字迹就不会被擦掉,还可  相似文献   

19.
人人都会唱歌,但不一定都唱得是“那么一回事”,尤其是要达到专业水平就更难了。有时往往为制作一条像模像样的新闻标题,熬到了半夜,绞尽了脑汁,就是为了制作一条有“味”的新闻标题。其实,只要善于利用人名的某些特点,信手拈来制作新闻标题,让人有“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报纸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令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纯洁祖国语言的任务。因此报纸的新闻报道、文章、评论、标题,要力求鲜明、准确、生动、可读,尽可能堵住政治性差错、事实差错和文字差错。报纸的编辑应是“堵错”的主要“把关者”。报纸的编辑好比是一支足球队的守门员,施展浑身解数,扑跌腾挪,把各个环节“踢”来的差错“拒之门外”。要把报纸办成一张没有差错的报纸是很不容易的事,不过现在有些报纸的差错实在多得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